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不会进入“零利率”时代?
2008-12-26 10:38:25
中国人民银行“震撼式”减息不足一个月,又再宣布双双调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显示早前连串降息虽然增加了银行放贷,但在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方面,仍未有显著起色。现在中央大量“放水”,但如何把资金导向投资和消费,关键在于重振人们的投资意欲和消费信心……
降息对股市并非都利好
央行历次减息对股市的影响
次数 调整时间 调整内容 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表现(沪指)
15 2008年11月26日 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08% 11月27日,开盘:2012.69,收盘:1917.86点,涨4.71%
15 2008年10月30日 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10月30日,开盘:1732.7,收盘:1763.6点,涨2.55%
14 2008年10月9日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 10月10日,开盘:1995.9点,收盘:2000.5点,3.57%
13 2008年9月16日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 9月17日,开盘:1971.9点,收盘1929点,跌2.9%
12 2007年12月21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 12月24日,开盘:5132.9点,收盘:5234.2点,涨2.6%
11 2007年09月15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 9月17日开盘:5309.06点,收盘:5421.39点,涨2.06%
10 2007年08月22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 8月23日开盘:5070.65点,收盘:5107.67点,涨1.49%
9 2007年07月20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7月23日开盘:4091.24点,收盘:4213.36点,涨3.81%
8 2007年05月19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 5月21日开盘:3902.35低开127.91报收4072.22涨1.04%
7 2007年03月18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3月19日,开盘:2864.26报收3014.442涨幅2.87%
6 2006年08月19日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8月21日,沪指开盘1565.46,收盘上涨0.20%
5 2006年04月28日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到5.85% 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收盘1440,涨23点,涨1.66%
4 2005年03月17日 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沪综指下跌0.96%
3 2004年10月29日 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沪指大跌1.58%,报收于1320点
2 1993年07月11日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10.98% 沪指下跌23.05点
1 1993年05月15日 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2.18%;各项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 沪指下跌27.43点
22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从2008年12月23日起,下调1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从2008年12月2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自11月底大幅减息后不到1个月内的又一次减息,也是年内的第五次减息。
虽然央行再度降息,但23日大盘高开低走,盘中个股跌多涨少,尤其是受益于降息的房地产板块整体跌幅较大。短期看,大盘仍将围绕2000点震荡整固。
这是自11月底大幅降息后不到1个月内的又一次降息,也是年内的第5次降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曾表示,中国利率调整主要取决于国内经济数据,并不会被美国最近的降息举措所影响,这无疑使得许多人都觉得央行在年内降息的可能性已不大。然而,这次与上次大幅降息的情况再度相似,刚过没几天,央行又再度降息了。而预计随着后续通胀的持续回落,明年上半年无论是降息的幅度还是次数仍可期待。
不过,减息对于资本市场并非利好。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央行进入加息周期,每次加息都会被投资者视作“利空出尽是利好”,股市反而上涨,这在2007年最为典型。房地产市场同样如此。中金公司的报告曾经指出,明年广义货币发行量增速高达17%,未必能推动股市等资产价格上涨:货币供给与股市表现的关联性并不密切,在1998年,2001~2003年,尽管M1以及M2增速大幅高于当年名义GDP增速,股市却表现不佳。这显示出,加息与紧货币对抑制资本市场的作用不大,减息与宽货币对于提升资本市场的作用也不会太大。
