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热钱当提到与应对通货膨胀一样的高度

2008-06-18 10:16:02    

上周中国A股创出12年来的最大单周跌幅,其导火索是央行节前上调存款金率。然内外交困的不仅仅是股市,整个中国经济能否挺过这次考验,成为投资者及海外关注的焦点。2008年,中国经济“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一并袭来,当天灾、外患中国给予足够的重视时,防范热钱这个“人祸”,将成为中国经济下一步的攻坚方向。

A股12年来最大周跌幅引来无数质疑

连日来,大陆股市再度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跳水表演”,截至6月13日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在最近两周的9个交易日里连续拉出历史上罕见的第三次八连阴,大盘深度下挫17%,并创12年来最大周跌幅,市场恐慌气氛甚浓,甚至有股民调侃将此比为“股市的汶川大地震”。

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沪深股市的走软是美国次贷危机和经济衰退、对全球通胀担忧(尤其是越南金融危机和全球物价高涨)、国内经济紧缩政策和滞胀风险、人民币升值和热钱涌入、以及今年雪灾和震灾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等多重因素所致。而最直接的导火索则是中国央行今年第四度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官方最新公布的快速上攻的工业产品价格指数和居高不下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面对从6000点直转而下,直到如今的2800多点,普通百姓最为着急的是,自己深度套牢的股票怎样才能解套?机构投资者面对管理层接二连三政策的敦促一脸迷茫,未来的投资热点在哪里?这一切无不让人担忧,在全球经济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下,中国能否挺得住,管理当局有无良策带领中国渡过这一波惊涛骇浪。此时的沪深股指与其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不如说是中国投资者投资信心的度量器。

中国紧缩性货币政策没有错!

当央行宣布今年第四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最终达到17.5%——接近天花板的位置时,引来市场的一片质疑和指责。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企业从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不少企业因此正经受着极大的经营压力,面对这一局面,不少企业发出这样的疑问,国家为什么要一直坚持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现在有迹象表明宏观经济的增速有下滑的迹象,国家应该将货币政策由紧缩性的调整为积极性的,至少也应该是稳健性的!

实际上,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那样,今年将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如今半载已过,温总理的这些担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2008年,中国经济可用“内忧外患、天灾人祸”这八个字来形容。

从年初的华南地区的暴雪到“5.12”的“汶川地震”再到如今的南部地区的暴雨,这一系列的自然灾害进一步推高了国内的通货膨胀的高企,粮价上涨、油价上涨、再到如今的煤价上涨,中国的物价“涨声”一片;国际上,美国经济疲软推落全球经济不振,次债危及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越南金融危机近在咫尺,全球经济一片乱像丛生。然而在表面“乱像”的背后,实际上依然有很多规律和暗礁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和规避。

当前中国的经济的最大问题是通货膨胀问题。不过,过去,物价上涨压力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其传导链条是“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然而,本轮通胀却是从粮食价格上涨开始,继而是肉蛋禽价格上涨,然后再是生产资料涨价。即传导链条是:“农产品——生活资料——生产资料”。

而在通胀源上则表现为“国际输入型”。一方面,全球食物价格和能源价格的高歌猛进,让中国很难“独善其身”——也正因如此,北京在去年底被迫采取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坚决压住了食品和成品油企业涨价的冲动。

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美元走软,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这也导致不少热钱涌入中国等新兴市场寻求投资补偿。中国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供应对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压力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CPI增幅虽然持续回落了,但专家预计,流动性过剩依然会成为未来通胀反弹的主要推力。

对于当前的紧缩型货币政策,国家的方向是没有错的,短期内也不应该修改,因为当前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的矛盾是通货膨胀问题,不把这个问题解决,中国经济重蹈“越南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短期内股市要受此影响,跌一跌;企业的日常经营要受到点影响,利润要薄了很多,但是中国的国家经济仍然是安全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依然上向前的,不会出轨的。实际上,对于金融市场来说,价值低估要比价值高估安全的多,中国股市跌到如今的地步,很多极具投资价值的股票被低估了,形成了价值洼地,也正是中国股市回归理性的、回归正轨的表现。度过了这段艰难期,中国股市将依旧腾飞。

