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仍将从“紧”

2008-06-10 12:16:09    

 


央行日前宣布,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增加0.5个百分点缴款。至此,这已经是央行今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率已由年初的14.5%上升至17.5%。央行此次拿出的“杀手锏”亦是频频使用过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仍将“紧”字当头。


央行“梅开五度”为经济降温
这一次,央行给全国人民送来了一个“大粽子”:端午节前夕,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达到17.5%。回顾历年来准备金率上调的历史,一次宣布1%似乎也没有多少回。在这次上调之后,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7.5%的历史高位,这也是今年以来,央行第五度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为居高不下的中国经济降温。
 
一、与以往央行多在上月CPI数据公布之后“旋即出手”的做法不同的是,此次调整先于CPI公布之前,属于“提前行动”;


二、此次调整幅度巨大,有别于以往0.25和0.5的调整幅度;


三、此次调整“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对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在此前的四次调整中,每次的增幅均为0.5%,这是今年首次上调1个百分点。此次上调之后,上半年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已总体上调3个百分点。目前需要对冲的资金在3000亿至4000亿左右,因此从数量上需要整体调整1个百分点。同时,分两次调整也是为了避免或减少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冲击。


货币政策仍将“紧”字当头


从这次政策出台的时间上看,前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时机,均是选择在国家统计局公布月度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之后不久,特别是5月12日,在4月份通胀数据披露后仅仅几个小时,央行即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次则明显不同。尽管在今年前两个月信贷增速明显加速后,3月—4月的增速已有所放缓,但是,外汇流入的速度却明显加快,截至4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7567万亿美元,4月当月就新增745亿美元,这一惊人的增幅,刷新了今年1月新增616亿美元的单月纪录。也就是说,强劲的生产活动增长势头、贷款增速较快、外汇流入加速,以及由石油和食品价格飞升造成的通胀压力,并未给央行带来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在可预见的未来,货币政策仍将以遏制通胀和流动性过剩为主。


至于在这场反通胀的持久战中,从紧货币政策的工具选择,频繁使用数量型工具而不采用加息方式,主要还是缘于资本流入因素的考虑。随着中美利差倒挂越来越大,加息必将带来更大的短期资本流入的冲击。目前,热钱的流入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尽管美国暂时放缓了降息步伐,但在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的背景下,部分行业亏损增大,财务负担也相当大,特别是考虑到稳定证券市场之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加息决策势必受到更多的牵制。换言之,对银行放贷的控制在短期内不太可能放松,而央行可能仍需要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收紧过剩的流动性。


物价上涨仍是宏观经济最大风险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也说明央行认为当前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比如成本推动压力。国际初级商品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原油价格已基本站上130美元的新台阶。再从国内环境看,国内原油和煤炭价格基本放开,但成品油和电力价格仍实行国家定价,未来成品油价格和电价上调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此外还有货币信贷反弹的压力。今年前4个月,尽管贸易顺差减少,但外汇储备及相应的人民币占款同比仍然增加,境外流动性输入对基础货币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因此,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意在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而为防止全面通胀提供一个偏紧的总需求约束环境,促进物价稳定。


由于央行最新发布的金融研究报告认为抑制通胀仍为首任,并提出当前仍要立足于防止信贷过快增长,所以综合来看,紧缩货币政策近期难以改变。对于通胀,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研究分析报告表示了较大忧虑,认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央行报告重申,基于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综合判断,即防通胀风险胜于防经济下行风险。


热钱冲击市场唯有“紧缩”应对


4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7567万亿美元,其中4月当月新增745亿美元。这说明仍然有大量的国际热钱在赌人民币继续升值。此外,越南的金融危机和周边一些国家发生的困境也让一些国际投资者看到这些新兴的高成长小国所具有的风险因素。而外汇储备充分的中国市场更加安全和平稳,这些热钱同样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目前,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以及不断贬值的美元以及越南的金融危机都把全球热钱推入中国,因此这些热钱的涌入可能是此次大幅收紧流动性的最大原因之一。央行再次上调准备金率,还是为了对冲流动性,因为目前大量热钱涌入中国,不断冲击市场,经济压力非常大。央行调节市场有两种工具,一是发行央行票据,另一个就是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不过,上调准备金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靠上调收缩流动性作用有限


