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PI呈下降趋势加大硬着陆风险

2008-07-15 10:16:30    

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经有50个国家及正在经历两位数左右的通货膨胀率。目前中国6月份的CPI降到了7.1%,但是,麻烦的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似乎比通胀还快:投资、顺差和居民收入都在下行。照这个趋势下去,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越来越大。

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

一年前还蒸蒸日上的全球经济,如今已面目全非,并有5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经历两位数左右的通货膨胀率。这一切变化始于2006年全球原油开启新一轮上涨,随后全球粮食价格也开始暴涨,最引人瞩目的还是2007年3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这场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动荡,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增长进入了黯淡的时代。由于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来自中国的进口需求减少,中国出口增长大幅下降,贸易顺差增长率2008年5月份达到-9.9%,从而拉低了中国经济增长率。
 
据测算,2008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仅为7.6%,而不是官方的10.6%。如果上述估算更接近实际情况,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率被中国官方严重高估。由此,中国政府按照高估经济增长所采取的“从紧货币政策”就应缓行,甚至政策应该180度转弯,更关注经济增长和就业。

中国经济回落速度还是比预期要快。同时,中国通货膨胀率比预期要高。如果将过去30年GDP平均9.88%增长率作为中间值,将过去55年(始于1955年)GDP平均8.34%增长率作为警戒值。将过去18年CPI平均5.12%的增长率作为年度高位警戒值,把过去10年CPI平均1.4%的增长率作为低位警戒值。目前来看,2008年前5个月的中国通货膨胀率达到8.1%左右,众多经济学家将全年通货膨胀率的预测调整在7%左右,而6月份的GDP可能低于10%。这意味着中国将出现这样的一个现象:通胀高企,经济放缓。由此,我们们要对中国经济发出滞胀的风险警报。

全球经济将滑向滞胀

目前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经有50个国家及正在经历两位数左右的通货膨胀率,这涵盖全球42%的人口,总数达30亿人。要知道这一切的转变就在一年之间,这是一个让全球惊讶的现象。这似乎在宣告全球经济高增长低通胀时代的结束。尽管这只是由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由于危机爆发,美国大幅降息,美元走弱,进一步推高国际原油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

上述两项关键性价格的暴涨,由此引发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和通胀率迅速攀升。当然,通胀率攀升也包括美国在内。在美国这个低储蓄率的国家,过度消费者进口自中国等地的全球廉价商品,廉价商品推低了美国通胀率;中国等净出口国又转手将大量贸易盈余资金投放到美国国债市场,压低了美国长期国债利率,为美国生产投资输送廉价的资金。前些年外部资金的大量涌入,以及住房按揭结构性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造就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成就了一个个美国家庭的房产梦想。但物极必反,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大量资金涌向商品市场,而不像以前一样青睐美国国债,进一步推高了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其结果是美国能获取的廉价资金出现了短缺,美国进口原油也不再如以前廉价。

当然,中国等提供廉价资金和廉价商品的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本身也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向重工业化迈进。这就需要大量原材料和石油,这也是中国煤炭价格、石油价格高涨的一个原因。这种价格高涨使中国高速增长的制造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而且中国廉价劳动力的逐渐消失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加重了这个问题。因此,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在告别全球化红利时代,接下来的全球经济都将可能面临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高企的滞胀局面。美国经济增速从去年的2.7%下滑到2008年一季度的0.9%;欧元区经济一季度增长速度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而亚洲地区,一季度经济增长回落高达1.4个百分点。中国在去年三季GDP增长高达12.2%(调整后),今年一季度已回落到10.6%——经济放缓已弥漫了整个世界,所有主要研究机构对世界经济和各大经济板块的增长速度做出大幅下调的预测。因此,可以预见中国经济未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恶化,并且可能不是一个暂时性问题,而是一个中期问题。

明年初或成全球通胀拐点

反通胀是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通胀走势决定着未来宏观政策走向,影响着内需增长甚至是外需增长(通过人民币升值),进而影响着经济增长。因此,分析通胀走势是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的逻辑起点。由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已经密不可分,中国通胀也愈来愈多地受到全球输入型通胀的影响,因此,分析全球通胀又是分析中国通胀的重要方面。从全球通胀视野来看,本次全球通胀“逆转式”上涨主要是由美联储对大幅放松货币导致的。美国货币政策发生转折的时机将在2008年底或2009年初出现。之后,全球进入通胀与增长的新平衡,即增长率有所降低,而通胀率有所上升。对于中国来说,在2009年初,随着美元走强,输入型通胀减弱,从紧政策可能作出相应调整,经济增长将在2009年第二季度左右迎来拐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来自新兴经济体成长的需求冲击是本轮通货膨胀背后最主要的驱动力量,在未来这一因素将主导全球通胀的走势。但是在短期内,货币因素推动的作用也非常显著,甚至有可能超越新兴经济体成长的影响,成为全球通胀的第一推动力。

