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矛盾与革新中成长的茅盾文学奖
2008-11-05 09:36:28
备受瞩目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11月2日晚在茅盾先生故里——江南水乡古镇浙江乌镇举行。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麦家的《暗算》四部长篇小说获此殊荣。虽然这一文学盛事已尘埃落定,然而业界对茅盾文学奖的评判与质疑却没有停止。
获奖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晶
在11月2日晚的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代表中国作协对获奖作家表示热烈祝贺。她说,以茅盾先生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学奖,作为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不仅是对这个时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发现与关注,更是对我们文学理想的检验和见证。本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出来的4部作品,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长篇小说佳作,是2003年至2006年间大量涌现的优秀长篇小说的代表,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我国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收获,体现了文学关注现实、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文学在艺术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的丰硕成果。
左起:周大新、贾平凹、铁凝、迟子建、麦家
铁凝指出,茅盾文学奖给获奖作家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更重要的是不断前行的驱策。今天相聚在这里,就是要像茅盾先生那样,坚持为人民写作,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就是要像茅盾先生那样,致力于文学对社会现实、时代生活和人民大众的关怀与担当;就是要像茅盾先生那样,用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形式,表现时代和民族的精神品格,用以构筑和支撑中华民族的情感和心灵世界。
获奖作品简介及点评
《秦腔》---贾平凹
简介: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小说采取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清风街有两家大户: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败,因此夏家家族的变迁演便成了清风街、陕西乃至中国农村的象征……
点评:正是对社会现状的记录,使得贾平凹的创作长盛不衰。“他早就应该得奖了!他是描写中国当代农村功力最深的作家。”评论家杨扬用“名至实归”形容贾平凹的获奖。“《秦腔》未必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是有足够实力问鼎茅盾文学奖。”评论家张颐武称:“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受到的冲击,以及特定地域人的生活变化,是贾平凹创作的一贯的风格。他作品的力量也来自于此。”
《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简介:是我国第一部描述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点评: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张颐武表示,迟子建是一位多年保持创作水准的女性作家。“虽然《额尔古纳河右岸》可能在几部获奖作品中偏弱,但是写作扎实文字耐读,给人感觉未必眼前一亮,却也有自己的特色。”
《湖光山色》---周大新
简介:小说写的是春种秋收、择偶成家、生病离婚、打工返乡、农村旅游这些当下乡村寻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却是对人性嬗变、历史遗产和权力动作的崭新思考,表现了一颗高贵灵魂在乡村剧变背景下的惊悸和固守。我们抛撒种子使出精力投下资本,然后渴望着收获,可以获的常常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在这本书中,命运也和女主人公暖暖开着残酷的死玩笑。
点评:“湖光山色的好风景,还有舒服的度假村,难以掩盖城乡之间的冲突,使得小说里那些人的价值观遭到震撼和冲击。”张颐武评价说。同样,在评论家陈晓明眼中,《湖光山色》对乡村的艰难发展做出了深刻的探讨。“富起来之后,家庭伦理也同样面临考验,夫妻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享富贵。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社会人文素质和个人精神品格的危机。”
《暗算》---麦家
简介:反映反间谍部门的核心机关侦听与密码破译的小说。纵横30-60年代,将间谍战、密码战、无线电侦听熔为一炉,穿插亲情、爱情、数学天才、革命志士轮番登场,绝地厮杀。
点评:“这样的内容很枯燥很专业,在很多人看来平淡无奇,写不出东西,但是他能写得很有声色。”杨扬称麦家的小说体现了南方写作特有的风格。“他的写作有韧劲,生活经历,给了他创作的质感,虽然故事的背景和题材是虚构的,但是不得不说他虚构得比真实还真实。”
张颐武则看重麦家小说侦探、惊险外壳下更深的内容:“人际关系的问题,还有人性的深度,都是这部类型小说之中能让人回味很久的东西。”不过,也有评论认为麦家的小说其实“很市场”。评论家罗岗坦言:“畅销不一定就是好的。”而对于眼下文学界“纯文学”和“青春文学”渐渐加深的裂痕,评论认为,茅盾文学奖对此影响不大。“文学创作的格局很稳定。作家的写作都保持自己的状态。评奖是文学繁荣一部分,应看作是对作家的一种鼓励。”
落选作品引发争议
在此次茅盾文学奖评选过程中,由20名专家组成的初选审读组对各团体会员单位、出版社、杂志社推荐参评的130部长篇小说进行了认真的审读,并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遴选出20部作品进入终评,又对部分评委联名增补的作品进行了无记名投票,有4部作品获得半数以上评委的同意,增补进终评篇目。莫言的《四拾壹炮》、王蒙的《青狐》、贾平凹的《秦腔》、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麦家的《暗算》、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等等入选,而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畅销60万册的《藏獒》(杨志军著),这部在市场上叫座的作品同时赢得我国最高文学奖之一的“叫好”,也代表了历时二十余年,历经七届的茅盾文学奖选择了更为开放的眼光和更为多维的标准,有意思的是,首掀“狼文化”热潮,导致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关注眼光放向《藏獒》的《狼图腾》,却没有进入终审名单。
此前备受关注的《兄弟(上下)》(余华)、《生死疲劳》(莫言)、《笨花》(铁凝)、《启蒙时代》(王安忆)、《空山》(阿来)等作品未能入围终审名单。也引发了业界部分人士的惊异,曾出版余华的《兄弟(上下)》的郏宗培,并不对单独作品进行评论,但他强调:“每个奖项总会有所遗珠,但经过时间的淘沥,好的作品必将不会因为没得奖而湮没。”此外,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明确表示,在任期间不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评奖活动,《笨花》的缺席,没有意外。
矛盾的茅盾文学奖?