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能否达到收缩流动性的效果?分析认为,这只是治标之策,短期内会起到收缩作用。但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大背景下,这种作用的影响较为有限。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缺的不是流动资金,他们原有资金就比较多,只是现在找不到好项目放贷出去。一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受到宏观调控的压力贷款有所趋缓,二是向中小企业放贷风险较大。现在央行允许以外汇储备来当作存款准备金,这样就使得商业银行可以购买央行的外汇储备,或利用已有的外汇作为准备金上交给央行。央行这样做,显然是要减少因为外汇导致人民币发行过多而产生的流动性,同时减少本币发行后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效果十分有限。央行用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来回收货币流动性是需要成本的。美国的存款准备金是零利息的,而我国是有利息的。我们建议,如果央行真要回收流动性,那么应当考虑把存款准备金利率取消,实行零利率。而由于美元贷款的利率相对较低,跟同期美联储的基准利率相比又较高,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外汇贷款来减少外汇价值缩水的风险,并通过贷款的高利率获得收益,从而规避现在非常严厉的人民币信贷紧缩政策。可见,市场有很多的方法来避开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所带来的影响,不能轻易高估这一工具的力量。


近期不对称加息可能性不大


央行此次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淡化了市场的加息预期,近期内,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实际上是减小了。目前选择存款准备金显然要比加息会更好。由于美国经济走软以及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出口企业的压力很大。因此,监管层并不希望通过加息来提高企业融资成本。在未来潜在物价上行压力较大的同时,银行发放贷款冲动大有卷土重来之势。银行信贷规模出现全方面潮涌。截至2008年4月末,已有七家股份制银行突破存贷比上限75%。为保持基础货币平稳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人行最近重新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明天,将发行期限1年、最高发行量150亿元的央票。


综合来看,紧缩货币政策近期难以改变。但是近期通过不对称加息抑制通胀可能性不大,因为加息将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而央行报告明确表示,境外流动性输入对基础货币扩张压力仍较大。 中国的宏观经济面依然没有改变,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意料之中的。而调节准备金率已成为央行对付通胀的惯常手段。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央行将会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这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幅度较高,相信中央政府希望防患于未然,防止内地通胀急速恶化,短期内人行再加息的机会不大。


银行地产日子难熬“最受伤”


在本轮的行情中,银行股和房地产板块总是对大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此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对这两个板块形成较大的冲击。对于许多中小银行来说,网点少,存款规模也比较小,准备金的再次上调将使他们可使用的资金更加捉襟见肘。同时也使房地产业的贷款更加困难,因为它们主要是依靠信贷资金来支持的,此前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房产市场已经出现了不景气的迹象。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能直接冻结商业银行资金,抑制银行信贷资金过快增长,从而防止房地产市场过多“泡沫”的出现,稳定房价。


对股市会有一定心理影响


此次上调准备金率,会对股票市场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一段时间以来,A股市场振荡不安、信心脆弱,这一突如其来的收紧政策,将对节节退守的多头信心予以打击。预计节后大盘可能会跳空低开或下跌,直接补掉降低印花税后带来的大盘跳空缺口,后市走向也愈发显得扑朔迷离。


不涉及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


震灾对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较轻。从当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看,受国内外经济运行中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目前尚属温和,没有出现市场担忧的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今年前4个月居民消费物价平均上涨8.2%,生产者价格平均上涨7.2%。就总体而言,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意在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而为防止全面通胀提供一个偏紧的总需求约束环境,促进物价稳定。此次调整还有一个与以往不同。央行通知中明确,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这种情理之中的区别对待,透露出我国灾后重建的迫切性,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灾后重建的投入力度将非常可观。与以往不同的是,考虑到地震灾区的情况,此次央行特别强调,准备金率的调整将不涉及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对此,我们认为,目前宏观调控的步伐并未受到地震的影响,差别对待地震受灾地区及非受灾地区,体现了宏观调控政策在短期内不会动摇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