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假途伐虢”借境外并购攻入中国
2008-08-19 09:52:00
日前获悉,热钱可能通过境外并购这个新途径流入,此举可实现“一箭三雕”的效果:可规避国内监管、审批程序,同时逃避税收,更为热钱进入提供渠道。目前,央行以为提高存款储备金率就能收缩放贷规模,但实际上通过境外并购途径流入的资金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央行政策的有效性,使得监管部门鞭长莫及。
热钱借助境外资金“暗渡陈沧”
据悉,在广州一繁华地带,矗立着一栋高层单体洋房,这是永星(化名)房地产开发公司名下众多的楼盘之一。但实际上,这栋依然头冠永星头衔的洋房,早在开发途中便已易主。一位熟知内情的人表示,该楼盘由永星旗下一投资公司开发建设,但开盘前,便已作价7000多元/平方米卖给了国外某著名投资基金,楼盘销售所得也全归其所有。
尽管该楼盘通过私下交易方式卖给了国外基金,但一切运作仍以永星旗下投资公司的名义进行。此项交易所涉款项,则由国外投资基金交割给永星实际控制人在香港成立的合资公司,国外基金成为该楼盘影子东家。公开资料显示,该楼盘占地近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以此计算,国外投资基金仅此一项收购需投入逾1.7亿元。该人士说,由于香港公司为永星实际控制人旗下子公司,因此从其调资金进入内地进行投资很容易获批。至此,境外资金便正式走完了它潜入中国的整个流程。国外投资基金获得该楼盘实际控制权后,也很快享受到该项投资带来的巨额收益。据悉,该楼盘2006年上半年即已基本售罄,仅以公开均价平均数10000元,国外投资基金投资利润便达7200万元。 据透露,国外投资基金楼盘销售所得收益均置于永星旗下投资公司名下,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该基金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把资金继续滞留中国,分享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只有这样,国外投资基金才能达到每年20%-30%的收益率。”
“瞒天过海”避开国内监管层
目前,国内房地产公司或楼盘如果要把25%的股权在国内直接转让给境外企业很难,但通过香港母公司向境外企业出售股份则比较方便。境外资金随后可以直接把钱给内地房地产公司的境外方,境外方再把钱通过各种形式转移到境内。由此,热钱便顺利入境。
无独有偶,例如某项目公司实际控股人为香港某公司,受让方为香港另一公司,但显而易见的是,受让方并没有十几亿的资金实力,之所以能介入该项目的转让,源于其背后实力雄厚的一国外基金。交易后,该项目在内地的经营名义依然不变,股东不变,但项目在内地所属公司法人代表及董事都已变更。
在境外交易一可以避开国内监管、审批程序,二可容易避税,三可为境外资金流入提供渠道。这类情况很早之前就存在。过去不流行的原因是外资直接参与国内房地产比较简单。但自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业审批和监管的通知》后,政府开始加强对外商投资房地产的监控和管理工作,以上这种方式才逐渐成为外资间接参与内地房地产的主要方式。
最近几个月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因为政府为了压制房地产泡沫,紧缩了房贷规模,房地产资金链面临可能断裂的危险,不少房地产商急需资金救急,与此同时,境外热钱急需流入也乐意参与房地产投资,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导致这种方式成为热钱流入的新渠道。通过这种途径流入的资金规模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央行政策的有效性。
热钱部署“十大路线图”逃离中国
有迹象表明,热钱正在撤离中国。分析认为,热钱从中国撤走,有十大可能途径,中国要留心热钱变化对经济的冲击。
首先,通过企业内贸易隐秘的定价机制,即高估工业中间生产投入品的价格,或参照年度最高价格让自己的子公司支付,从而转移在中国市场上获得的热钱。
其次,利用在资本市场上获利的热钱,在一段时间,直接集中购进中国的大量产品,并通过国外的销售渠道,将商品套现,从而完成国内外资变相的海外逃避的计划。
第三,通过对中资企业控股权的渗透,以合法的名义,提供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的平台,打通中国资金进军世界舞台的通道,从而也就较容易将热钱带出国内。近期外资纷纷在中国成立私募股权基金,并积极并购国内企业,扶持它们出海上市,这样海外得到的美元资金就可以和境内人民币的热钱在这样的组织体系内实现合法的平行交换。这也是一种利用中国市场部分开放的环境,建立起来的躲避中国监管部门审查的出逃通道。
第四,很多代理商大量进口海外奢侈品,利用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价性质,提高价格,这也能做到让热钱悄然离场。
第五,故意制造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商业纠纷,然后,通过赔偿的方式,将中国国内不法得到的资金,带出到国外母公司的手中。
第六,有些代理商以提供居民海外旅游的名义,将藏汇于民的开放政策和居民带汇外出的额度用到极致,如果这种转换形成规模,那么,热钱撤离的规模就不能小视。
第七,宏观调控如果带来了银行收益的下降,以至于影响到员工的收入水平,一些监管不严的银行窗口也会为那些不受宏观调控的外资提供结汇的方便,以此获得自己服务的佣金,补偿宏观调控对自己收入的影响。其结果,就是打开了外资出逃的后门。
第八,利用中国大规模的外事活动,通过合法的组织(旅行社等),提供游客去中国消费所需要的人民币,从而成功地将自己不法获得的暴利收益带出中国。
第九,当本国宏观经济疲弱时,本国居民利用自己合法的换汇条件或知情条件,率先离场,造成市场恐慌,此时,热钱也浑水摸鱼,跟风离场。当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没有离场的热钱也不少,它们被疲软的资本市场所深套,从而蒙受不知情带来的巨大损失。
