二季度加息争论硝烟再起

2008-05-09 10:46:02    

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国际清算银行会议期间表示近期中国不排除加息可能的表态,引起了国内各大经济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二季度中国到底要不要加息,加息与人民币升值孰轻孰重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界一大争论的热点话题!

CPI依旧是业界争论的焦点

行长周小川本月4日在布鲁塞尔参加国际清算银行会议间隙表示,在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通胀压力有望在今年二季度得到缓解,但全年的状况仍存在不确定性。

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CPI涨幅目标控制在4.8%,但今年前三个月的CPI增幅达到了8.0%,为近12年来的最高水平。周小川对此认为,造成一季度CPI高企的部分原因是春节的季节性需求所带动的。而随着这一因素消失,二季度的通胀压力有可能下降。但由于目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仍不明朗,因此,对于全年的CPI走势,周小川没有给出明确的预期。

随着4月份的经济运行数据即将公布,各机构对于4月份以及二季度的CPI进行了预测。申银万国昨天发布报告则预计4月份CPI为8.3%,与3月份持平。

但高盛在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4月份CPI可能反弹至8.5%。报告同时指出,如果实体经济活动或货币、信贷增长强于预期,政府可能会推出进一步加息等新的调控措施。撰写报告的高盛经济学家宋宇和梁红表示,4月份虽然食用农产品价格同比增长将小幅下降,但会被其他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的上涨所抵消,4月CPI将达到8.5%。这一预测高出此前多位分析人士的预期。

高盛同时认为,货币和信贷供应增长也可能出现反弹。预计,4月份新增贷款在人民币5000亿元左右,占第二季度贷款额度的比例接近50%。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幅将从3月份的8%进一步上升至8.4%。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零售额的同比增长也将高出3月份数据。

鉴于此,高盛认为,政府会保持紧缩立场以稳定通胀预期。一旦实体经济活动或货币、信贷增长强于预期,加息将成为可能。而此前多位专家表示加息几无可能,国际投行雷曼兄弟甚至指出2008年央行将不会加息。

中美利差逐步扩大带来的新问题成政府关注焦点

对于二季度可能出现的调控措施问题,周小川强调,央行不排除加息,但在加息之外,调节CPI还有很多种方式。在使用这一工具还是其他工具的问题上,央行有一定的选择余地。这与他在今年两会期间的表态未发生变化。分析人士指出,周小川的再次表态,使得目前市场对于加息的预期有所减淡。

尽管央行年内仍未动用利率工具,但随着美联储的一再降息,中美利差持续扩大,而这加剧了热钱短期内流入中国的动力。对此,周小川表示,央行一直在密切监察热钱流入的情况,少量异常资本流动不会对中国货币政策产生严重影响。他提到,在最近美国降息之后,很多短线投资者开始留意中国的投资机会,这可能会产生一些新情况。

汇率将取代利率成为今后调控的重点

实际上,近来中国货币政策从紧,汇率与利率政策孰重孰轻、孰先孰后引发各方关切。在北京与华府继贸易战之后一触即发的两国货币升贬战,最近随着美国联准会再次降息之后暗示可能暂告一段落而出现喘息的空间;除了中国之外,包括欧洲等国先后要求美国停止美元继续贬值,来自国际的这种呼声与压力日益加大,一般预料,只要美国次级房贷问题获得纾缓,且美国经济也能由疲软转为持稳,国际美元将可能因此重获买盘青睐而出现支撑,甚至反弹走强。至于人民币何去何从除了考虑中国的经贸情势外,北京的货币政策无疑是关键因素。

中国经济虽然持续稳定的发展,但也不可免的面临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压力,北京在货币政策的拿捏上颇费思量,“汇率”与“利率”孰重孰轻、孰先孰后,不仅关乎经贸与人民币的走向,更影响国计民生发展。

中国学者专家在论辩双率政策时各方看法不一,有人主张人民币升值可有效解决困扰多时的经贸问题,有人认为利率是良策,也有人建议两者相互为用,不过,货币政策从紧则是多数的共识,而这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所坚持的立场,在这个大原则下,双
率政策如何配套则视经济发展的需要随时调整。

早在3月份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表示,面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趋势及其可能对中国的影响,北京决定调整经济政策,由过去依靠投资与出口带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改为兼顾消费、投资与出口的方式,以促进经济成长。换言之,中国今后将把消费列为经济发展的重心之一,不再像以往只注意投资与出口,且消费将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由此不难发现,双率政策将朝向重汇率而轻利率的趋势发展。显而易见的理由之一是,既然要重视消费,借着扩大内需来带动经济的成长,当然就不会鼓励民众把放在银行生利息,因而,未来利率走扬的可能性相对减少;其二是,既然要鼓励消费,未来进口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透过汇率调整的方式,让人民币升值,不但可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又可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

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将反弹

对于二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分析,日前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季度分析课题给出了自己的结论和看法,二季度,中国GDP增速将由一季度的10.6%反弹至10.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涨幅由8%回落至7.5%,仍处较高位置,报告建议停征利息税,以增加居民利息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通胀是当前经济最大威胁

报告预计,二季度,上半年,GDP增长10.7%,CPI上涨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20.5%,实际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贸易顺差680亿美元左右,同比增加18亿美元。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20.5%,实际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贸易顺差1093亿美元左右,同比下降31亿美元。

二季度,中国经济出现“过热”和“偏冷”的可能性均比较小,经济运行在比较正常的绿灯区。但物价涨幅中新涨价因素比重比一季度高,通胀是当前经济稳定运行的最大威胁,抑制通胀是当前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

在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今后几个季度宏观调控政策要保持稳定性,应重点做好现有政策的落实,暂时不宜出台进一步紧缩政策。同时,为防止可能出现的经济过快下滑,应着手准备应对预案。政策的紧缩与扩张都要坚持“有保有压”,推进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应进一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打击假外商投资(FDI)等投机资本非法入境,严防国际资本“大进大出”;鉴于食用油、肉、蛋和乳品等产品价格将趋于稳定,应择机解除对这些产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政策。

官方调控:紧缩政策+提高农业生产

就在周小川表态的同时,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李勇昨日在马德里召开的亚洲开发银行年会上也表示,中国正面临着过热的风险,而食品价格上涨则是中国的主要担忧,预计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可能会超过政府8%的目标。对抗通胀是目前首要关注的事项,中国政府将继续以紧缩货币政策,以及提高农业生产以抑制食品和油料价格攀升。

尽管中国采取了很多措施遏制通胀,但对于全球粮食和油价攀升,中国政府所能做的事情很少,惟所幸中国农业很强劲,中国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预计今年农作物产出将超过过去四年的平均年产出。而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政府将促进农业生产,分配更多资源来帮助农民种植更多粮食。由于出口的资金大量涌入中国,令中国第一季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急升至8%;对此,中国将加大对流入资本的冲销力度,但中国不会通过加强资本控制的手段来减少流入资金。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仍会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并继续实行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政策。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