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临渊“过冬”不如退而结网

2008-08-07 10:17:08    

目前,中小企业的“冬天”毫无疑问已经来到。伴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升级,中小企业倒闭风潮越刮越烈,受融资难、成本攀升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正面临着倒闭困境。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企业大叹转型太难,我们建议,国家层面应多出扶持政策,而企业自身则应苦练“融资功”以“过冬”。

建立中小企业银行尚无时间表

发改委日前表示,建立中小企业银行尚无时间表。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国家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建立国家中小企业银行这一方案,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具体细则出台,至于成立时间现在更无法确定。

据悉,全国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对此,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相关负责人说,不是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而是6.7万家中小企业亏损。但不管怎样,在国际经济形势增速放缓,国内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下,今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局面确实不假。银监会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

以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概率是万中选一,民间借贷基本上属于高利贷,操作很不规范且不受法律保护,因此90%以上的中小企业需要依赖银行解决融资问题,完善担保环节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 现在中小企业正处在一个分水岭,是急于进行产业升级的时候,如果现在国家能让这些企业融到资,过了这个“坎”,对以后中国的产业升级有很大作用。建立中小企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根“救命草”,因此,相关的具体方案应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尽早出台。

产业升级遭遇成本挤压“寒流”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利润空间快速减小,一方面原材料涨价、劳工成本上涨、民工荒、电荒等诸多负面因素,都在挤压利润空间。双重隐忧下,制造企业、外贸出口企业一直都很艰难。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下调等轮番轰炸后,新劳动法终于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在升级突围中的中小企业不是‘倒’在市场和经营上,而是‘困’死在资金上。较之今年1至5月东莞全市关停、转移的405家外资企业,东莞数量更为庞大的制造业群体则仍在苦苦支撑。衡文龙坦承,东莞产业转移、升级的政策肯定是对的。制造业是“雁行企业”,会永远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迁移,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等都是这么过来的,如今东莞正遵循着同样的规律。但随着东莞“经济社会双升级”的日益推进,一些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不止是珠三角地区企业,江浙一带的企业,感叹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字“悬”,一是悬在中小出口企业对国家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二是悬在企业主心中升级的焦灼。从紧货币政策下,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上升等带来很多压力。六七种压力集中扑面而来,再好的企业也经受不住,升级再快的企业也承受不了,创新能力再强的企业也难以应对。其实“升级”、“转移”对长三角、珠三角数加工制造业早就不是一个新鲜名词。早在数年前出现政策、土地、成本、利润、贸易壁垒等危机时,广东、江苏、浙江就已经倡导中小民营企业实施“第二次创业”,其主要内容是企业要主动调整,适应产业升级和结构升级需要。但升级、转移并不简单。经过20多年发展的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产业链。少数外企迁到内地,固然可以降低用工成本,但不完整的产业链会导致原材料配套成本的上升。

必须看到真实的产业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展中出现大的回落。劳动力成本过低、对劳动力保护弱化、环境保护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是多年形成的。如果很多促使企业升级的政策或做法密集出台,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但时间太紧,手段太急,力图全部集中在一个时期解决问题,恐怕会导致升级成本太高,代价太大。劳动密集型企业减少,高新技术企业增多,是件好事,也是珠三角的希望。但问题是操作上太急了,替中小企业考虑得少了,应多给一点时间。大多数企业还没准备好,突然喊撤,自然会乱了方寸。操之过急很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不少外资企业负责人置员工和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放弃工厂卷款潜逃,最终为这些企业“买单”的往往是当地政府。我们认为,应该有一个政策性的引导,中小企业特别需要政府政策性的关注,给企业调整一个缓冲期。在税收政策上,对于技术创新能力强、节能降耗、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各级地方政府一定要给予税收优惠。外贸政策必须保持稳定,适当、有选择地考虑恢复已经取消的出口退税政策。

央行采取市场化策略化解“贷款难”

中小企业的援军蓄势待发,中央银行的2000亿信贷额度即将定向定量驰援,与此同时,发改委筹划提高纳税规模标准,筹办中小企业银行,商务部宣布纺织业出口退税额提升等等信息,无不透露一个重大政策面信号:在国家决策层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宏观政策正在从“从紧”朝向“有保有压”的方向微调,在全球经济转冷的大背景下,决策层的多管道的援助计划,不仅将为长三角、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提供制造业急需的资金,更传递了中央力挺制造业的国家意志,后者显然对逆转目前普遍存在的悲观心态、重振经济信心尤为重要。

