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28事件”再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

2008-07-03 09:45:36    

这两天,贵州瓮安县民众围攻县政府的群体性事件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短期内迅速处理平息“6.28”事件极其不利的影响是必须的。但是这个事情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在于,中国自古既有“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训诫,当下排除“奥运”因素之外,应该如何处理官民关系,这是政府部门应该重新思索的问题。

贵州瓮安县政府和县委大楼6.28事件中遭围攻

根据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发布的相关消息,6月22日0时15分左右,黔南州瓮安县第三中学一位名叫李树芬的初中女学生在县城西门桥附近河中身亡。县公安局依法进行调查验证,并做出检验鉴定,但其家人和亲友对鉴定结论不满,怀疑这名女生是被他人所害。

28日下午3时许,死者家属和部分群众就此事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聚集,后被少数不法分子煽动,导致事态扩大,围观群众迅速增加。下午4时左右,在县城广场一带,近万人聚集在一起,一些人准备了砖头、汽油、刀棒等物品,冲到县公安局大楼,将停放在大楼前的车辆全部砸烂、烧毁,并将汽油倒在公安大楼一楼点火焚烧。抢走、烧毁办公室资料以及电脑若干,并打伤数十名公安干警,一名公安干警被打成重伤,然后将公安大楼1-2楼全部砸烂。后因火势太大,肇事者从公安局退出后,趁乱攻击了瓮安县政府大楼,将所有车辆全部砸烂,又烧毁县委、县政府大楼及县政协大院,接着将民政局旁边地下停车场放的私人车辆全部砸烂,然后蜂拥至邮电大楼,故技重施,将通讯设施破坏。在此次事件中。

此恶劣事件发生后,武警、公安、消防和政府干部迅速出动,欲将大火扑灭,疏散群众,维护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战士们遭到不法分子的打击。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用石头、砍刀、西瓜刀、铁棍、木棒等工具殴打消防战士。有三名身穿橙色服装的消防战士被数十名不法份子围困、殴打,消防战士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始终保持高度克制。正在灭火的消防战士同样遭到强烈攻击。一位当时在现场的消防战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公安干警和武警干部保持了最大的冷静和克制,没有对学生和那些不法分子采取任何一种反击。为了对学生和不法分子的人身安全负责,我们的武警干部没有还手,扔石块和砖头的不是学生,大都是30岁以上的人。

后据6.28事件调查组统计,在此次事件中,停留在县公安局和政府大院里的20多台车辆被砸烂烧毁。共有69名武警战士、公安干警和干部受伤。

县城秩序基本恢复正常单气氛依然紧张

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做出重要批示;公安部,贵州省委、省政府,黔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要求,尽快依法妥善处置;省委决定成立处置瓮安“6•28”事件工作组,省委副书记王富玉,省委常委、副省长黄康生,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长崔亚东,副省长刘晓凯,省武警总队长周爱民,省武警总队政委张生枝及时赶到瓮安,与州委书记吴廷述、州长李月成等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指挥长的事件应急指挥部,下设劝说疏导组,事件调查组、政策舆论法规宣传组、交通管控组、信息上报组、后勤保障组、医疗救护组、善后建设组等8个应急工作组开展相应工作。武警总部副参谋长薛国强从北京赶到瓮安指导处置工作。

