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瞎子岛——姗姗来迟的“雄鸡之冠”

2008-10-17 10:08:11    

10月14日,中俄双方在黑瞎子岛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半个黑瞎子岛”回家了,黑瞎子岛的潮落潮起见证了中俄边界的纷争起伏,也见证了中俄关系的变迁发展。“黑瞎子岛模式”将为21世纪的现代中国乃至全世界解决外交和领土争端提供一种新思路……

屈辱历史,苏俄强霸黑瞎子岛

中俄两国的边界纠纷,最早要追溯自清代。1858年,沙俄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夺去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两年后,当时的沙皇俄国藉武力迫使清政府签定了中俄《北京条约》。根据这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割让给俄国。即使“承认”这一不平等条约,黑瞎子岛在乌苏里江以西和黑龙江以南,也应属中国所有。
 
但从签订《北京条约》之日起,俄方就想侵占黑瞎子岛。而真正造成黑瞎子岛领土争端始于1929年。当时,中国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因不满苏联持续控制在清朝末年由沙俄修筑的中国东清铁路(简称中东铁路),将苏联职员遣送回国,引起武装冲突。国民政府对苏宣战,但中国战败。

1929年12月20日,在美国的调停下,张学良与苏联签署停战《伯力协定》,同意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权益,换取苏联军队撤出中国东北。但苏军却一直强占黑瞎子岛,不肯撤走。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和苏维埃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中苏两国一致同意江面主权中苏各二分之一。”

俄罗斯,你也有心虚的时候?!

对于中俄之间当年的许多不平等条约,大部分俄罗斯教科书只字未提,仅有个别教材在编年纪事的附录中予以列出,但未作任何诠释。由于后来18至19世纪远东在沙俄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中俄领土划分问题在俄各教科书中均有提及,但表述与中国教科书存在很多差别。

比如,对于沙俄与中国的各种签订不平等条约均一笔带过,未作详细解释,同时也避免使用“夺取”、“占领”等字眼,而更多使用“获得”等中性词汇,且从不提及中国的任何领土要求。给人的感觉是,这些条约是两国对无主土地的归属问题进行协
商的结果。

1997年出版的《古代至当代俄罗斯历史》是俄权威历史教材,由莫斯科大学历史系编写。书中写道,“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让俄罗斯获得了阿穆尔河左岸地区和整个乌苏里边疆区,俄罗斯殖民者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迅速开发这些富饶土地,那里很快出现了布拉戈韦申斯克、哈巴罗夫斯克、弗拉迪沃斯托克等城市”。

2007年出版的《高校入学俄罗斯历史教材》中写道,“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让俄罗斯获得了乌苏里边疆区。

正是在这种历史表述的引导下,俄罗斯人对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在历史上属于中国的事实几乎毫不知情。而对于陈述那一段真正史实的言论,普通俄罗斯人都予以回避,同时感到忧虑。正是出于这种情况,“中国威胁论”在部分俄罗斯人心中始终不能彻底消除。

这次“半个黑瞎子的归还”是三百年来中俄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双方都认可的,经过认真勘界,也有文字记载的特别符合实际的划界协定;另外,中国历史上三北地区一直是中国陆疆威胁最大的来源,现在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根深蒂固,恩恩怨怨,干戈玉帛

中俄就黑瞎子岛的归属问题虽说现在已经解决了,然而,其背后的历史“根深蒂固”。从1964年就开始了第一次谈判,持续半年时间,但苏联拒绝撕毁沙俄时期与中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不肯归还所侵领的中国领土,谈判以失败告终。

中苏第二次边界谈判于1969年10月在北京举行,但随后中苏因争夺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爆发战争,谈判终止,双方在边境陈兵数百万。最终,中国成功击退苏军保住珍宝岛。此后,苏联感到紧张,于是往黑瞎子岛上移民,争端朝着越来越不利于中国方向发展。

一直到1986年7月,前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发表《苏联愿意在任何时候和任何级别上同中国认真地讨论建立睦邻局势问题》的讲话,为中苏关系带来了久违的暖意。次年2月,中苏双方开始第三次边界谈判。
1989年5月,原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邓小平提出了“结束过去、面向未来”。此时苏联已逐渐衰败,其许多领导
人和学者都叹息,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的最大战略错误便是未处理好对华关系。

戈尔巴乔夫访华后,中苏关系全面回暖,长期陷于停顿的边界谈判得以重启。1991年5月,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协定》。1994年,中俄两国又签定了《中俄国界西段协定》。

1991年和1994年签署的这两个协定解决了98%的边界争议。剩下的2%,是黑瞎子岛与银龙岛的争议,其中又以黑瞎子岛较为重要。

有关黑瞎子岛归属问题的谈判,几十年间一直相持不下。第四次边界问题谈判开始于2001年7月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当时的中俄两国元首作出政治决断,一定要解决黑瞎子岛问题。经过多轮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共识,原则上决定平分黑瞎子岛。

2004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代表中俄双方签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该协定并已得到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俄罗斯杜马全体会议和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全体会议批准。

