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斗气”,分家兄弟为何反目成仇

2009-01-14 10:01:29    

还有两周就要过年了,值此年关之时,提前给大家送上一副对联。上联: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欲从此路过,留下买路钱;下联:斯关任君来,斯道任君驰,想由斯关出,纳上通关财;横批:俄乌“斗气”。眼下,虽然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争端”已经因一份“薄”得可怜的协议而暂告一段落,但整个事端仍值得我们再回味一番……
 
在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总理托波拉内克的斡旋下,莫斯科时间11日凌晨3时,乌克兰对外宣布签署成立过境乌克兰对欧供气国际监督委员会协定书。俄罗斯与欧盟10日晚间已在莫斯科签署了该文件。欧盟方面12日称,俄罗斯已经保证,将于格林尼治时间13日上午8点(北京时间13日下午4点)恢复对欧洲输送天然气。
俄乌“赌气”风波至此似乎已经得到解决。不过,自2006年以来,每年1月1日俄乌都要爆发“天然气大战”,这也成了两国关系的“定时炸弹”——虽然今年的风波似乎暂告一段落,但“冬天”总是每年都要来临的——自从苏联解体以来,俄乌两国政治关系就渐行渐远。不管俄乌双方天然气之争的原因和目的如何,也不管到底最终谁占上风,其实“恶斗”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乌克兰最后无气可用,俄罗斯则失去了向欧洲供气的过境中转站,同时,俄乌在寒冷的欧洲面前颜面尽失。要使“天然气大战”偃旗息鼓,俄乌就必须设法解决两国的深层矛盾。
借他人的“摊儿”摆自己的“玩意儿”
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和出口国,欧洲是俄罗斯重要的天然气出口地,欧洲每年所需天然气的四分之一从俄罗斯进口。为保障出口,俄罗斯修建了多条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以便将其西伯利亚地区和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输往欧洲。
目前,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主要包括三条线路:
第一条线路是由东至西横穿乌克兰的多条管道组成。这些管道经乌克兰后,向西通往斯洛伐克、捷克、德国和奥地利,向南通往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第二条线路是绕过乌克兰、由东至西穿越白俄罗斯和波兰,进入德国的“亚马尔-欧洲”管道。
第三条线路是经过乌克兰东部、由北至南穿越黑海至土耳其的“蓝溪”管道。
俄罗斯除依靠上述三条管线直接向所经国家输送天然气外,还通过欧洲各国天然气管道网络,将天然气输送到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其他欧洲国家。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除“亚马尔-欧洲”线路外,都过境乌克兰。
每年,俄罗斯通过乌克兰境内的管道向欧洲输送大约1400亿立方米天然气,约占俄罗斯对欧洲出口天然气总量的80%;通过“亚马尔-欧洲”管道最大输送能力目前只能达到300亿立方米;通过“蓝溪”管道的最大输送能力为每年160亿立方米。
 
近年来,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天然气收费和过境费问题上频频发生摩擦,使俄罗斯对一些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受到影响。俄罗斯开始计划修建其他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包括北部穿越波罗的海抵达德国的“北溪”管道和南部穿越黑海抵达保加利亚的“南溪”管道。这些管道不仅可以使俄罗斯实现天然气出口渠道多样化,还可以免去向管道过境国交纳过境费的额外负担。但这两条管道尚在建设或筹划之中,投入运行尚需时日。因此,未来几年内,乌克兰仍然是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重要中转站。此次俄乌天然气之争发生后,虽然俄罗斯表示将通过其他渠道保证向欧洲供气,但鉴于缺乏有效手段,欧洲国家受到波及实属难免。
“断气”之争的背后实则“暗藏玄机”
最近,围绕俄罗斯乌克兰天然气问题各国间你方唱罢我登场。欧盟斡旋曙光初现,俄乌刚刚达成协议,美国与北约却在格鲁吉亚发力,力挺乌克兰。美国9日与格鲁吉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宣称支持格、乌加入北约。