应对热钱当提到与应对通货膨胀一样的高度

如果说,2008年中国经济的“内忧外患及天灾”大家都很明了的话,那么“人祸”大家都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上,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这一点还需要从“越南金融危机”说起,这个“人祸”实际上就是热钱。

“越南危机”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回顾此次的危机的爆发不难发现:本币的连续大幅升值吸引大量热钱投机,股市、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的大幅膨胀后破灭,石油、原材料、粮食价格暴涨推高了通货膨胀率,紧缩性货币政策极大地挤压了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现在,最后的总攻正在发起,美联储已表明拒绝再降息的态度,接下来,美元势必进入加息升值通道,这无异于向投机新兴市场国家的万亿美元热钱发出大撤退信号弹,倘若巨额热钱短期急速撤离新兴市场,中国能侥幸置身事外吗?

对于中国而言,如果说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镜子”因为中国金融没有开放得以避祸的话,十年之后,随着金融不断开放,上述共性动荡之源中国大多都身在其中,越南这面最近最新的“镜子”一定要引起我们最高级别的警惕。

最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的是什么呢?导致越南危机的根本性因素之一在于热钱,不要忘了,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因为热钱的问题展开的。看看越南政府应对热钱开的药方是什么样的:一,“以浮动区间扩大促本币升值抑制通货膨胀”非常错误!结果立竿见影地促使本币贬值;二,以本国银行系统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大幅加息、巨额发行票据来抑制通货膨胀,非常错误!造成本土金融系统资金链的极度紧张和货币恐慌。

上述政策的最大错误在于——是热钱生病,本土金融和企业吃药。此轮全球新兴市场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有两个:一、大量热钱投机哄抬物价;二、因美元贬值导致的石油、粮食等价格大涨。对于后者只能以预见性的黄金、石油、粮食等战略储备对冲,否则只能比谁更能“挨饿”;更重要的是,它的货币政策没有抓住主要对手——热钱,有效约束和打击热钱投机,反而通过货币政策紧缩大大挤压了国内银行和本土企业生存空间,客观上增添了热钱兴风作浪之威。

从战略上讲,即使此轮新亚洲金融危机最后冲击中国,也没有必要惊慌失措。因为目前人民币升值仍未达到热钱满意程度,股市和房市泡沫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中国“世界工厂”的产业集群能力无人能及,中国人的忍耐力和应变力很高,国家的紧急动员行动力很强,一定能挺到这场消耗战的最后。如果在一轮全球新兴市场危机后,当别国竞争者被市场驱逐,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反而能够更巩固,我们买石油和铜也会便宜的多。

况且中国的货币主导权仍然在握——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 港股直通车”被停掉了;央行可自行决定第二天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仍拥有一次性重估货币的权力。股指期货没有推,热钱无法借力打力做空中国。最为关键的是,如果热钱大撤退,央行像次贷危机中的美联储和伯南克那样,镇定果断地释放流动性——把过去紧缩的存款准备金和央票等放出来,向市场和金融机构提供无限量的流动性,就足以和热钱打一场势均力敌的消耗战。

但唯一能致中国货币决战惨败的是,错配的货币政策。如果重蹈越南覆辙,中国货币政策同样继续错配——在热钱已经预期在不远的将来做空人民币的情况下,仍然加速人民币升值;如果在热钱已经准备大规模撤离的情况下,反而加大力度推进资本“严进宽出”的政策,那将正中热钱下怀。需要郑重警示的是,当前中国经济政策应当把应对热钱提到与应对通货膨胀一样的高度,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短期无法调整的背景下,应改稳健的财政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有效缓解当前的窘境。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