根本原因就在于,央行实行加息与紧货币时,往往是经济过热与通胀周期。此时,民众急于寻找保值工具,而股市与房产、大宗商品等就成为最好的保值工具,加息等政策无法抵消通胀所形成的财富下挫压力,只有30%、50%甚至翻番的收益,才能让投资者感觉到财富保全效应。不必说,减息与宽货币时期也是如此。从民间利率等直观指标,很明确地提示民众,手中的货币值钱了,在经济下行与货币对应的真实财富没有改变之前,大部分人不会进行大量投资,他们最多做的就是投石问路,博取短期差价。
央行降息,“用心良苦”
这次减息说明几个问题:第一,经济形势继续严峻,经济数据还在下滑的过程之中;第二,全球进入减息周期,中国虽然减息空间略小于美国,但不可能独处于世界货币政策之外,利率同进同退是必然选择;第三,由于全球通缩商品价格下降,货币所对应的真实财富上升,央行必须减息,否则,对于贷款者不公平。央行此次小幅减息,为今后再次减息留下了空间。
央行减息,对于贷款者是实质性利好,他们可以降低财务成本,也可以间接减少银行坏账的发生率。但是,对于资本市场,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都说不上利好。
此次金融危机来势迅猛,从企业到银行都未做好充足的应对举措,因此,当沿海地区出现出口型企业倒闭时,一些专注于向沿海企业贷款的银行处于不利局面。这些企业倒闭会引发双重后果,不仅贷款有坏账,更重要的是,由于浙江等地有担保贷款传统,贷款抵押主要是土地和房产,银行不得不成为“地主”与“房东”,坐看房地产价格大幅下挫,最急的不是已经购房的自住者,而是兼“大地主”与“大房东”于一身的银行。
央行必须减息,虽然表面上减息会压缩银行利润空间,但从大局出发,如果坐视实体企业倒闭,银行业难免遭受玉石俱焚之灾。并且,央行多数时候采取的是不对称减息,即存款利率下降多于贷款利率,以此次减息来说,贷款3个月、3到5年、5年以上减息18个基点,而同期存款利率均下降27个基点,央行保护银行利润空间的“良苦用心”尽现于此。
当然,对于购买自住房者而非投资性购房而言,是大利好。正如丛诚先生所说,目前的利率水平,是中国历史上较低的水平,公积金和商业银行房贷利率也是历史较低水平。公积金贷款低息优势与商业贷款趋同:商业房贷5年以上5.94%,第一次房贷优惠利率为4.158%,只比公积金房贷利高出0.288百分点。这次减息后,以30万元30年期公积金月等额还款方法进行贷款,在5次减息前要月供1651元,现在(从12月23日开始)每月则只要供款1410元。这对目前上海(以上海为例)众多的按照月公积金缴存上限额(月1214元)缴存的职工来说,易如反掌。
“货币战争”,两败俱伤
虽然在这个阶段,“降息”已经成为了各国救市的主旋律,但是,自从美国开始进入了“零利率”时代后,国人对之特别敏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美国“破釜沉舟”——为了抑制通缩,为了摆脱美联储承担陷入“流动性陷阱”所带来的政策成本,强制性让美元贬值来修复债券市场的投融资功能,为了像日本那样提升企业的海外竞争力,从而修复这场泡沫崩溃对其实体经济的影响。所以,它在短期会通过市场预期的“传染效应”和中短期产品价格的下探,来将自己的通缩压力传递给周边市场。当然,从长期来看,它会将流动性过剩的隐患埋在那些价格被严重高估的市场,尤其是利率政策或汇率政策“按兵不动”的国家和地区。所以,23日中国降息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PPI和CPI的急速“双降”,使得投资的成本和消费意欲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那一刻起随时都可以降息,但中国政府还是谨慎操作按兵不动。
二是顺应市场的预期。美国主导的“零利率”政策,向世界宣布经济开始正在迈入萧条。如不及时扼住这一衰退的步伐,就会让国家前期救市的效果被冲销。中国及时降息,也是向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刺激内需的做法既有信心,也不会轻易改变。
三是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哪个国家采取和其他国家政策不一致的做法,就有可能过多承担金融大海啸所带来的冲击。如果中国不降息,就有可能产生两种效果:一方面降息国家的货币会贬值,利率按兵不动国家会被“套息交易”的资本无端的追捧,造成高估,结果使实体经济衰退;另一方面,大量游资的流入会增加实体经济衰退国家的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造成该国经济出现严重的滞胀。这一点,新兴市场国家的风险尤为严重。中国的同步降息,就是要把风险挡在外面。
最近,很多人问我们这样一个问题:“世界这么疯狂地注入流动性,不会引起可怕的通胀吗?”我们非常理解这种焦虑的心情,但是,当全球处于“流动性恐慌”时,市场看不到自愿性“出场”的资金,人们从破坏的价格体系中产生了悲观和恐慌的心理——不愿投资,不愿消费。市场正常的信用功能被中断了,一个好端端的企业和机构因为没有流动性,就可能面临死亡。所以,此时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会接受这样糟糕的结果,都会尽最大的力量来挽救经济,甚至不顾未来通胀的后果,或采取向全球转嫁通胀风险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中国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一样,不应该提前进入“零利率时代”,应该通过有效的刺激国内需求和产业结构转型,来避免承担由目前这场“货币战争”(降息竞争)所埋下的通胀、甚至是滞胀的风险!如果我们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甚至是国际游资管理政策不到位,那么,降息这种止痛做法就会让我们慢慢陷入欧美所营造的零利率时代。那时,世界经济必然陷入长期的衰退,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日本,就是这种悲惨世界的一个典型缩影。
当然,通过降息的这种“货币战争”,来保持自己的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是不可能维持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宝贵时间,用我们挽救实体经济的“中国牌”,来尽快摆脱这种两败俱伤的“货币战争”!
