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和谐路在何方?
2008-06-12 10:21:48
四月以来,全国电煤供应又趋向紧张,煤炭库存逐渐下降、电煤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再次突出。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煤炭价格普遍大幅度上涨,涨幅之高,令业界咋舌,电力企业更是因此怨声载道,强烈呼吁国家启动煤电联动,上调电价。随着盛夏用电高峰的来临,今年更是适逢奥运盛会的举行,如何确保电力行业“迎峰度夏”,平稳运行,成为摆在国家和有关部门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联月高涨 煤价高的令人咋舌
实际上,目前最让人担心的是电煤价格问题。目前电煤港口价达到700元/吨,而往年这个时候每吨仅500多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山西焦煤从每吨500-600元涨到了1200-1300元,电煤涨到400元。国内订货煤价没变,大同煤装车价仍是347元/吨。但是今年新增计划的煤价最近已经涨到400元/吨,而且是“口头的,对方不给任何文件”。价格高得离谱,连煤厂的销售人员甚至都表示不敢卖了。如此高的电煤价格,下游发电企业怎能承受得了!
国际方面,由于煤炭主要出口国南非、印尼、越南及印度等国减少煤炭出口以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造成了国际动力煤价格高位回升。目前出口煤炭每吨113美元,和国际价格相比,国内煤价每吨才400多元仍不算高,但是同比每吨上涨了200多元,涨幅确实很高了。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控制的电力价格却没有松动,火电企业成本面临着极大压力。在毛利率下降、财务成本上升和投资收益减少的共同作用下,上市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了83.33%。相比大型发电企业按合同采购,地方政府下属的中小电厂所用电煤更多的来自现货市场,因此所受涨价的冲击尤其明显。政府表示,已有大约35家电厂停产,虽然这些电厂的发电能力只有608万千瓦,不到全国8亿千瓦总发电能力的1%,却释放了令人不安的消极信号。
供应不足 电煤储量再破警戒线
煤炭价格异常导致电厂的煤炭储存量再次告急。电力企业都努力设法达到政府所设最低保持10天电煤用量的目标,而现在存煤平均水平不过10天。根据电监会数据,截至5月26日,全国1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电厂(合计发电装机容量约46,170.2万千瓦,占全国火电总装机的83%)煤炭库存4,389万吨,其中,煤炭库存低于警戒线(7天)的地区有:河北(4.7天)、安徽(2.9天)、湖南(3.7天)、蒙东(6.2天)、海南(6天)。由于“无煤下炊”,全国已有35台发电机组停机,涉及发电容量608万千瓦。其余地区电煤供应基本正常,直供电厂煤炭库存平均可用天数为11天。
此外,强烈地震给四川的煤矿生产带来很大影响,加上宝成线受阻等原因,一度造成四川电煤库存明显下降。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紧急协调下,铁路部门每天增加6列电煤专列从贵州、陕西、河南等地调煤入川,目前四川省1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电厂的煤炭库存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
经过应急处理,位于震中附近的太平驿、映秀湾等水电站大坝险情基本得到排除。目前,岷江流域上游干支流投运的14座水电站中,有13座水库的水已基本放空,有1座在较低水位运行,大坝总体运行稳定。
800万缺口 今夏电荒或将再次袭来
电煤供应不足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今夏的用电高峰将出现巨大的电力缺口。日前,电监会办公厅副主任俞燕山表示,夏季高峰电力缺口可能达到800万千瓦左右。
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将在12%左右。夏季高峰期间,华东、华中、南方部分省份在用电高峰时段会出现电力缺口,其中南方地区电力供需形势最为严峻,夏季高峰电力缺口可能达到800万千瓦左右,其中广东为550万千瓦,贵州为100万千瓦,云南为150万千瓦。
从电力供应结构来看,火电仍旧占据了绝大部分。从电煤供应来看,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区的煤炭资源丰富,不会有煤炭运输瓶颈的制约,相对而言电煤供应相对充足,因此缺电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800万千瓦的电力缺口比较大,而且与2004年的缺电情况有所不同的是,2004年缺电一方面是因为电煤供应紧张,另一方面与火力装机容量偏少有关。但在2006、2007年装机容量大幅提高以后,电力供应仍旧紧张的主要原因则主要还是电煤供应不足。
同时,强烈地震给四川的煤矿带来很大影响,其中受震灾影响较大的煤矿主要集中在成都、德阳、绵阳、雅安、眉山地区。而华中电网往年在丰水季节,四川电力承担较多外送任务,一般外送100~150万千瓦左右。地震后,由于四川境内水电站大坝受损或存在安全隐患,水电发电能力下降,可能需要从华中倒送四川200万千瓦,这样华中其他省份,比如湖北、河南、江西等地较平时就有可能出现较大电力缺口。
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强化了四川省内煤炭的供需偏紧局面并导致发电能力下降,而随着用电高峰期的到来,如果煤炭量不能及时补充,就连8月份即将迎来奥运会的北京和主要港口城市天津都甚至可能会面临电力短缺。
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煤炭价格,一方面是面临着巨大成本压力的发电企业,“市场煤”和“计划电”究竟该何去何从?