协议规定,满洲里东部额尔古纳河上的阿巴该图洲渚归俄罗斯所有;塔拉巴罗夫岛(银龙岛)归中国所有;大乌苏里斯基岛(黑瞎子岛)由于属于哈巴罗夫斯克市区,两国政府商定将该岛一分为二,靠近哈市的一半归俄罗斯所有,靠近中国一侧的一半岛屿归中国所有。

2005年6月2日,中俄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互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当年6月,中俄勘界工作启动。2007年4月,俄军开始拆除在黑瞎子岛设施。该年9月,中俄黑瞎子岛陆地勘界基本完成。同年11月,中国黑瞎子岛界碑竖立。近日,又传出水上勘界已经完成的消息。至此,黑瞎子岛乃至中俄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画上了一个句点。
从此“雄鸡一唱天下白”

10月14日,中俄双方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中俄界碑揭幕仪式”。这意味着黑瞎子岛(327平方公里)一半的主权复归中国,而大多数中文媒体对此的报道都用了低调一词。确实,这是中俄两国协商勘界的一部分,黑瞎子岛边界的勘定,意味着中俄4300公里长的边界勘定结束。

 
(10月14日,中俄界桩揭幕仪式上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中国地图原本就像一片滴水的秋海棠叶,1945年外蒙古独立后,就变成了一只“雄鸡”——一只全部缺失了“鸡冠”的“雄鸡”——作为“鸡冠”的黑龙江省辖黑瞎子岛现在终于回归中国,然而,这78年后来之不易的回归却被打了“五折”!看着那块乳白色崭新的宣示中国主权的界碑,我们心头却油然生起一种泣血般的屈辱感!

关于领土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警示我们,现实远不是历史的对手!拖得愈久,历史对现实的胜算就愈大。当我们的政治版图处于弱势时,地理版图的“修复”只能是一场痛苦的噩梦;当我们的政治版图稍微看好时,地理版图曾经残损的形象往往又一再被历史残酷地定格。为了反制这种残酷的定格,中国的地理版图中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维护着“雄鸡”挺立的“鸡冠”形象,俄罗斯人或许正是从中国这象征性的领土“主权”的坚持中,构思出“中国威胁论”的梦呓。

纵观近代中国领土主权沦丧的历史,几乎都是当朝当代统治者一个人写就的。就说慈禧和蒋介石吧,他们写下的都是丧权辱国的“大手笔”,一个握有封建皇权,一个执掌专制极权,他们一拍板,中华万里河山瞬间就会被撕掉一个偌大的豁口。慈禧的玉玺一次次朝不平等条约印下去,中国的领土就一次次风卷残云般地被并入俄罗斯版图;那位在共和时代发迹的政治强人蒋介石,也是眼睁睁地就那么丢掉了外蒙古和黑瞎子岛。自然,或许“情有可原”,就像弱国无外交一样,弱国同样无主权可言,故而更谈不上国家领土主权“在民”。

大片国土在历史上从统治者手中丧失,到了今天,终于轮到文明时代的国家执政者来收拾关于领土的历史残局了。

从地图上看,黑瞎子岛恰恰处于中国大雄鸡的鸡冠部分。黑瞎子岛主权回归中国,不惟预示着现代中国版图的完整,也昭示着“雄鸡一唱天下白”。毕竟,从香港到澳门再到黑瞎子岛,中国在贫弱的半封建半殖民时代丧失的主权回归母国,表明中国新旧时代的逆转和中国地位的提升。简言之,是中国强国地位的体现。黑瞎子岛从被占到归还近80年的历史,正囊括了中国从混乱羸弱到稳定强大的时空轨迹。对于经历太多屈辱历史的中国人而言,这其中的象征意义当然不能小觑。

为国家间边界纷争“立范”

值得一提的是,黑瞎子岛也是客观历史遗留的问题。既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原因,也有现实的利益博弈。因此,黑瞎子岛主权分而治之的最终结果,虽然难言最优,却是一个互利双赢的结果。黑瞎子岛主权的解决,使中俄边界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也使中国最长的北部边境线成为一条和平线和友谊线,既升华中俄两国战略关系,也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妥协才能互利,互利才有双赢。在领土主权问题上,理想主义的态度当然是寸步不让和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在现实国际政治棋盘上,理想主义往往不如现实主义更具可行性和历史的远见。黑瞎子岛问题的解决,无疑是中俄两国深具历史远见的战略选择。考察近三百多年的中俄史,黑瞎子岛主权解决和中俄两国边境的最终勘定,其意义和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类似。

更重要的,这一模式如果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将会为国家和国家之间边界纷争开创一个良好的范例。仅从东亚国家来看,日本和韩国之间,俄罗斯和日本之间,中日之间,以及环南海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的边界争端,面对这些复杂的历史纠葛,各国均有为领土不惜一战的极端声音,但有远见的政治家一定能清醒地看到,各国之间和则两利,战则两害。和平解决边界纷争,应该是首要的双边原则。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