降息对股市并非都利好
央行历次减息对股市的影响
次数 调整时间 调整内容 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表现(沪指)
15 2008年11月26日 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08% 11月27日,开盘:2012.69,收盘:1917.86点,涨4.71%
15 2008年10月30日 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10月30日,开盘:1732.7,收盘:1763.6点,涨2.55%
14 2008年10月9日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 10月10日,开盘:1995.9点,收盘:2000.5点,3.57%
13 2008年9月16日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 9月17日,开盘:1971.9点,收盘1929点,跌2.9%
12 2007年12月21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 12月24日,开盘:5132.9点,收盘:5234.2点,涨2.6%
11 2007年09月15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 9月17日开盘:5309.06点,收盘:5421.39点,涨2.06%
10 2007年08月22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 8月23日开盘:5070.65点,收盘:5107.67点,涨1.49%
9 2007年07月20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7月23日开盘:4091.24点,收盘:4213.36点,涨3.81%
8 2007年05月19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 5月21日开盘:3902.35低开127.91报收4072.22涨1.04%
7 2007年03月18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3月19日,开盘:2864.26报收3014.442涨幅2.87%
6 2006年08月19日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8月21日,沪指开盘1565.46,收盘上涨0.20%
5 2006年04月28日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到5.85% 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收盘1440,涨23点,涨1.66%
4 2005年03月17日 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沪综指下跌0.96%
3 2004年10月29日 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沪指大跌1.58%,报收于1320点
2 1993年07月11日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10.98% 沪指下跌23.05点
1 1993年05月15日 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2.18%;各项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 沪指下跌27.43点
22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从2008年12月23日起,下调1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从2008年12月2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自11月底大幅减息后不到1个月内的又一次减息,也是年内的第五次减息。
虽然央行再度降息,但23日大盘高开低走,盘中个股跌多涨少,尤其是受益于降息的房地产板块整体跌幅较大。短期看,大盘仍将围绕2000点震荡整固。
这是自11月底大幅降息后不到1个月内的又一次降息,也是年内的第5次降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曾表示,中国利率调整主要取决于国内经济数据,并不会被美国最近的降息举措所影响,这无疑使得许多人都觉得央行在年内降息的可能性已不大。然而,这次与上次大幅降息的情况再度相似,刚过没几天,央行又再度降息了。而预计随着后续通胀的持续回落,明年上半年无论是降息的幅度还是次数仍可期待。
不过,减息对于资本市场并非利好。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央行进入加息周期,每次加息都会被投资者视作“利空出尽是利好”,股市反而上涨,这在2007年最为典型。房地产市场同样如此。中金公司的报告曾经指出,明年广义货币发行量增速高达17%,未必能推动股市等资产价格上涨:货币供给与股市表现的关联性并不密切,在1998年,2001~2003年,尽管M1以及M2增速大幅高于当年名义GDP增速,股市却表现不佳。这显示出,加息与紧货币对抑制资本市场的作用不大,减息与宽货币对于提升资本市场的作用也不会太大。
根本原因就在于,央行实行加息与紧货币时,往往是经济过热与通胀周期。此时,民众急于寻找保值工具,而股市与房产、大宗商品等就成为最好的保值工具,加息等政策无法抵消通胀所形成的财富下挫压力,只有30%、50%甚至翻番的收益,才能让投资者感觉到财富保全效应。不必说,减息与宽货币时期也是如此。从民间利率等直观指标,很明确地提示民众,手中的货币值钱了,在经济下行与货币对应的真实财富没有改变之前,大部分人不会进行大量投资,他们最多做的就是投石问路,博取短期差价。
