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三国屯田”以化解粮食危机

2008-06-20 10:15:33    

三国时期,曹操兴屯田以蓄军资,成就一方霸业。古为今用,为应对粮食危机,建议仿效三国屯田模式,屯田于民。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食品巨头形成了‘粮食帝国’,控制了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一整套“阳谋”正逐步展开。面对危机和挑战,我们认为,自给自足仍是“定国神针”。

粮食“阳谋”正逐步逼近中国

所谓阳谋 ,是针对阴谋而言的。先说说阴谋的意思:是暗中做坏事!那么阴谋和阳谋,就都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了。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阴谋有迹可寻,是有破绽的,而阳谋是随势而动,随势而发,无迹可寻,比起阴谋来高明多了,也更加难以实施。当多年前中国选择了开放农产品市场,又无力和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国进行补贴竞争的时候,就注定今天会看到农业无利可图的现状了。美国的粮食阴谋已经影响到中国,为确保粮食安全,中国应该坚持粮食主要由本国提供的原则;在扭曲的国际市场上,粮食自由贸易也需谨慎对待。

粮食政治比石油贸易更强大

“粮食帝国”推动了粮食政治。作为粮食政治的一部分,粮食援助成为比石油贸易更为强大的政治武器。美国一家战略预测机构曾经指出,粮食已成为地缘政治中的王牌,因为“粮价比油价对政治稳定更具有重要性”,而美国和欧盟是最大的粮食囤积居奇者,正在发起世界“粮食大战”。对食物帝国的主导者而言,在全球粮食贸易体系中,涨价也收益,降价也收益,早已“赢家通吃”。而农业无利润、农民流离失所、农村凋敝,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普遍困境。失去粮食安全的后果是悲惨的。在危机中这样的国家往往成为最大的输家。事实上,近几个月以来,日趋升高的粮食价格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社会动荡。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当前全球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粮食危机。令人们想起上世纪70年代在粮食和石油价格上涨背景下先后卷入40多个国家的全球粮食危机。人们担心,如今这场新一轮的国际粮食危机,像寂静的海啸前夜一般,可能随时吞噬上亿的饥民。

粮食巨头用“钳子” 攫取暴利

以“粮食帝国”美国为首的少数几个富裕国家,在这场粮食危机中,注定成为最大的赢家。在非洲、拉美的一些国家,粮价上涨已经引发了社会动荡。农民并没有从高价格中受惠,农业领域的巨头们在粮食危机中攫取了创纪录的高利润。日前,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为了抗议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当地部分居民举行了抗议活动。由于粮食和能源价格猛涨,肯尼亚今年5月的通货膨胀率达到31.5%。此番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开始于两年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世界粮价在过去一年里上涨了42%。但在有些国家,粮食价格在过去两年间暴涨两倍。在西非国家塞拉利昂,米价甚至暴涨3倍。对于这种涨价现象,人们创造了一个
新的词语来表述——“农业通胀”。

食物巨人的手,不仅停留在加工环节,还进一步伸向投入环节,使得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多种生产性投入,都一步步走向集中。即使销售环节也仍然在大公司的控制之下。美国的农业投入品供应商和食品加工商,通常隶属一家大公司,或有联盟关系,被产前成本和产后价格两把钳子夹在中间的农民,在食物价值的分配结构中,所占份额只能不断地降低。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以及各种新兴产业,农业最容易被资本所抛弃。原因十分明显:短时期内,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都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如其他产业一样,出现爆炸性的增长。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面前,最容易被忽视。但美国“食物巨人”的做强做大,与美国的巨额补贴有关。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实际上是被迫在跟美国的财政部竞争,而不是跟美国的农民竞争。在过去20年间,美国政府一直在提高对农业的直接补贴。上游的农业投入部门,和下游的农产品储运、加工和销售部门,拿走了几乎全部的补贴。也就是说,控制上游和下游的食物集团,又拿走了几乎全部的农业补贴。

粮食援助成新式“糖衣炮弹”

美国政府对粮食生产予以高额补贴,因此粮价比一般国家低,食品公司想尽办法推动各国实现粮食自由贸易,以便顺利出口牟取利润。但这对进口国而言却意味着一场劫难。粮食援助是食品帝国常用的“毒品”:在诸多非洲国家,接受粮食援助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为美国生产香蕉、可可等经济作物,这些国家的粮食生产因此荒废,沦为帝国附庸。海地的悲剧十分生动:20年前,该国年产大米17万吨,可满足95%内需,但1995年向美国敞开大米贸易,比海地米便宜一半的美国米迅速占领市场,农民失去土地和生计,如今海地3/4的大米都来自美国。发达国家的食品巨头形成了‘粮食帝国’,控制了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这里所指的“帝国”,是美国大型食品公司,它们首先控制了全美大部分粮食,而后获得国际影响力。它们采用两大手段操纵粮价:一是推行粮食自由贸易,二是通过粮食援助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

揭露维系廉价体系的“秘密”

曾任美国里根政府农业部长的约翰•布洛克曾说:“粮食是一件武器,用法就是把各国系在我们身上,他们就不会捣乱。”产业资本和国家政治相结合,合力营造出一个庞大的食物帝国。它不仅通过市场扩张,还通过价值重塑和政治谈判,诱使甚至迫使各国模仿美国的农业模式与食物体系。实际上,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已经陆陆续续在农业补贴、粮食援助、农产品自由贸易等食物帝国扩展方式下,因其农业生产体系和食物产销体系无法独立生存,而沦为食物帝国的附庸,从而丧失最基本的公共物品——粮食的主导权。自然,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都受到支配。作为世界粮食出口第一大国,美国能够维系一个廉价的粮食生产体系,与其国内的政治结构、国家利益、居民消费惯性以及巨型公司的“捕获”有关,也是美国国内粮食生产体系、食品消费体系、能源消费体系已经产生“路径依赖”的必然结果。伴随石油价格的上涨,美国的资本化大机器农业,面临巨大的成本上涨压力。寻求将粮食转化为乙醇,以实现本国粮食生产体系、食物消费体系、能源消费体系的良性互动,是题中应有之义。逻辑上说,造成国际粮价上涨就是结构矛盾的副产品。当前,美国正积极寻求将粮食转化为乙醇。据美国农业部预计,未来几年内美国1/3的玉米产量将用于生产乙醇燃料,而2002年仅有11%。尽管面临国际压力,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美国短期内不可能停止生物燃料的生产。