对于茅盾文学奖,批评者指出,它和诺贝尔文学奖有一样的问题——几个评委,带着凝固的评判标准,去给作家和作品量化打分,然后排位。当文学一旦异化为某种裁判的形式,文学立体复杂的审美空间就被忽略,而成为一种让“作家”成名的工具。
矛盾一——内容单一却想面面俱到
把往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分析一下,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每届的几部获奖作品中,各个门类的好像都有—— 有主旋律的,有历史题材,有革命战争题材,也有少数民族题材。显然,主办者是搞平衡的“高手”,想把各个小说门类的代表作品“一网打尽”。
自相矛盾的是,越想面面俱到,越搞得内容单一。这届获奖的四部作品,乍一看“百花齐放”,仔细一看,几乎清一色的民族、民俗题材,而且,竟然一部城市题材的作品都没有,这让人禁不住对茅盾文学奖的选择标准产生怀疑:到底是全面还是偏颇?
矛盾二——评奖机制看起来规范却问题不少
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机制让很多人颇有微词。首先,评奖过程不透明。评奖条例规定,有3名评委联名提议,就可以在任何一个评奖过程中增加备选篇目。质疑者认为,表面看来,此举是为避免“遗珠之憾”,实际上,这个“评委联名补充程序”极富“特权”色彩,造成了数届茅盾文学奖的鱼目混珠,并增加了评奖的偶然性和人为因素。评奖过程的不透明也导致茅盾文学奖成了跑奖要奖的温床,近几届茅盾文学奖,都有作家和出版社跑奖的传闻。其次,评委由作协指定,代表性也受到质疑。
矛盾三——获奖才能卖书?
有报道说,“茅盾文学奖”不但在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在市场销售上也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据悉,《秦腔》获奖让作家出版社兴奋不已。作家出版社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此前曾表示:“如果《秦腔》真的获奖了,那我们肯定要加印!”
矛盾四——规格最高公信力却不高
本届的评奖结果一出来,各方议论纷纷,作家尤凤伟公开质疑“《湖光山色》当选让人吃惊”,还有人对因同名电视剧而火起来的《暗算》不以为然。一时众说纷纭,茅盾文学奖斯文扫地,成了大众批评的靶子。
国内一位著名评论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暗算》获奖也许可以算作通俗小说的胜利,甚至可以看作文艺传播影响力对国家大奖的突破。
茅盾文学奖----众说纷纭中成长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不会偏爱年轻人、不会向网络文学折服那样,茅盾文学奖也不会放弃传统价值这个根本。因为体制内的文学向来都有一种精英和经典的固执,不愿向多流变的文学低头。不过,在矛盾中行进的茅盾文学奖,还是让人读出了希望。
著名评论家施战军对茅盾文学奖依然抱有信心,在他看来,本届茅盾文学奖还是能够代表这几年中国长篇小说的基本风貌的。他说:“任何文学奖都可能对文学发展有刺激作用,只不过行内人们还是对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更关注,因此对此议论也最多。国内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文学奖项,不少人对‘民间’文学奖抱有理想性的期待,但是情况往往是民间奖更离谱。不管怎么说,从‘民族’、‘民俗’和‘城市’这三方面看,毕竟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是有《白鹿原》、《尘埃落定》和《长恨歌》的,其他文学奖里有吗?”
