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去丑来”,股市离“见底”还有多远?
2009-01-06 11:53:28
随着2008年的离去,又一年的中国股市行情宣告结束,此次空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年初的牛市预期早已销声匿迹。目前投资者最需要做的就是深刻反思、厉兵秣马,为明年的行情做准备。从近期各机构推出的2009年策略报告可以看出,似乎明年经济和股市前低后高基本形成共识……
2008年中国股民收获了什么?
2008年的A股市场,将以超过70%的巨大跌幅,载入历史。这一年,新老股民几乎都有着一年刻骨铭心的酸甜苦辣史。截至2008年12月28日10时,全国25110位投资者参加了2008年股民生存现状大调查。“满仓迎暴跌,九死一生”恐怕是2008年广大股民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
在接受调查的股民中,今年在股市中亏损幅度超过70%的,占比多达60%;亏幅在50%-70%的,占比也有22%;亏幅30%-50%的,占比为7%;亏幅30%以下的股民,占比5%;至今还有盈利的股民仅占6%。
调查还显示,在这场A股市场的大寻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抄底,直至满仓操作,最终导致广大股民损失惨重。接受调查的股民中,满仓占比超过五成;近三成股民重仓持股,仓位在50%以上;而轻仓持股和空仓的股民,占比均为一成。
广大投资者2008年究竟“砸”进股市多少资产,是本次调查的又一个关注点。调查显示,七成股民将自己总资产的50%投进了股市;两成股民投入了总资产的30%-50%;仅一成股民投入股市的资金占总资产比例不到30%。
正因为大多数股民如此“大手笔”地投入,2008年股市的急速寻底,直接影响到不少投资者的消费水平。参与调查的七成股民表示随着股市下跌,消费水平明显下降;两成股民表示买房、买车等改善生活水平的计划已经放缓;仅一成股民表示股市下跌对自己的消费影响不大。
6124点,这个一年零两个月前大盘的点位,在大多数投资者眼中,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高度。在回答“您认为上证综指重见6124点需要多久”的问题时,选择“天知道”这一选项的股民数量最多,占比达到44%;认为需要3年以上时间的股民,占比达到41%;认为需要一年到三年的,占比为13%;仅有2%的股民认为一年内上证综指可重返历史高点。
虽然投资者普遍对大盘短期重见6124高点不抱希望,但对于2009年股市的运行状况,持乐观和悲观态度的投资者各占一半。调查显示,认为明年股市反弹回升,或继续下跌的股民,占比均为30%;另有27%的股民,认同多数券商研究机构的判断——明年股市先跌后涨;13%的股民认为先涨后跌。此外,投资者对目前大盘是否见底也有较大的分歧,认为目前仅为短期底部的股民占比为27%;选择看不清、没有跌至底部和已经跌至底部三个选项的股民,占比均为24%。
尽管在面对何处是底,明年股市如何运行的判断上,广大投资者存在诸多分歧,但有七成投资者不约而同地计划以不同方式“告别”股市。调查显示,53%的股民明年投资策略为减少投资,逐渐撤离股市;21%的股民打算用“不操作”的方式,暂别股市;另有26%的股民计划明年追加投资,逢低买入。
对于广大股民的惨重亏损和屡买屡套,部分业内人士建议持有现金和固定类产品是未来的较佳选择。相信在2008年中有着切肤之痛的股民,对“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句话,有了更感性的体验和理解。
有多少个“不应该”可以重来?
时间已然进入到2009年,曾经被无数股民朋友寄予厚望的奥运行情等等都已经离我们远去。无论欣喜也罢,失望也罢,历史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年终岁尾,投资人都该对自己一年来的得失作个回顾总结。
回首2008年的股市,我们都该记住:
首先,不应该相信眼泪。无论是赚还是赔,股民们应该完全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任。所谓救市,救的是市场,并不是“你”的钱包,投资股市还应慎重决策。
其次,不应该相信不可能。就像当时许多股民不相信上证综指会达到6000点以上一样,谁也没有料到接着一路下跌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1664.93点。谁说5000点、4000点、3000点是不可破的神话?连人们心理底线的2000点已经被不可阻挡地突破了,还有什么不可能?
第三,不应该相信股神。最牛散户“刘芳”不是已千呼万唤走出了深闺了么?原来所谓最牛散户“刘芳”其实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公民,连股票都没碰过。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是大牛市才出现的“刘芳”,股民是创造股市历史的真正英雄。作为股民的一分子,“你”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最牛散户,股神并没有多么神秘!