中国粮价相对独立却不容乐观

无论粮价涨跌,它们可旱涝保收:涨价会使粮食初级产品受益增加;跌价时食品加工贸易则可受惠。受粮食短缺之苦的,则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相对于这些出现悲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体系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在全球粮价上涨的时候,政府有能力调控粮价,能保持稳定,也由此保持社会稳定。与国际粮食价格的“高歌猛进”相比,国内粮价只能算是“小步慢跑”,粮价涨幅仍在合理区间内。不过,前景不容乐观。中国农业的小部门化、农业产业化、粮食市场化,正在不断地推进之中。此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中国之所以比较幸运,与我们还不够‘进步’有关,与农民们普遍还在进行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直接相关。伴随10多年来农业产业化和粮食市场化的推进,农民为城市居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甚至消失殆尽。为自己生产粮食的农民群体,也在大幅度地减少。在这一轮的‘粮食战争’中,中国可能还能暂时保持中立。而在食物帝国下一轮的粮食洗牌过程中,中国没有任何理由乐观。

自给自足仍是“定国神针”

本次粮食危机已使数个非洲国家、印尼、菲律宾以及海地等国家发生粮食骚乱,越南也因为油价和粮价高涨导致严重通胀,股市折腰、楼市低迷、越南盾随美元走势疲软。中国短期无忧,供需基本平衡。但是,粮食危机仍然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未来中国有没有能力、要不要采取措施保证粮食的自给自足?一些经济界人士认为,只要放开粮价,就可通过粮食进口等方式保障国内粮食安全,我对此却不敢乐观。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是,一旦粮食问题演变成国际普遍的社会问题,许多国家就会采取粮食禁运的办法以求“自保”。在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浪潮中,中国的城市化浪潮规模最大,对世界影响也最深远。13年来的事实表明,中国人自己养活了自己。但这光荣只是过去。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粮农的种粮比较收益已经越来越低,土地抛荒现象也愈演愈烈,今年5月至6月末,“铁老大”将要完成一项特殊的运输任务,60天内,被指令从东北向南方抢运1000万吨大米。经济发达的广东省还要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保证粮食供应,一旦国际粮食供应持续吃紧,而国内耕地面积和实际耕种面积继续减少,情何以堪?未来谁来养活中国?是主要指望用钱购粮的进口方式,由外国养活中国,还是主要靠自己种粮,以自己的田地养活中国,这是事关国家生存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

目前,中国粮食方面面临内忧外患。“外患”是国内粮价太低,有可能导致即使国内供应不足仍然难以阻止粮食外流。前些日子新华社发布消息,说政府将严禁国内大米出口,可全球最大粮商——中粮集团(央企)的一位高管公开对媒体声称“中粮集团将继续出口大米”。原因何在?出口大米有大利可图也。为限制国内大米出口,从3月份起,13%的出口退税被取消,并加收5%的出口税。一减一加相当于增加大米出口成本18%,但国内出口大米离岸价每吨已暴涨至970美元,计入18%的税负,出口价格仍然高出国内近2倍。如此高昂利润,如何控制国内大米出口?这种情形,与国内闹油荒,而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却加大出口如出一辙。经济规律无法阻挡,保证国内粮食长期稳定的根本办法,消除国际粮价远高于国内粮价的“外患”,只有从内部提高粮价着手,使国内粮价尽快与国际接轨。中国粮食的“内忧”则更深重。目前中国的粮食种植事实上受制于四重挤压:一是小农经济;二是粮价管制;三是化肥垄断;四是销售环节受制于人。传统农民通过不断开荒扩大种植面积弥补损失,但在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则采取打工、种经济作物等方式弥补损失,少种粮甚至不种粮似乎成为其明智选择。如此,农民种粮积极性每况愈下,国家无论采取增加储备、减少出口还是暂缓生物能源战略,都是治标不治本,若不能做到存粮于田,上述举措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新式屯田”仿三国模式

三国时期,曹魏运用官方力量藉以耕作蓄粮,才成就一方霸业。而要做到“存粮于田”,根本办法还是市场的办法:一是在补贴城乡低收入阶层的前提下,尽快实现国内粮价与国际接轨,使其融入国际市场;二是打破农资特别是化肥垄断;三是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今日中国粮食现状,是一个经销商面对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户农民,少数几个化肥企业面对全国性农民。

亚博分析认为,中国可以在局部地区,改良性地推出一些替代方案,在小范围内建立一个本地化食品体系,让传统农业有继续生存的空间。这一点可以借鉴美国经验:为应对农业产业化负面效果的挑战,美国中北部摸索出以消费文化革命为精神内涵、以创建本地化食品体系为实际行动的替代体系。最终实现了三个替代:用天然食品替代人工食品;以公平贸易替代自由贸易;以本地化食物体系替代全球化食物体系。只有这种关系切实有所扭转,农民的话语权重切实得以加强,那时,面对国际粮价波动、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中国家人民饮食结构调整、生物能源开发的现实,我们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