国家政策既已明确,中小企业即将获得强援已无悬念。下一步,构筑多层次的信贷体系,逐步恢复利率的价格信号作用,放宽对民间金融的限制,强化对其的监管,将成为解放思想、落实政策重中之重。如前所述,保存中小企业的精要在于保存市场的竞争主体,而要让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起作用,就必须恢复价格信号的基础性作用。当前新增的5%贷款额度虽是“定额定向”向中小企业与农业投放,但若要这笔资金流向利用效率最高的领域,取得雪中送炭的效果,必须令其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让
成本收益成为检验效率的唯一标准。

当前中央对中小企业信贷的布局,除筹备中的“中小企业银行”外,还有今年5月由中央银行、银监会颁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允许各地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而这些合法贷款机构首要的竞争对手居然是尚未被官方许可,存在法律风险的民间信贷公司。根据长三角金融从业者反馈,当前小额贷款公司营业税、所得税35%左右,而民间借贷公司“不用纳税、几人经营”,竞争优势明显。可见,降低小额信贷公司的准入门槛和经营成本,把事实上不可或缺的民间借贷公司合法化,纳入监管体系,让多层次的信贷机构逐步成型,并建立与风险相应贷款利率的形成机制,应成为增加贷款额度之外的优先考虑。事实上,理想的制度设计应该是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到地方商业银行,再到合法民间小额信贷机构,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既有竞争,亦有分工,构筑成多层次的信贷体系,资金通过利率差在这些金融机构之间流转,形成市场价格。目前我们不缺“机构”,与“机构”相比,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套持续的、商业性的管理机制”,而很明显,这种“机制”只会在市场竞争中生成,要培育竞争性的金融市场,必须把竞争主体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央政策的落实,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也终将着落在此处。

央行提高地方银行信贷额10%“救火”

日前央行表示,鉴于小企业融资的主力银行主要是地方金融机构,本次提高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提高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提高10%。中国经济仍在快速增长,但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海外需求的减弱对中国出口构成打击,广东、浙江等地沿海小型企业首当其冲。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披露信息则显示,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

据悉,该项提高不以书面形式下发,而是通过人民银行系统落实到地区,具体到个别商业银行仍可视情况再做微调。此次央行提高信贷额度重在缓解小企业获取信贷资金难的问题,这也是区别对待商业银行所体现出的最重要的政策意图。同时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已经基本到位,下半年将对年初“两防”的调控目标进行修订。央行此举“一方面将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满足中小企业对于贷款的合理需要,另一方面并不放松总量控制,以防止通胀的反弹,这也体现了货币政策对于这一平衡点的把握。”从总量上来看,新增5%的额度对于整体信贷投放的影响并不大,以去年新增3.6万亿人民币贷款来计算,新增5%的额度将增加约1800亿元贷款,这样今年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将增加至3.8万亿元,贷款增幅在14.5%左右,低于去年16%的增幅。

中小企业苦练“融资功”准备“过冬”

中小企业的“冬天”毫无疑问已经来到。受融资难、成本攀升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正面临着倒闭困境。来自亚太地区21个成员国的商界精英日前都将帮助中小企业“过冬”成为一种社会责任而提上议程,并表示除了外部环境外,自身“修炼”必不可少,特别是技术、教育、融资等环节,对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其次,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第三,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中国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新产品开发都由中小企业完成。事实上,在亚洲其他经济体中,中小企业的支柱性作用也获得了充分体现。数据显示,目前,APEC地区95%的企业是中小企业或微型企业,雇用的劳动力总数占本地区就业总人口的80%以上。

不过,由于全球经济通胀压力增加、经济增速放缓、原材料价格高企等因素,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遭遇“严冬的考验”。正如马云此前向阿里巴巴员工发布的一封内部邮件中所言:“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将会进入艰难的时刻,全体员工必须帮助客户渡过难关。” 在此背景下,成熟企业家帮助中小企业“过冬”成为一种社会责任被特别提上议程。当普遍性经济困局来临时,更需要成熟企业家肩负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毕竟,在中小企业中,单一个体的抗风险能力仍然比较薄弱,需要在大企业和企业家的帮助下渡过难关。

除了外部因素,中小企业自身‘修炼’必不可少。特别是技术、教育、融资等环节,对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技术方面,电子商务具有低成本、易参与、对需求反应迅速等特性,是中小企业扩大贸易规模、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与技术、教育问题相比,融资可能是中小企业最为关心、最为头痛的部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的财务体制建设和信用体系缺失,中小企业融资难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一大难题。在中国,因为货币手段和流动性回收的策略运用,中小企业正在面临庞大的资金缺口,加上央行的信贷额度大幅收紧,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加难。 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政府、银行及企业界人士都在积极探索创新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除了官方的信贷手段外,企业必须寻找更具操作性的融资手段。

相关文章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