第四,不应该不相信自己。天上不会掉馅饼,阿里巴巴山洞里的巨额财富毕竟只是童话里的传说,要想从股市真正挣钱,必须靠“你”自己的精心钻研,大胆决策。闯荡股市,却缺乏自信,幸运之神怎么会光顾“你”呢?
最后,不应该不相信熊市也可赚钱。盘点一年来的股市,肯定有那么一些人赚到了他自己的“一桶金”。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所准备的人,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不是那个有准备的人?多想几次,多问几个为什么,再认真思考,刻苦钻研,在机遇来临时果断决策,“你”完全有可能成为在任何市场都能有所斩获的那个“牛人”!
牛年将至,股市该见底了吧?
2009年已经到来。对于资本市场投资者而言,在历经了长达一年暴跌经历之后,对新年充满了期待。更何况在农历年份看来,2009年大体相当于牛年,投资者自然期望牛年能够带来资本市场的牛市行情。
这样的心态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仍需要相对谨慎看待市场大势。股票市场的大趋势终究是被实体经济的状况所左右,这是基本的市场规律。以此来考察2009年,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决定了市场必然是一波三折。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源头是美国,然而外部经济形势的悲观化并非是资本市场的全部。经验表明,资本市场往往会提前三个月到半年反映经济形势的内在变化,而市场预期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经济现实状况。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就在于刺激增长的调控政策实施。其实,在既有强力保增长的政策基调下,投资者大可修正过度悲观的政策心理预期。事实上,央行一次性大幅调降108个基点的基准利率之后,有关于“保增长”的政策想象空间已经被彻底打开。目前市场各方憧憬的保增长政策涉及多个方面,诸如在财政领域中开放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投资领域中继续落实数万亿规模的投资项目;收入政策将进一步向公众实施财富分配倾斜;此外,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让百姓敢于去花钱等等。
政策空间被打开当属是情有可原,因为此轮海外金融危机的严峻程度要远远超于十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调控政策想象空间的开启,固然无法改变经济周期运行的规律,但是能够明显缩短经济衰退的强度和时间。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就意味着封杀了市场继续非理性暴跌的空间。毕竟在历经全年60%以上跌幅后,资本市场仍然存在惯性下跌的心理预期,而强力的政策措施将会促使资本市场走出这一心理阴影。
当然,对于股市投资而言,这样的积极政策变化仍然须透过市场机制作用才能够发挥出来。经济需要稳定,股市同样也需要稳定。在这样的基本政策基调下,针对资本市场稳定的制度性建设已经不宜再做任何的拖延。经济政策归于经济政策,市场逻辑还是归于市场逻辑。尽管前者能够实质性影响后者,但是基于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调控部门同样不能够放弃对于资本市场逻辑的尊重。
所谓的市场逻辑其实简单异常,就是通过所谓的供求关系实现市场的稳定。在当下的A股市场,所谓的“供”主要在于限售股解禁减持的压力。而2009年这一规模将达到历年来最大,较之2008年增加了近四倍。市场能否承受这些筹码供给,关键就在于资金面,也就是需求方的规模与能力。市场信心的缺乏、赚钱效应的缺失,更加让场外资金不愿意入市,资金面自然难以乐观。问题的症结在于此,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在于此。其实谈及具体的解决方法也已经是老生常谈,主要包括平准基金、股指期货和国有股主动限售三项。遗憾的是,由于一些论者在理念上的无谓争议以及由此导致的政策拖延,更加负面影响了市场的趋势波动。
“市场不知道底部何在,何况政府?”这是反对平准基金推出最重要的理由。然而“唯市场论者”根本无法解释为何宏观调控政策要大行其道。须知平准基金针对的是市场大势,而非个股,后者自然当归由市场决定,但是全盘大势历来都是调控政策的必然阵地。因此,设立平准基金以稳定市场大势自然是理所当然。对于股指期货,有论者认为,这是长期中性的制度,而在短期由于做空也可以赚钱反而会加剧市场下跌。这样的论断根本没有理解A股市场的现实资金逻辑。目前市场持续低迷的关键在于主流机构投资者——基金不愿意做多。由此导致市场大势趋弱,而基金净值也不佳,最终让场外资金更加不愿意入市参与。一旦股指期货推出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制度优势就会随之凸显,这将会吸引资金借道基金投资而入市,从而大量增加市场资金供给,是为实质性利多作用。此外,针对国有企业解禁股采取进一步限制措施,由于国有股本就属于全民所有,理应承担更多的公共社会责任,因此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合法合规。
2009年的投资市场序幕即将拉开。尽管市场依旧笼罩在悲观情绪之中,但市场机会往往也就是在悲观中酝酿产生,何况基本的经济政策向好已经毋庸置疑,股市相关政策则能够表现出更大的助推效果。长期价值投资者已经可以耐心去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了,毕竟就算底部还没有真正到来,但是无论如何,底已经不远了。
2008年中国股民收获了什么?