盲目反通胀或致经济硬着陆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比较严重的失速,官方公布的2008年一季度实际GDP增长率是10.6%,比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但从支出法的角度,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大幅度下滑。究其原因有三:

首先,中国本轮经济周期于2005年达到顶峰,自2006年以来已经进入了下行区间。其次,全球经济增长今年以来持续放缓。第三,今年更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了双重打击。政府之所以将控制通胀作为首要任务,在于去年以来不断攀升的通胀率。高通胀,部分受油价、铁矿石价格等国际因素的推动,这超出中国的掌控;部分是这些年来中国国内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比如,劳动力补偿的提高,土地非农化使用补偿的提高、节能减排的强化,等等。因此,本轮通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形成的。采取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或需求控制的反通胀政策措施自然难以见效。

如果央行提高利率,不但不能控制通胀,还可能适得其反,恶化通胀。因为利息本身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企业必然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表现出来。此外,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无论如何赶不上原油和基础矿产品的国际价格升幅。因此,加速本币升值也会恶化出口企业的财务状况,加剧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对人民币的投机。这其实也是在恶化通胀。控制通胀,中国政府惯用价格管制,特别是价格冻结。政府采取这一措施的本意是“买一个时间差”:在通胀高企之时,进行限价;待通胀回落之时,就放开管制。但这种政策对通胀控制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上游产品的价格是可控的。显然,这个前提现在是不存在的,上述国际铁矿石价格、石油价格不受中国控制,就是限制国内煤价也有较大难度。

恶性通胀不仅仅会侵蚀企业利润,“掠夺”人民财富,历来也是执政的大敌。但是在成本推动型通胀的情况下,政府不能控制上游产品,对中间产品或下游产品采取价格冻结会导致两个后果:短缺和通胀表现推迟。今年夏天的成品油和电力短缺可能会很严重。排队,加不上油;大热天缺电,不能开空调,都可能会加剧社会不满情绪。所以,政府控制通胀是明知不可能而为之。应该说,政府宏观调控措施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在严格行政价格干预下,1-5月CPI上涨8.1%,否则实际CPI将超过10%。但是由于上面分析的诸多原因,高通胀还是要表现出来。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政府控制通胀的措施已给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是严重的伤害。因此,政府需要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进行抉择:是促进经济增长,还是继续控制通胀。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不顾经济增长而专注反通胀,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硬着陆。这里的硬着陆不是说经济增长会降至零以下,而是大幅度下降。这会危及金融稳定,增加金融风险,导致严重的失业和严重的就业困难。因此,硬着陆比高通胀更可怕。最糟糕的情况是通胀没有被控制下来,不断出现严重的短缺,而且经济增长动力受到不必要的打击。因此,需要采取有效办法反通胀。但要接受高通胀的现实,同时放松管制促进经济增长。其实,政府现在放松价格管制也有一些有利条件。这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是基数效应。去年上半年的CPI是3.2%,下半年的CPI是6.4%。这就是说,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今年下半年通胀会降至5%。即使给两个百分点的通胀新增因素,全年CPI仍然会控制在7.5%以内。

其二是补贴措施。说起补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应当将价格补贴的财政资金,更多用于支持四川等地震灾区的重建。通胀是一种“税收”。全国人民应当是可以接受的。当然,政府也需要向低收入者提供财政补贴。

其三,若今年将通胀压力比较充分的释放,2009年的通胀压力就会大幅度减轻。

相反,如果现行宏观调控政策继续执行,可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长可能从严重失速演化成硬着陆;投资者信心遭受严重打击;压迫经济景气度,丢失增长动力;银行坏账上升,出现和加剧银行惜贷;失业率上升和就业难度加大。因此,政府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前宏观调控政策,将政策目标转向,具体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稳定就业,努力增加就业机会;改进价格控制政策,努力控制物价,同时提高公众对通胀的容忍度。为此,政府应该放松宏观调控的紧缩度。首先是放松价格管制,特别是继续分阶段提高油品和电力价格;其次是以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增长动力为优先目标;此外,还应该放松投资控制,放松货币政策,放松贷款控制,加大贷款额度。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