对于充满矛盾的茅盾文学奖来说,剔除干扰、独立思考、不断进取,更多地考虑作品的文学性而不是其他因素,或许也是这个奖项的出路。
获奖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晶
在11月2日晚的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代表中国作协对获奖作家表示热烈祝贺。她说,以茅盾先生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学奖,作为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不仅是对这个时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发现与关注,更是对我们文学理想的检验和见证。本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出来的4部作品,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长篇小说佳作,是2003年至2006年间大量涌现的优秀长篇小说的代表,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我国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收获,体现了文学关注现实、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文学在艺术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的丰硕成果。
左起:周大新、贾平凹、铁凝、迟子建、麦家
铁凝指出,茅盾文学奖给获奖作家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更重要的是不断前行的驱策。今天相聚在这里,就是要像茅盾先生那样,坚持为人民写作,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就是要像茅盾先生那样,致力于文学对社会现实、时代生活和人民大众的关怀与担当;就是要像茅盾先生那样,用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形式,表现时代和民族的精神品格,用以构筑和支撑中华民族的情感和心灵世界。
获奖作品简介及点评
《秦腔》---贾平凹
简介: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小说采取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清风街有两家大户: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败,因此夏家家族的变迁演便成了清风街、陕西乃至中国农村的象征……
点评:正是对社会现状的记录,使得贾平凹的创作长盛不衰。“他早就应该得奖了!他是描写中国当代农村功力最深的作家。”评论家杨扬用“名至实归”形容贾平凹的获奖。“《秦腔》未必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是有足够实力问鼎茅盾文学奖。”评论家张颐武称:“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受到的冲击,以及特定地域人的生活变化,是贾平凹创作的一贯的风格。他作品的力量也来自于此。”
《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简介:是我国第一部描述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点评: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张颐武表示,迟子建是一位多年保持创作水准的女性作家。“虽然《额尔古纳河右岸》可能在几部获奖作品中偏弱,但是写作扎实文字耐读,给人感觉未必眼前一亮,却也有自己的特色。”
《湖光山色》---周大新
简介:小说写的是春种秋收、择偶成家、生病离婚、打工返乡、农村旅游这些当下乡村寻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却是对人性嬗变、历史遗产和权力动作的崭新思考,表现了一颗高贵灵魂在乡村剧变背景下的惊悸和固守。我们抛撒种子使出精力投下资本,然后渴望着收获,可以获的常常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在这本书中,命运也和女主人公暖暖开着残酷的死玩笑。
点评:“湖光山色的好风景,还有舒服的度假村,难以掩盖城乡之间的冲突,使得小说里那些人的价值观遭到震撼和冲击。”张颐武评价说。同样,在评论家陈晓明眼中,《湖光山色》对乡村的艰难发展做出了深刻的探讨。“富起来之后,家庭伦理也同样面临考验,夫妻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享富贵。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社会人文素质和个人精神品格的危机。”
《暗算》---麦家
简介:反映反间谍部门的核心机关侦听与密码破译的小说。纵横30-60年代,将间谍战、密码战、无线电侦听熔为一炉,穿插亲情、爱情、数学天才、革命志士轮番登场,绝地厮杀。
点评:“这样的内容很枯燥很专业,在很多人看来平淡无奇,写不出东西,但是他能写得很有声色。”杨扬称麦家的小说体现了南方写作特有的风格。“他的写作有韧劲,生活经历,给了他创作的质感,虽然故事的背景和题材是虚构的,但是不得不说他虚构得比真实还真实。”
张颐武则看重麦家小说侦探、惊险外壳下更深的内容:“人际关系的问题,还有人性的深度,都是这部类型小说之中能让人回味很久的东西。”不过,也有评论认为麦家的小说其实“很市场”。评论家罗岗坦言:“畅销不一定就是好的。”而对于眼下文学界“纯文学”和“青春文学”渐渐加深的裂痕,评论认为,茅盾文学奖对此影响不大。“文学创作的格局很稳定。作家的写作都保持自己的状态。评奖是文学繁荣一部分,应看作是对作家的一种鼓励。”
落选作品引发争议
在此次茅盾文学奖评选过程中,由20名专家组成的初选审读组对各团体会员单位、出版社、杂志社推荐参评的130部长篇小说进行了认真的审读,并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遴选出20部作品进入终评,又对部分评委联名增补的作品进行了无记名投票,有4部作品获得半数以上评委的同意,增补进终评篇目。莫言的《四拾壹炮》、王蒙的《青狐》、贾平凹的《秦腔》、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麦家的《暗算》、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等等入选,而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畅销60万册的《藏獒》(杨志军著),这部在市场上叫座的作品同时赢得我国最高文学奖之一的“叫好”,也代表了历时二十余年,历经七届的茅盾文学奖选择了更为开放的眼光和更为多维的标准,有意思的是,首掀“狼文化”热潮,导致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关注眼光放向《藏獒》的《狼图腾》,却没有进入终审名单。
此前备受关注的《兄弟(上下)》(余华)、《生死疲劳》(莫言)、《笨花》(铁凝)、《启蒙时代》(王安忆)、《空山》(阿来)等作品未能入围终审名单。也引发了业界部分人士的惊异,曾出版余华的《兄弟(上下)》的郏宗培,并不对单独作品进行评论,但他强调:“每个奖项总会有所遗珠,但经过时间的淘沥,好的作品必将不会因为没得奖而湮没。”此外,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明确表示,在任期间不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评奖活动,《笨花》的缺席,没有意外。
矛盾的茅盾文学奖?