第十,外汇保证金交易等资本账户下的本外币兑换,虽然在中国已经公开被禁止,但是,热钱会利用一些地下的交易窗口,用人民币购汇(额度上也会利用多个合法账号操作),转到国外账户上交易,然后直接打入国外账户,这种操作也可逃出本国受监管的外汇市场。
不可否认,可能还会出现其他各种合法的外衣通道,所以,围堵热钱关键要掐住离场时机,集中力量关注资本移动的异常行为——它们往往会伴随着我国贸易顺差或逆差突发性的增大这一现象。另外,要密切关注一些涉外的经济指标,它们表面上可能根本看不出热钱的影子,但背后却可能凸显出热钱大规模离场的暗流!
堵不如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根据央行日前公布的金融运行数据:7月末外汇各项存款增加56亿美元,小于直接投资(FDI)和贸易顺差。虽然此前对于热钱是否正在选择流出中国存在诸多争议,而热钱的隐蔽性也使得官方的统计口径存在一定的缺陷,新近出炉的央行外汇储备数据已经充分说明热钱外流趋势已经抬头。
这一发展趋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国家收紧对热钱流入流出政策有直接的关联。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颁布实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加强对热钱流入流出的主要途径——贸易项目往来的监控力度,防止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热钱借用贸易渠道流入以及将来可能存在的集中流出的风险。
热钱因其逐利性而在全球各地频繁流动,以获取最大收益。它于真实产业投资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往往投资于流动性较好金融资产,而非实业资产;同时注重短期收益,而非长期地与企业和区域经济共生共荣。这两个区别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热钱虽然能在局部上繁荣一国金融资产领域,但是也因其短期逐利性、不注重与当地经济共荣而存在恶意推高资产价格,赚取资金差价的动机。
热钱往往是在一国经济起飞以后才选择进入,因为此时可以分享该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收益。但是它往往只在证券、房地产等金融资产市场上呼风唤雨,很少涉及真正的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甚至还会因其短期的逐利性和利益独占性而导致区域经济出现衰退的可能。这样的例子,稍远的有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近的有越南的金融动荡。长远来看,一国经济发展靠的是实体产业投资的进步,并进而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共生共荣,而非热钱的短期炒作。
此外,热钱过度炒作获取高额收益也会形成不利的“示范效应”。引导众多实业投资资本进入金融投资领域,会造成金融资产价格脱离其实际价值创造能力,最终引发金融泡沫。而在金融泡沫破灭之前,投机经验丰富的热钱往往先于实业资本脱身而出,最终资产价格暴跌由相应的实业投资者买单。沪深A股市场自去年底以来出现快速调整之后,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投资资本市场失利,并造成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的报道早已屡见不鲜。
因而从宏观监管的角度来看,加强对热钱流入流出的监管是关系到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必行措施。其中,监测热钱流入流出的各项渠道,把握热钱流动的实际规模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要对热钱善加利用,将其规模和提振金融资产市场的作用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更是热钱监管的深层工作。换句话说,如果能将热钱转化为推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那才算真正达到了热钱监管的目标。
就目前来看,国内A股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均面临下行压力,美国次贷危机阴霾加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涨迹象。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速报数据,由于出口大幅放缓,日本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长率按年率计算为负2.4%,而英国同期通胀率则高达4.4%。日欧经济收缩带来了前期过于贬值美元的相对汇率上升希望。
与此同时,由于发达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疲软,消费需求明显回落,因而对于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目的地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形势可能出现恶化。近期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印度也深受通胀压力和经济增速下降的困扰。看来,前期获利热钱借美元升值之际逃离发展中国家,换为美元避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客观上也为国内监管层限制国内热钱流出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对热钱流动的监测、防止热钱快速集中流出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冲击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监管层的主要任务。只有尽快制定出针对热钱流入的有效管制措施,从源头上遏制热钱的流入,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长效作用。
