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之败缘于未“师从”曾国藩

2008-11-26 09:42:05    

据悉,国美“教父”黄光裕已被拘查数天。至此,日前传闻数日的黄光裕被拘传闻得到证实。黄光裕和他的国美电器也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尖浪口。分析认为,黄光裕从白手起家到商界“教父”着实不易,但是生意做大了,却不懂中国式官商潜规则。若早些读读曾国藩的“忍经”,亦不会有今日之祸……

 
从白手起家到商界“教父”

黄光裕出生于1969年5月,17岁随其兄弟来到北京,用3万元贷款开始家用电器经销。现已占有国内家电分销市场的35%,成为中国最大家电销售商。2004年财富105亿元,2005年财富140亿元,2007年财富450亿元,2008年财富430亿元。在创业的19年时间里,他和他的国美电器受尽了同行的排挤和媒体的非难,黄光裕已经修炼得几乎如老僧般宠辱不惊了。当有人指责国美是“黑社会老大式的企业文化”时,他仍然遮掩不住自己的年轻气盛。有意思的是,黄光裕干脆给自己剃了个光头,摆出一副完全无所谓的态度,似乎对“教父”、“价格屠夫”之类的称呼安之若泰。据悉,那段时间他压力特别大,以至于严重脱发,只得“剃度”了事。黄光裕做事、做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看1+1是否大于2。他从家电零售行业拓展到房地产业和投资业,是基于此种理念;他在处理与手下人甚至家族成员的关系时,同样基于此种理念。

对于与他合作的供应商来说,黄光裕是一个让他们“爱恨交加”的人。国美电器对每一位供货商来说,意味着极具诱惑力的巨大销售量,但他砍价时的“残酷”又让人难以忍受。他们对黄光裕面部表情的典型描述是“大嘴一撇就说……”而在鹏润大厦18层的国美公司总部,黄光裕却是一位让人敬畏的老板。有人称,甚至是他的亲妹夫、曾任国美总经理的张志铭,在黄光裕的办公室里“低眉顺眼像个小媳妇”,至于其他员工在谈到他时,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出。据一位现任职于国美的高管介绍,黄光裕“当他想好了一件事,或者在布置一件事情时,绝对是鸦雀无声,无条件服从的。”

黄光裕对属下的要求近乎苛刻。国美每年销售收入增长都是惊人的,但内部的高管却仍然诚惶诚恐,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达到过黄光裕提出的目标。比如2003年国美销售额达到了178亿,但比预定的目标仍少了42亿。他常常对张志铭及其他高管说,如果不是为了给机会培养你们,让我亲自来操盘,国美比现在会更好。有高管对此表示理解:“没有他的霸道,也不可能成就他现在这么大的盘子。黄总还是比较讲义气的,有很多人离开国美然后又回来,他不会弃之不用,可能会提拔到更高的位置上去。他有时处罚你,不是故意让你很难受,而是为了试探一下你的心态。如果你心态好,又有发展潜质,他就会刻意去培养你。

黄光裕把国美电器交给二妹夫张志铭全权打理后,自己则开始从事房地产和投资业务。在张志铭领导下,国美在1997年以后快速发展,并于1999年开始向全国扩张。当时中国的家电零售业有“三张”之称:南京苏宁电器的张近东,山东三联集团的张继升,北京国美电器的张志铭。而国美的真正老板黄光裕却很少有人知道。虽然面对黄光裕时显得过于谨小慎微,但在一些国美员工的眼里,张志铭是一个“善于纳谏、博取众长、眼光敏锐、处事干练”的能人。据说,张志铭善于从每一个人身上听取意见,在与员工沟通时,他从不打断任何一个人的讲话。而他的工作量大得吓人,在很多情况下,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即使如此,张志铭在国美频繁的人事调整中,已经“不止五起五落”,以至于有些媒体都懒得去记他的职务。但张志铭的成绩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他从黄光裕那里分得了一定的股权。当黄光裕再掌国美电器后,张志铭已经积累了不少财富和资源。

资本市场“秋后算账”猛于虎

作为中国今年富豪排行榜的首富,黄光裕的人生历程是我们前一段时间谈的最多的话题之一。从当初的国美服装店再到誉满中华的国美电器,黄光裕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黄光裕这已经是第二次被立案调查了,第一次据说是因为创业早期的一批总额13亿元的违法违规贷款所致。首先分析一下中国企业家创业初期的资金筹集困难性的问题。在早年中国VC和PE基本没有,整体金融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而且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国有银行是不会把贷款给风险非常高的创业行动的,它们只会把钱贷给风险小、由国家担保、不必承担丢乌纱帽风险的大型国有企业。所以,中国民营企业家一开始只能靠东拼西凑,通过自己缓慢的经营来积累资本。