对于茅盾文学奖,批评者指出,它和诺贝尔文学奖有一样的问题——几个评委,带着凝固的评判标准,去给作家和作品量化打分,然后排位。当文学一旦异化为某种裁判的形式,文学立体复杂的审美空间就被忽略,而成为一种让“作家”成名的工具。
矛盾一——内容单一却想面面俱到
把往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分析一下,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每届的几部获奖作品中,各个门类的好像都有—— 有主旋律的,有历史题材,有革命战争题材,也有少数民族题材。显然,主办者是搞平衡的“高手”,想把各个小说门类的代表作品“一网打尽”。
自相矛盾的是,越想面面俱到,越搞得内容单一。这届获奖的四部作品,乍一看“百花齐放”,仔细一看,几乎清一色的民族、民俗题材,而且,竟然一部城市题材的作品都没有,这让人禁不住对茅盾文学奖的选择标准产生怀疑:到底是全面还是偏颇?
矛盾二——评奖机制看起来规范却问题不少
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机制让很多人颇有微词。首先,评奖过程不透明。评奖条例规定,有3名评委联名提议,就可以在任何一个评奖过程中增加备选篇目。质疑者认为,表面看来,此举是为避免“遗珠之憾”,实际上,这个“评委联名补充程序”极富“特权”色彩,造成了数届茅盾文学奖的鱼目混珠,并增加了评奖的偶然性和人为因素。评奖过程的不透明也导致茅盾文学奖成了跑奖要奖的温床,近几届茅盾文学奖,都有作家和出版社跑奖的传闻。其次,评委由作协指定,代表性也受到质疑。
矛盾三——获奖才能卖书?
有报道说,“茅盾文学奖”不但在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在市场销售上也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据悉,《秦腔》获奖让作家出版社兴奋不已。作家出版社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此前曾表示:“如果《秦腔》真的获奖了,那我们肯定要加印!”
矛盾四——规格最高公信力却不高
本届的评奖结果一出来,各方议论纷纷,作家尤凤伟公开质疑“《湖光山色》当选让人吃惊”,还有人对因同名电视剧而火起来的《暗算》不以为然。一时众说纷纭,茅盾文学奖斯文扫地,成了大众批评的靶子。
国内一位著名评论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暗算》获奖也许可以算作通俗小说的胜利,甚至可以看作文艺传播影响力对国家大奖的突破。
茅盾文学奖----众说纷纭中成长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不会偏爱年轻人、不会向网络文学折服那样,茅盾文学奖也不会放弃传统价值这个根本。因为体制内的文学向来都有一种精英和经典的固执,不愿向多流变的文学低头。不过,在矛盾中行进的茅盾文学奖,还是让人读出了希望。
著名评论家施战军对茅盾文学奖依然抱有信心,在他看来,本届茅盾文学奖还是能够代表这几年中国长篇小说的基本风貌的。他说:“任何文学奖都可能对文学发展有刺激作用,只不过行内人们还是对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更关注,因此对此议论也最多。国内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文学奖项,不少人对‘民间’文学奖抱有理想性的期待,但是情况往往是民间奖更离谱。不管怎么说,从‘民族’、‘民俗’和‘城市’这三方面看,毕竟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是有《白鹿原》、《尘埃落定》和《长恨歌》的,其他文学奖里有吗?”
对于充满矛盾的茅盾文学奖来说,剔除干扰、独立思考、不断进取,更多地考虑作品的文学性而不是其他因素,或许也是这个奖项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