央行降息,“用心良苦”
这次减息说明几个问题:第一,经济形势继续严峻,经济数据还在下滑的过程之中;第二,全球进入减息周期,中国虽然减息空间略小于美国,但不可能独处于世界货币政策之外,利率同进同退是必然选择;第三,由于全球通缩商品价格下降,货币所对应的真实财富上升,央行必须减息,否则,对于贷款者不公平。央行此次小幅减息,为今后再次减息留下了空间。
央行减息,对于贷款者是实质性利好,他们可以降低财务成本,也可以间接减少银行坏账的发生率。但是,对于资本市场,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都说不上利好。
此次金融危机来势迅猛,从企业到银行都未做好充足的应对举措,因此,当沿海地区出现出口型企业倒闭时,一些专注于向沿海企业贷款的银行处于不利局面。这些企业倒闭会引发双重后果,不仅贷款有坏账,更重要的是,由于浙江等地有担保贷款传统,贷款抵押主要是土地和房产,银行不得不成为“地主”与“房东”,坐看房地产价格大幅下挫,最急的不是已经购房的自住者,而是兼“大地主”与“大房东”于一身的银行。
央行必须减息,虽然表面上减息会压缩银行利润空间,但从大局出发,如果坐视实体企业倒闭,银行业难免遭受玉石俱焚之灾。并且,央行多数时候采取的是不对称减息,即存款利率下降多于贷款利率,以此次减息来说,贷款3个月、3到5年、5年以上减息18个基点,而同期存款利率均下降27个基点,央行保护银行利润空间的“良苦用心”尽现于此。
当然,对于购买自住房者而非投资性购房而言,是大利好。正如丛诚先生所说,目前的利率水平,是中国历史上较低的水平,公积金和商业银行房贷利率也是历史较低水平。公积金贷款低息优势与商业贷款趋同:商业房贷5年以上5.94%,第一次房贷优惠利率为4.158%,只比公积金房贷利高出0.288百分点。这次减息后,以30万元30年期公积金月等额还款方法进行贷款,在5次减息前要月供1651元,现在(从12月23日开始)每月则只要供款1410元。这对目前上海(以上海为例)众多的按照月公积金缴存上限额(月1214元)缴存的职工来说,易如反掌。
“货币战争”,两败俱伤
虽然在这个阶段,“降息”已经成为了各国救市的主旋律,但是,自从美国开始进入了“零利率”时代后,国人对之特别敏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美国“破釜沉舟”——为了抑制通缩,为了摆脱美联储承担陷入“流动性陷阱”所带来的政策成本,强制性让美元贬值来修复债券市场的投融资功能,为了像日本那样提升企业的海外竞争力,从而修复这场泡沫崩溃对其实体经济的影响。所以,它在短期会通过市场预期的“传染效应”和中短期产品价格的下探,来将自己的通缩压力传递给周边市场。当然,从长期来看,它会将流动性过剩的隐患埋在那些价格被严重高估的市场,尤其是利率政策或汇率政策“按兵不动”的国家和地区。所以,23日中国降息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PPI和CPI的急速“双降”,使得投资的成本和消费意欲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那一刻起随时都可以降息,但中国政府还是谨慎操作按兵不动。
二是顺应市场的预期。美国主导的“零利率”政策,向世界宣布经济开始正在迈入萧条。如不及时扼住这一衰退的步伐,就会让国家前期救市的效果被冲销。中国及时降息,也是向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刺激内需的做法既有信心,也不会轻易改变。
三是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哪个国家采取和其他国家政策不一致的做法,就有可能过多承担金融大海啸所带来的冲击。如果中国不降息,就有可能产生两种效果:一方面降息国家的货币会贬值,利率按兵不动国家会被“套息交易”的资本无端的追捧,造成高估,结果使实体经济衰退;另一方面,大量游资的流入会增加实体经济衰退国家的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造成该国经济出现严重的滞胀。这一点,新兴市场国家的风险尤为严重。中国的同步降息,就是要把风险挡在外面。
最近,很多人问我们这样一个问题:“世界这么疯狂地注入流动性,不会引起可怕的通胀吗?”我们非常理解这种焦虑的心情,但是,当全球处于“流动性恐慌”时,市场看不到自愿性“出场”的资金,人们从破坏的价格体系中产生了悲观和恐慌的心理——不愿投资,不愿消费。市场正常的信用功能被中断了,一个好端端的企业和机构因为没有流动性,就可能面临死亡。所以,此时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会接受这样糟糕的结果,都会尽最大的力量来挽救经济,甚至不顾未来通胀的后果,或采取向全球转嫁通胀风险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中国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一样,不应该提前进入“零利率时代”,应该通过有效的刺激国内需求和产业结构转型,来避免承担由目前这场“货币战争”(降息竞争)所埋下的通胀、甚至是滞胀的风险!如果我们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甚至是国际游资管理政策不到位,那么,降息这种止痛做法就会让我们慢慢陷入欧美所营造的零利率时代。那时,世界经济必然陷入长期的衰退,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日本,就是这种悲惨世界的一个典型缩影。
当然,通过降息的这种“货币战争”,来保持自己的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是不可能维持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宝贵时间,用我们挽救实体经济的“中国牌”,来尽快摆脱这种两败俱伤的“货币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