热钱借助境外资金“暗渡陈沧”
据悉,在广州一繁华地带,矗立着一栋高层单体洋房,这是永星(化名)房地产开发公司名下众多的楼盘之一。但实际上,这栋依然头冠永星头衔的洋房,早在开发途中便已易主。一位熟知内情的人表示,该楼盘由永星旗下一投资公司开发建设,但开盘前,便已作价7000多元/平方米卖给了国外某著名投资基金,楼盘销售所得也全归其所有。
尽管该楼盘通过私下交易方式卖给了国外基金,但一切运作仍以永星旗下投资公司的名义进行。此项交易所涉款项,则由国外投资基金交割给永星实际控制人在香港成立的合资公司,国外基金成为该楼盘影子东家。公开资料显示,该楼盘占地近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以此计算,国外投资基金仅此一项收购需投入逾1.7亿元。该人士说,由于香港公司为永星实际控制人旗下子公司,因此从其调资金进入内地进行投资很容易获批。至此,境外资金便正式走完了它潜入中国的整个流程。国外投资基金获得该楼盘实际控制权后,也很快享受到该项投资带来的巨额收益。据悉,该楼盘2006年上半年即已基本售罄,仅以公开均价平均数10000元,国外投资基金投资利润便达7200万元。 据透露,国外投资基金楼盘销售所得收益均置于永星旗下投资公司名下,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该基金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把资金继续滞留中国,分享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只有这样,国外投资基金才能达到每年20%-30%的收益率。”
“瞒天过海”避开国内监管层
目前,国内房地产公司或楼盘如果要把25%的股权在国内直接转让给境外企业很难,但通过香港母公司向境外企业出售股份则比较方便。境外资金随后可以直接把钱给内地房地产公司的境外方,境外方再把钱通过各种形式转移到境内。由此,热钱便顺利入境。
无独有偶,例如某项目公司实际控股人为香港某公司,受让方为香港另一公司,但显而易见的是,受让方并没有十几亿的资金实力,之所以能介入该项目的转让,源于其背后实力雄厚的一国外基金。交易后,该项目在内地的经营名义依然不变,股东不变,但项目在内地所属公司法人代表及董事都已变更。
在境外交易一可以避开国内监管、审批程序,二可容易避税,三可为境外资金流入提供渠道。这类情况很早之前就存在。过去不流行的原因是外资直接参与国内房地产比较简单。但自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业审批和监管的通知》后,政府开始加强对外商投资房地产的监控和管理工作,以上这种方式才逐渐成为外资间接参与内地房地产的主要方式。
最近几个月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因为政府为了压制房地产泡沫,紧缩了房贷规模,房地产资金链面临可能断裂的危险,不少房地产商急需资金救急,与此同时,境外热钱急需流入也乐意参与房地产投资,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导致这种方式成为热钱流入的新渠道。通过这种途径流入的资金规模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央行政策的有效性。
热钱部署“十大路线图”逃离中国
有迹象表明,热钱正在撤离中国。分析认为,热钱从中国撤走,有十大可能途径,中国要留心热钱变化对经济的冲击。
首先,通过企业内贸易隐秘的定价机制,即高估工业中间生产投入品的价格,或参照年度最高价格让自己的子公司支付,从而转移在中国市场上获得的热钱。
其次,利用在资本市场上获利的热钱,在一段时间,直接集中购进中国的大量产品,并通过国外的销售渠道,将商品套现,从而完成国内外资变相的海外逃避的计划。
第三,通过对中资企业控股权的渗透,以合法的名义,提供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的平台,打通中国资金进军世界舞台的通道,从而也就较容易将热钱带出国内。近期外资纷纷在中国成立私募股权基金,并积极并购国内企业,扶持它们出海上市,这样海外得到的美元资金就可以和境内人民币的热钱在这样的组织体系内实现合法的平行交换。这也是一种利用中国市场部分开放的环境,建立起来的躲避中国监管部门审查的出逃通道。
第四,很多代理商大量进口海外奢侈品,利用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价性质,提高价格,这也能做到让热钱悄然离场。
第五,故意制造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商业纠纷,然后,通过赔偿的方式,将中国国内不法得到的资金,带出到国外母公司的手中。
第六,有些代理商以提供居民海外旅游的名义,将藏汇于民的开放政策和居民带汇外出的额度用到极致,如果这种转换形成规模,那么,热钱撤离的规模就不能小视。
第七,宏观调控如果带来了银行收益的下降,以至于影响到员工的收入水平,一些监管不严的银行窗口也会为那些不受宏观调控的外资提供结汇的方便,以此获得自己服务的佣金,补偿宏观调控对自己收入的影响。其结果,就是打开了外资出逃的后门。
第八,利用中国大规模的外事活动,通过合法的组织(旅行社等),提供游客去中国消费所需要的人民币,从而成功地将自己不法获得的暴利收益带出中国。
第九,当本国宏观经济疲弱时,本国居民利用自己合法的换汇条件或知情条件,率先离场,造成市场恐慌,此时,热钱也浑水摸鱼,跟风离场。当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没有离场的热钱也不少,它们被疲软的资本市场所深套,从而蒙受不知情带来的巨大损失。
第十,外汇保证金交易等资本账户下的本外币兑换,虽然在中国已经公开被禁止,但是,热钱会利用一些地下的交易窗口,用人民币购汇(额度上也会利用多个合法账号操作),转到国外账户上交易,然后直接打入国外账户,这种操作也可逃出本国受监管的外汇市场。