回顾近期俄罗斯、乌克兰两国关系走势,可以清晰地理出两国“斗气”的前因后果。自乌克兰“颜色革命”以来,俄乌关系冷淡已成现实。乌克兰领导人亲西方的立场以及2008年以来乌克兰在加入北约问题、对格鲁吉亚战争、与美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一系列问题上的行为及立场,使得俄罗斯不得不采取“断气”这个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手段对乌克兰进行威慑。
相比前几次天然气争端,俄罗斯和乌克兰今年的争端似乎尤其热闹:俄罗斯目的明确,行动坚决,不留情面;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反击”别出心裁:要求提高天然气路经乌克兰的过路费,同时通过减少对欧盟成员国的供气量拉欧盟“下水”;欧盟心急火燎地意图尽快解决危机;美国及北约旁敲侧击警示俄罗斯。
面对问题的复杂性,欧盟最头疼的一件事便是将恢复对欧洲供气与俄乌争端分解处理。但是单单就恢复对欧洲供气问题上,三方又在派遣观察员的问题上意见不一。欧盟呼吁向输气站派遣欧盟观察员,俄罗斯称如果同时派欧盟观察员和俄罗斯本国观察员,俄罗斯政府和天然气公司随时准备恢复供气。乌克兰总理季莫申科1月9日宣布,乌方准备好与俄就派遣多方观察员问题签署协议,但是到了10日,俄罗斯国家天然气公司称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拒绝在协议上签名。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媒体以及天然气公司纷纷指责对方一直在谈判中因种种原因拒绝签署文件。情况在乌克兰同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代表团谈判之后才出现转机,10日深夜这一问题才以乌克兰签署向欧洲中转供气协议而告终。
欧盟即便自找出路,仍离不开俄罗斯
“断气”后,欧盟在忙得不可开交的同时还要面对一个愈加严峻的事实:欧盟各国已经日益感受到了天然气供应的吃紧和“凉意”的到来。截至11日,这场争论使包括巴尔干半岛上的12个国家在内的欧洲18个国家供气不足,甚至连包括学校、工厂、医院在内的公共设施无法保障供暖。
至11日为止,在欧洲多个国家发生了针对俄罗斯的示威活动,参与者纷纷燃烧俄罗斯国旗以抗议俄罗斯针对乌克兰并殃及欧盟的旷日持久的断气行动。在这个欧洲百年以来最冷的冬季,因供暖不足而引发的悲剧从各国传来:在寒流的吹袭下,东欧地区9日至少13人冻死,其中乌克兰5人,波兰6人,德国2人。
问题愈加严重,欧盟委员会在事件刚开始时采取的超脱姿态难以为继。从6日开始,欧盟委员会对俄乌双方的调解力度逐渐加大。但是纵观全局,欧盟11天以来一直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在格鲁吉亚战争之后,欧盟和俄罗斯的关系近期刚刚走上正轨,同时欧盟所用天然气的四分之一靠俄罗斯供应,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上,欧盟十分不希望看到俄欧双方因为“断气”问题而影响双方的实质关系;而另一方面,异常寒冷的欧洲冬天加上暖气供应的严重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欧洲居民的正常生活,不断高涨的抗议浪潮提醒欧盟委员会这个问题已经关乎欧盟的关键利益,自己也不得不管。因此,除了艰难的走中立路线的调停,欧盟似乎也别无选择。
俄乌之间常年的天然气“论战”让欧盟吃尽了苦头。据悉,欧盟内部已经加快研究,“纳布科”天然气管道项目。这场争端使得欧盟越来越认识到可靠的供气商与线路的重要性,而纳布科项目的实施则会使欧盟最终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除了纳布科天然气管道项目,欧盟还未雨绸缪积极拓展中东、中亚等市场。2008年4月,欧盟即与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签订协议,确保每年从中亚至少获得1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供应。与此同时,欧洲还在积极地研究与俄罗斯共同修建通过波罗的海海底管道与德国连接的“北方线”输油管道项目,以及扩建正在与意大利第二大国家控股集团——艾尼集团修建的路经土耳其的“南方线”输油管道项目。
上述计划都是为了摆脱对俄罗斯这个“不可靠的供应商”及乌克兰这个“摇摆不定的中转站”的依赖。但是,即便欧盟如此忙活,仍难以在短期内减轻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