2008年的A股市场,将以超过70%的巨大跌幅,载入历史。这一年,新老股民几乎都有着一年刻骨铭心的酸甜苦辣史。截至2008年12月28日10时,全国25110位投资者参加了2008年股民生存现状大调查。“满仓迎暴跌,九死一生”恐怕是2008年广大股民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
在接受调查的股民中,今年在股市中亏损幅度超过70%的,占比多达60%;亏幅在50%-70%的,占比也有22%;亏幅30%-50%的,占比为7%;亏幅30%以下的股民,占比5%;至今还有盈利的股民仅占6%。
调查还显示,在这场A股市场的大寻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抄底,直至满仓操作,最终导致广大股民损失惨重。接受调查的股民中,满仓占比超过五成;近三成股民重仓持股,仓位在50%以上;而轻仓持股和空仓的股民,占比均为一成。
广大投资者2008年究竟“砸”进股市多少资产,是本次调查的又一个关注点。调查显示,七成股民将自己总资产的50%投进了股市;两成股民投入了总资产的30%-50%;仅一成股民投入股市的资金占总资产比例不到30%。
正因为大多数股民如此“大手笔”地投入,2008年股市的急速寻底,直接影响到不少投资者的消费水平。参与调查的七成股民表示随着股市下跌,消费水平明显下降;两成股民表示买房、买车等改善生活水平的计划已经放缓;仅一成股民表示股市下跌对自己的消费影响不大。
6124点,这个一年零两个月前大盘的点位,在大多数投资者眼中,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高度。在回答“您认为上证综指重见6124点需要多久”的问题时,选择“天知道”这一选项的股民数量最多,占比达到44%;认为需要3年以上时间的股民,占比达到41%;认为需要一年到三年的,占比为13%;仅有2%的股民认为一年内上证综指可重返历史高点。
虽然投资者普遍对大盘短期重见6124高点不抱希望,但对于2009年股市的运行状况,持乐观和悲观态度的投资者各占一半。调查显示,认为明年股市反弹回升,或继续下跌的股民,占比均为30%;另有27%的股民,认同多数券商研究机构的判断——明年股市先跌后涨;13%的股民认为先涨后跌。此外,投资者对目前大盘是否见底也有较大的分歧,认为目前仅为短期底部的股民占比为27%;选择看不清、没有跌至底部和已经跌至底部三个选项的股民,占比均为24%。
尽管在面对何处是底,明年股市如何运行的判断上,广大投资者存在诸多分歧,但有七成投资者不约而同地计划以不同方式“告别”股市。调查显示,53%的股民明年投资策略为减少投资,逐渐撤离股市;21%的股民打算用“不操作”的方式,暂别股市;另有26%的股民计划明年追加投资,逢低买入。
对于广大股民的惨重亏损和屡买屡套,部分业内人士建议持有现金和固定类产品是未来的较佳选择。相信在2008年中有着切肤之痛的股民,对“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句话,有了更感性的体验和理解。
有多少个“不应该”可以重来?
时间已然进入到2009年,曾经被无数股民朋友寄予厚望的奥运行情等等都已经离我们远去。无论欣喜也罢,失望也罢,历史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年终岁尾,投资人都该对自己一年来的得失作个回顾总结。
回首2008年的股市,我们都该记住:
首先,不应该相信眼泪。无论是赚还是赔,股民们应该完全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任。所谓救市,救的是市场,并不是“你”的钱包,投资股市还应慎重决策。
其次,不应该相信不可能。就像当时许多股民不相信上证综指会达到6000点以上一样,谁也没有料到接着一路下跌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1664.93点。谁说5000点、4000点、3000点是不可破的神话?连人们心理底线的2000点已经被不可阻挡地突破了,还有什么不可能?
第三,不应该相信股神。最牛散户“刘芳”不是已千呼万唤走出了深闺了么?原来所谓最牛散户“刘芳”其实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公民,连股票都没碰过。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是大牛市才出现的“刘芳”,股民是创造股市历史的真正英雄。作为股民的一分子,“你”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最牛散户,股神并没有多么神秘!
第四,不应该不相信自己。天上不会掉馅饼,阿里巴巴山洞里的巨额财富毕竟只是童话里的传说,要想从股市真正挣钱,必须靠“你”自己的精心钻研,大胆决策。闯荡股市,却缺乏自信,幸运之神怎么会光顾“你”呢?