不可否认,可能还会出现其他各种合法的外衣通道,所以,围堵热钱关键要掐住离场时机,集中力量关注资本移动的异常行为——它们往往会伴随着我国贸易顺差或逆差突发性的增大这一现象。另外,要密切关注一些涉外的经济指标,它们表面上可能根本看不出热钱的影子,但背后却可能凸显出热钱大规模离场的暗流!
堵不如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根据央行日前公布的金融运行数据:7月末外汇各项存款增加56亿美元,小于直接投资(FDI)和贸易顺差。虽然此前对于热钱是否正在选择流出中国存在诸多争议,而热钱的隐蔽性也使得官方的统计口径存在一定的缺陷,新近出炉的央行外汇储备数据已经充分说明热钱外流趋势已经抬头。
这一发展趋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国家收紧对热钱流入流出政策有直接的关联。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颁布实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加强对热钱流入流出的主要途径——贸易项目往来的监控力度,防止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热钱借用贸易渠道流入以及将来可能存在的集中流出的风险。
热钱因其逐利性而在全球各地频繁流动,以获取最大收益。它于真实产业投资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往往投资于流动性较好金融资产,而非实业资产;同时注重短期收益,而非长期地与企业和区域经济共生共荣。这两个区别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热钱虽然能在局部上繁荣一国金融资产领域,但是也因其短期逐利性、不注重与当地经济共荣而存在恶意推高资产价格,赚取资金差价的动机。
热钱往往是在一国经济起飞以后才选择进入,因为此时可以分享该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收益。但是它往往只在证券、房地产等金融资产市场上呼风唤雨,很少涉及真正的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甚至还会因其短期的逐利性和利益独占性而导致区域经济出现衰退的可能。这样的例子,稍远的有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近的有越南的金融动荡。长远来看,一国经济发展靠的是实体产业投资的进步,并进而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共生共荣,而非热钱的短期炒作。
此外,热钱过度炒作获取高额收益也会形成不利的“示范效应”。引导众多实业投资资本进入金融投资领域,会造成金融资产价格脱离其实际价值创造能力,最终引发金融泡沫。而在金融泡沫破灭之前,投机经验丰富的热钱往往先于实业资本脱身而出,最终资产价格暴跌由相应的实业投资者买单。沪深A股市场自去年底以来出现快速调整之后,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投资资本市场失利,并造成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的报道早已屡见不鲜。
因而从宏观监管的角度来看,加强对热钱流入流出的监管是关系到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必行措施。其中,监测热钱流入流出的各项渠道,把握热钱流动的实际规模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要对热钱善加利用,将其规模和提振金融资产市场的作用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更是热钱监管的深层工作。换句话说,如果能将热钱转化为推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那才算真正达到了热钱监管的目标。
就目前来看,国内A股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均面临下行压力,美国次贷危机阴霾加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涨迹象。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速报数据,由于出口大幅放缓,日本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长率按年率计算为负2.4%,而英国同期通胀率则高达4.4%。日欧经济收缩带来了前期过于贬值美元的相对汇率上升希望。
与此同时,由于发达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疲软,消费需求明显回落,因而对于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目的地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形势可能出现恶化。近期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印度也深受通胀压力和经济增速下降的困扰。看来,前期获利热钱借美元升值之际逃离发展中国家,换为美元避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客观上也为国内监管层限制国内热钱流出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对热钱流动的监测、防止热钱快速集中流出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冲击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监管层的主要任务。只有尽快制定出针对热钱流入的有效管制措施,从源头上遏制热钱的流入,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长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