企业要做大需要大量资金怎么办?如实汇报情况贷款的话,银行不借;而地下资金的利息又非常高,朋友也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下,还是只能靠银行,进而也职能弄虚作假以求得到贷款了。所以,从这个方面讲,中国大多民营企业家的黑色背景都是当时的制度造就的。至于这次的立案调查,据传是涉嫌违规资本操作,这点比较可信,但估计还会有比较深层次的关系问题。以前就经常与人讲,中国真正扎根于实业,不去搞资本市场,不去搞虚拟经济的企业家,基本上是不会出什么经济问题的。但是,这些实业企业家要登上中国富豪前十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资本市场是一个快速暴富的场所,也是隐藏最深的陷阱。一些企业家们,搞了半辈子实业,突然发现资本市场来钱可以这么快,于是可能走上了不归路。在这条不归路上,站的越高,诱惑越多,同时陷阱也越深。同时,我们在这里再一次对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层提出强烈的质问,为什么没有有效的阻止非常明显的、手法并不高明的市场操纵行为?为什么许多企业家会去选择铤而走险?难道不是因为他们觉得有漏洞可钻,而且风险同时也不高?中国的资本市场监管制度是不是有效的?是不是能够让实业家们有贼心而没有贼胆去做违规事情?我们曾经天真的以为国外的企业家们在资本市场比较守法,不贪婪,不去违规。后来才发现正是美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严格程度之高让这些人望而退却!所以,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很值得我们去推敲。在当时股价如火如荼火箭般上涨的过程中,监管部门未对其采取任何的措施,反而是到了现在才重新提起,这倒让人想起了“秋后算账”的这句老话。就本次事件来说,枪打出头鸟也是有一定意味的。刚刚上了富豪榜,风光无限好的黄光裕就是一只出头鸟。黄光裕作为横行上层社会数十载的风云人物,黄氏家族肯定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关系网,包括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而黄光裕此次被捕调查,也肯定是因为涉及到了比较重大的事情,而且是触及了某些相关人士的根本利益!

以曾国藩《忍经》破官商潜规则

黄光裕被抓的消息,一经官方主流媒体说出,就对不同层面产生各种冲击。对政府,可以这样认为:司法是公正的,不仅首恶要抓,首富也是可以抓的;对知识界,则可能引起一种议论:轻商的传统是起了作用的,古老文化没有弱化反而还是很厉害呢;对公安检察穿官衣的同志们来说,首富估计是得罪了什么超级大人物,否则,为什么不保他呢,不是说,大老板都有大官儿作靠山吗。不是吗,这个社会应该被抓而不被“调查”的多了;对商界,兔死狐悲是看得见的,深层次的唏嘘,恐怕更多的大亨懂得,黄光裕年轻气盛,不懂潜规则,经商搞大了,不靠官不行,不和公检法搞好关系不成,不识时务不可以。其实,就是个“嫩”字,太高调,太自以为是新经济时代靠智慧能打遍天下。估计很多商人又要把曾国藩的“忍经”翻出来复读了。另外,大家会考虑,还是做国有企业好,出了事,起码还有个“双规”,有机会翻身。首创集团的刘晓光不是被双规了,又放出来了吗;至于那些有组织犯罪集团,特别是觊觎国美很久策划周详的那些,则必定深感遗憾。一条大鱼被没收了!分析认为,不知道危机的人,再聪明也是难逃厄运。

中国自古奉行“富不能贵,贵不能富”的传统,一个人要么是“闷声发大财”,要么是做一个“社会活动家”,很少有能够两全的。如果你想“既贵且富”,那么就很可能面临悲惨的下场。王石是个聪明人,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才甘愿做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然后经常去登登山什么的。有些企业家认识不到这一点,赚了钱之后想成为社会名流,但结果几乎没有一个好下场的。而这,也是这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命运。

所以,此次事件的后事仍暂时不可预计,这很可能是两大利益体的较量。通常情况下,中国民营企业家有时吃了亏赔了钱也不敢去告别人,怕的就是政府追查这些民企的原罪。此次事件也颇有这样的意味,这可能是由资本市场追查回来的原罪。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从制度层面来预防、规范经济领域内的问题,以求经济领域内的交易成本达到最小。因此,金融市场及其监管制度的改革推进,势在必行!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