最后,不应该不相信熊市也可赚钱。盘点一年来的股市,肯定有那么一些人赚到了他自己的“一桶金”。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所准备的人,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不是那个有准备的人?多想几次,多问几个为什么,再认真思考,刻苦钻研,在机遇来临时果断决策,“你”完全有可能成为在任何市场都能有所斩获的那个“牛人”!
牛年将至,股市该见底了吧?
2009年已经到来。对于资本市场投资者而言,在历经了长达一年暴跌经历之后,对新年充满了期待。更何况在农历年份看来,2009年大体相当于牛年,投资者自然期望牛年能够带来资本市场的牛市行情。
这样的心态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仍需要相对谨慎看待市场大势。股票市场的大趋势终究是被实体经济的状况所左右,这是基本的市场规律。以此来考察2009年,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决定了市场必然是一波三折。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源头是美国,然而外部经济形势的悲观化并非是资本市场的全部。经验表明,资本市场往往会提前三个月到半年反映经济形势的内在变化,而市场预期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经济现实状况。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就在于刺激增长的调控政策实施。其实,在既有强力保增长的政策基调下,投资者大可修正过度悲观的政策心理预期。事实上,央行一次性大幅调降108个基点的基准利率之后,有关于“保增长”的政策想象空间已经被彻底打开。目前市场各方憧憬的保增长政策涉及多个方面,诸如在财政领域中开放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投资领域中继续落实数万亿规模的投资项目;收入政策将进一步向公众实施财富分配倾斜;此外,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让百姓敢于去花钱等等。
政策空间被打开当属是情有可原,因为此轮海外金融危机的严峻程度要远远超于十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调控政策想象空间的开启,固然无法改变经济周期运行的规律,但是能够明显缩短经济衰退的强度和时间。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就意味着封杀了市场继续非理性暴跌的空间。毕竟在历经全年60%以上跌幅后,资本市场仍然存在惯性下跌的心理预期,而强力的政策措施将会促使资本市场走出这一心理阴影。
当然,对于股市投资而言,这样的积极政策变化仍然须透过市场机制作用才能够发挥出来。经济需要稳定,股市同样也需要稳定。在这样的基本政策基调下,针对资本市场稳定的制度性建设已经不宜再做任何的拖延。经济政策归于经济政策,市场逻辑还是归于市场逻辑。尽管前者能够实质性影响后者,但是基于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调控部门同样不能够放弃对于资本市场逻辑的尊重。
所谓的市场逻辑其实简单异常,就是通过所谓的供求关系实现市场的稳定。在当下的A股市场,所谓的“供”主要在于限售股解禁减持的压力。而2009年这一规模将达到历年来最大,较之2008年增加了近四倍。市场能否承受这些筹码供给,关键就在于资金面,也就是需求方的规模与能力。市场信心的缺乏、赚钱效应的缺失,更加让场外资金不愿意入市,资金面自然难以乐观。问题的症结在于此,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在于此。其实谈及具体的解决方法也已经是老生常谈,主要包括平准基金、股指期货和国有股主动限售三项。遗憾的是,由于一些论者在理念上的无谓争议以及由此导致的政策拖延,更加负面影响了市场的趋势波动。
“市场不知道底部何在,何况政府?”这是反对平准基金推出最重要的理由。然而“唯市场论者”根本无法解释为何宏观调控政策要大行其道。须知平准基金针对的是市场大势,而非个股,后者自然当归由市场决定,但是全盘大势历来都是调控政策的必然阵地。因此,设立平准基金以稳定市场大势自然是理所当然。对于股指期货,有论者认为,这是长期中性的制度,而在短期由于做空也可以赚钱反而会加剧市场下跌。这样的论断根本没有理解A股市场的现实资金逻辑。目前市场持续低迷的关键在于主流机构投资者——基金不愿意做多。由此导致市场大势趋弱,而基金净值也不佳,最终让场外资金更加不愿意入市参与。一旦股指期货推出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制度优势就会随之凸显,这将会吸引资金借道基金投资而入市,从而大量增加市场资金供给,是为实质性利多作用。此外,针对国有企业解禁股采取进一步限制措施,由于国有股本就属于全民所有,理应承担更多的公共社会责任,因此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合法合规。
2009年的投资市场序幕即将拉开。尽管市场依旧笼罩在悲观情绪之中,但市场机会往往也就是在悲观中酝酿产生,何况基本的经济政策向好已经毋庸置疑,股市相关政策则能够表现出更大的助推效果。长期价值投资者已经可以耐心去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了,毕竟就算底部还没有真正到来,但是无论如何,底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