29日晨6时,为发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突发性事件的处置,州委书记吴廷述在瓮安召开了各乡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传达了中央、公安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有关批示精神。州委、州政府要求各部门和全体领导干部发挥政治优势,深入基层了解情况,通报事件真相,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自觉维护稳定,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采取积极措施,把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乡镇、部门、社区,努力使秩序尽快恢复。经过州县各级干部、公安民警、武警官兵大量辛苦的基础工作,至29日下午,县城秩序基本恢复正常。瓮安县委、县政府表示将在省、州的领导下,努力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尽管瓮安县城秩序至前天凌晨已基本恢复正常,但县城里过去两天的气氛仍然紧张,通往县政府大楼的道路上,全副武装的武警和公安依然可见。瓮安县政府已在全城周围设定封锁线,要入城必须出示身份证明。此外,互联网上有关这场骚乱的讨论和信息也遭全面封杀,目前,各主要网上论坛的网民独立报道和照片都被删除。对于官方的这种举动,我们表示理解,毕竟在目前奥运将近的关键时期,别有用心者可能趁机引起事端,因此,民众在判断事件时因此要特别谨慎,以免被利用。距离奥运开幕不到40天之际,中央政府对一切骚乱事件都特别关注和谨慎,刚好在发生这次骚乱当天下午,国务院就在全国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北京奥运会临近,做好信访稳定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北京奥运会安全顺利举办,已经成为各级各部门必须打胜的一场硬仗”,“要从现在起立即进入战斗状态”。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政府部门当反思

2008年是中国年,不仅是奥运盛世年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不仅有自然灾害更有各种人祸,从西藏的“打砸抢”事件,到如今的“6.28”事件,可以说,事件发生后,与之相伴的流言蜚语混淆视听远比事件本身对社会的负面效应更大。不过,群体性事件跟小道消息本来就是孪生兄弟,从古至今,只要出事了,多半流言也就出世了。最后传播的结果,都会越来越离谱。但离谱也有一个方向,如果在一个地方,很多的事件发生,都被引向政府,那么,说明当地政府跟民众的关系,或者说官民、干群关系,肯定有问题。

现在许多突发性群体事件,都围绕着一个非常相似也非常古老的主题——官员及其家人亲友欺压百姓,甚至逼死人命,警察和司法处理不公。当下的中国,实现政府行为的制度化,法制化,限制官员的特权,使官员,包括警察司法部门行为的公开化,程序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可以把最终消除今天这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期望,寄托在未来的政府改革上,但火烧眉毛顾眼前,眼前这样的事件,如何应付,是考验地方政府的最大难题。

新时期处理群体性事件要有新思维

事实上,类似事件的发生,政府方面若想加以控制和平息,可用的资源还是很多的。但事件之所以动辄闹大,造成恶劣的影响,跟政府方面的处置不当有密切关系。不当之一,是有关部门在事件萌发阶段,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甚至不适当地采取压服的强硬手段,把小事变成大事。不当之二,也是相当关键的,是每逢事件发生,当地政府往往一个强烈的惯性倾向,就是立即封锁消息,不让记者进入,不许消息外传。当今之世,凡是突发群体事件最后闹到不可收拾的,多半跟后者有关。

应该说,这种封锁消息,内部处理的事件处理方式,在信息不发达,而且组织和政府对社会能够全方位控制的年代,还是适用的,是可以把事件控制在一个小的范围之内,不至于造成整体的震荡,保全政府的脸面。但是,在资讯和通讯工具如此发达的今天,严格上讲,任何组织、政府,稍微大一点的事就瞒不住人,外界总有办法知道。政府的有意控制和封锁,只能便宜那些小道消息的传播,甚至可能使之更加畸形,向对政府更加不利的方向发展。很多事件,本来就是老百姓认为官官相护,隐瞒真相激化出来的,政府处理的方式,一上来就封锁隐瞒,则证实了这种民间的想象,并使之无限放大,加剧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直至群情激愤,酿成恶性事件。反过来,如果这类事件中真的存在官员的重大过失,乃至犯罪,这样的封锁和控制,也给了这些官员把水搅混的机会,在根本上,既不利于事件的处理,也难保当地的长治久安。
因此,当务之急,政府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首先要做的,是改变长期以来处理此类事件的惯习,切实实现政务公开,学会在媒体开放之中处理事件,一则可以将政府内部的猫腻减少到最小,再则可以使流言的伤害减少到最小,要相信,自古以来,但凡流言,都是见光即死的。只要媒体一报道,很多关于这个事件的谣传,就会不攻自破。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