国家出手 “市场煤”成打压重点
日前,面对“市场煤”和“计划电”的博弈,宏观调控之手似乎选择了向前者出招。产煤大省山东、陕西近期均采取措施干预电煤价格。
6月2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发电企业在确保电煤合同全额兑现的情况下,提高电煤自采量,尽快将全省电厂电煤库存提高到15天以上。
通知要求,山东省属煤矿、地方煤矿和生建煤矿要按照严格履行已签订的电煤合同,稳定煤炭价格,确保按质按量完成电煤供应任务;对以前欠供的电煤,6月份要全部补齐。7、8、9三个月,每月再追加256万吨电煤计划,所供电煤在6月价格基础上每吨下调10元。通知决定,实行全省煤炭价格临时干预政策,凡供应省内电厂电煤的省内煤炭生产企业不得随意涨价。
在5月29日召开的陕西省电力迎峰度夏工作会议上,陕西省副省长吴登昌表示,9月15日以前,尤其是迎峰度夏期间,省政府要求电煤不涨价,“希望所有煤炭企业自觉遵守,特别是煤化集团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到目前为止,其他主要产煤省区山西、内蒙古、河南等仍未出台类似限价措施。
总体来说,国家对电煤进行整体性限价的可能性不大。首先,如果限价是国家考虑的手段之一,应该在淡季不淡的4月份就开始实施,而不是拖到现在;其次,国家希望以一种窗口指导的方式降低煤炭价格上涨幅度,而不是以更生硬的限价来缓和煤电矛盾;第三,从更深层次原因来看,由于国内外煤炭价格差别的存在,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很大一部分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煤炭,如果限价,国内外价差越来越大,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长久。但是,国家则会通过增加煤炭产量的方式,提高供给,清理规范市场行为规范价格的不合理上涨。
日前,国家发改委再次会同财政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等十几家单位在北京召开紧急会议。山西、四川、内蒙古等地煤炭工业局都先后接到国家发改委通知,要求当地大中型煤矿加大产量,加快小型煤矿安全验收工作,一旦验收合格,立即发放开工证,让小型煤矿尽快复产。
铁道部和交通运输部都接受了分配的任务,在夏季期间保证煤炭运输。2008年全国铁路煤炭运输将增加6000万吨左右。电监会近日也对发电企业下发通知,要求夏季期间发电企业必须保证库存电煤不低于15天。
国家发改委还要求各地发改委开展煤炭价格监测,严厉打击各种搀假、任意涨价行为,取消煤炭的各种中间环节和不合理收费,严格控制煤炭价格上涨。
不过,对于国家加快小型煤矿的复产工作,我们还是有很多疑虑的,以小煤矿比较集中的山西大同为例,该地现有中小煤矿270座,生产规模为4858万吨/年,其中证照齐全的237座,产能为3510万吨/年,目前恢复生产的只有155座。如果这些小煤矿都能正常复产,国内煤炭趋紧的行情有望缓解,但要补充市场缺口还得一段时间。
此外,比较关键的一点是,对山西正在持续推进的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来说,小煤矿复产势必会打乱整合和重组步伐——利用各种经济调控手段压缩小煤矿的生存空间,使之不得不与大企业合作,这是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前提条件。山西希望在“十一五”末,主要产煤地淘汰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大集团控股经营的煤炭产量达到总产量的70%以上。山西做大做强煤炭企业的想法没错,但要靠市场竞争来推进,用行政手段强行整合不合适。
解决之道 电煤应作为国家战略物资
然而,国家的这些政策手段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煤”和“计划电”之间的矛盾,又加上2008年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如何从根本上寻求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的煤炭和电力改革的路径。发电行业是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煤炭行业是我国能源支柱行业。电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应当作国家战略物资管理和使用,不宜采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
煤炭体制改革后,国家将近百家国有统配煤矿下放,随后地方又兴起了煤炭企业改制热,煤炭产能进一步分散,市场主体越来越多,国家对煤炭战略资源的控制力降低。煤炭完全市场化后,煤炭生产企业在供应上转向一些煤炭需求价格较高的行业。而燃煤发电企业作为煤炭第一大用户,发电用煤缺乏有效保障机制。
因此,国家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和多种方式,进一步优化煤炭资源配置,首先保证电煤供应,对重点电厂应建立定点供应煤矿,落实“点对点”电煤供应机制,确保主要电源点电煤供应落实。
同时,应提升铁路运力,有效缓解铁路运输特别是电煤运输长期存在的紧张形势。要在路口、港口、煤电基地建立有效的战略煤炭储备机制,增强调节市场能力。鼓励和扶持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实现煤电运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国家运输压力。
目前,煤炭价格放开与电价受控矛盾突出。建议国家尽快落实煤电价格联动政策,保障发电企业合理盈利空间,保证正常生产经营。同时,要加强对电煤价格的监管,使其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兼顾产业链下游行业的承受能力,共同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