背上“小偷”名声,乌克兰两不讨好
在整场争端中,乌克兰有自己的经济和政治考量。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乌克兰的经济体系。2008年以来,中欧经济的火车头,平均每年维持7%经济增长的乌克兰敲响了警钟。至今,乌克兰货币贬值近70%,面对银行破产压力,储户从银行中取走了高达300亿美元的存款。美元储备的不足使银行几乎完全停止了对企业贷款业务。2008年11月份,乌克兰工业生产跌幅接近30%。其中钢铁生产下跌了49%,机械制造下跌了39%。据预测,2009年乌克兰经济将萎缩5%到7%,失业人数可达300万人。在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金属出口领域,国际市场金属价格暴跌,而外汇储备少、政局不稳等因素叠加使乌克兰经济雪上加霜。据乌克兰媒体报道,乌克兰目前的外债规模已高达1200亿美元,乌克兰政府连支付退休金及福利补助都很困难,更别说归还俄罗斯天然气欠款了。
与此同时,乌克兰国内政局面临风雨飘摇之势。总统与总理关系不断恶化。自2007年9月总理季莫申科领导的季莫申科联盟与亲总统的“我们的乌克兰-人民自卫”联盟组成执政联盟后,联盟内部矛盾迅速激化,两党在经济政策及外交上南辕北辙:总统尤先科谋求与欧盟和北约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而季莫申科则认为应平衡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在与俄的天然气争端中,季莫申科主张尽快与俄罗斯达成有关协议,而尤先科则因天然气价格问题坚持己见。9日季莫申科宣布将就有关问题与欧盟及俄罗斯签署协议,到了10日俄罗斯方随即爆料称尤先科拒绝签署协议。两人的矛盾可见一斑。
事实上,我们认为,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尤先科坚持将这场争端扩大化有着为乌克兰加入欧盟及北约孤注一掷的味道。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如今在欧洲,乌克兰的形象已经不可逆转地损毁了。
乌克兰得罪了欧盟,在俄罗斯这边什么好处也没捞着。除了招致俄罗斯上至总统总理,下至普通民众的一致不满之外,乌克兰在俄罗斯还获得了“天然气小偷”的名声。梅德韦杰夫说:“我们对乌克兰的信任被消磨得一渣不剩”。
美国边张开“怀抱”,边架上“大炮”
正当人们关注着布鲁塞尔的谈判桌时,1月9日的新闻进入了人们的视野:9日,格鲁吉亚外长同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华盛顿签署安全、经济、文化合作协议。赖斯着重指出:格鲁吉亚是美国的重要盟友,美国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格鲁吉亚和协助格鲁吉亚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斗争,同时将支持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意向。通过此协议,美格双方将建立专门委员会以解决加入北约问题。
美国同时指出,12月14日,美国也与乌克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协议加深了美乌双方应对危机及推动安全稳定方面的防务、安全问题等方面的协作,与格鲁吉亚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同之前与乌克兰签订的合作协议具有相同的目标与重要性。
也即是说,美国早在12月分就放出风来将与格鲁吉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而签订协议后又着重指出这个协议与美乌战略协议的相通性。美国之所以选择1月9日签订,是非常有深意的。在天然气争端之前,12月14日与乌克兰签订战略协议,而在天然气争端解决的最关键时刻又与格鲁吉亚高调签订战略协议,并通过北约及格鲁吉亚的发言及行动表明:在天然气这场争斗中,美国、北约以谋定而后动的战略思维将了俄罗斯一军。美国出手在另一条战线给俄罗斯施以重压,一方面给欧盟留足了缓冲时间,另一方面,对俄罗斯在对待乌克兰及欧盟天然气问题上表现出的态度给予回应,同时也让乌克兰在研判美国、北约所持立场后调整自己的步伐。
可以预见,随着美格战略协议的签署及美国将格鲁吉亚问题和乌克兰问题“捆绑销售”行动的出现,美国与俄罗斯围绕这两个国家在两条战线的新一轮角逐将翻开新的篇章。由此可见,在俄罗斯集中精力解决乌克兰问题的同时,美国早就一边敞开了“怀抱”,另一边架上“大炮”了。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