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八年,得失几何

2009-01-19 10:30:39    

奥巴马上任之日,即布什离职之时。布什执政八年,有人评价布什,说他永远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美国经济萎靡不振、恐怖阴影笼罩、陷入伊拉克战争泥潭无法自拔,大多数美国媒体认为国力下降、国际形象受损,布什的责任不可推卸。不管怎样,他的烂摊子留待下任奥巴马来收拾吧,他可以回老家出回忆录了……
 
当之无愧的“战时总统”
布什总统执政8年,与恐怖主义斗争7年有余,是当之无愧的“战时总统”。这位“战时总统”希望自己能像杜鲁门那样大刀阔斧、有所作为,为巩固21世纪的美国霸权奠定坚实基础。
但事与愿违。布什政府发动的反恐战争正在经历痛苦的“7年之痒”,恐怖主义仍然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各国和各地区的安全稳定;由于忙着对付恐怖主义,国际秩序的“去美国化”、“非西方化”特点日渐凸显,美国价值观和美式资本主义的感召力下降,一些美国战略家甚至担心“无极世界”的到来。在国内,由于偏重党争而忽视团结,偏重安全而忽视经济,偏重集团利益而不顾大局,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使各种社会隐患逐渐发酵,最近的金融危机就是明显例证。这不能不说是布什的莫大遗憾。然而,客观地讲,这种遗憾并非布什一人之全责,它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政治精英们探索霸权之路的必然。
 
如果故事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布什也许会在决定向伊拉克开火前三思,而六年前的他意气风发,非得干出个惊天动地的事来彰显威严,除掉萨达姆这颗眼中钉便成为他的“壮举”,于是也就有了诸多起兵的理由:萨达姆和基地组织有关,对“9•11”事件后的美国是个威胁;伊拉克人民太苦了,要帮助他们建立民主政权。
战争的满目疮痍成为美国人的痛,奇怪的是美国大兵并不记恨这位战争总统。布什一向感情丰富,作别三军时潸然泪下,这也就不难理解他在军人中的声望远高于普通民众了。
任凭布什如何粉饰战争,终究是血腥与残酷,在口诛笔伐声里,他本以为能够在剩下不多的任期内,好好把自己的政绩打扮一番,却偏偏爆发了金融危机……
美国VS欧洲:裂痕重重
冷战结束后,欧洲觉得美国的保护不再重要,依赖性也有所减少。在新的形势下,双方对一些新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固有的分歧加上新的分歧,美国和欧洲的关系开始松散。
布什执政8年,是冷战结束后美欧关系松散化加速发展的8年,布什这8年的欧洲政策失大于得。第一任期是失败的,让欧洲人对美国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二任期之后,布什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连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改善与欧洲的关系,第一次出访的也是欧洲,此时的外交重点是要重新恢复“跨大西洋”关系。
布什执政后,美欧之间在处理国际问题上的分歧明显,不同的外交理念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表现了出来。最典型的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奉行单边主义,而欧洲则谋求美欧平等,主张依靠国际机制解决国际问题;美国动辄用军事手段来解决争端,欧洲则主张用政治的途径、外交的手段来化解争议。2003年美国出兵伊拉克,美国的单边主义与欧洲的外交理念发生了最直接、最激烈的交锋,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德等国第一次同美国翻脸,美欧关系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裂痕。
布什第二任期后,由于单边主义行不通,美国对欧洲的政策作了调整,于是出现了美国和欧洲关系缓和的局面。这种缓和的背后仍然是欧洲对布什政府的不信任、不认同,这种情绪在民间尤为明显。欧洲媒体几乎没有一刻停止嘲笑布什、反对布什政府。所谓“跨大西洋联盟”已经发展得没有目标了,处在一种漂流状态。北约受到的最大伤害就是2003年,北约内部裂痕很大,布什的第二任期一直在修补,但很难恢复原状了。这是美欧关系受到很大消极影响的8年。
美国VS俄国:死缠烂打
布什执政的8年,差不多也是普京执政的8年,颇具戏剧性。这8年美俄关系有一个变化的曲线,起伏很大。布什上台伊始,给俄罗斯的见面礼就是批评普京,美俄关系比较紧张。两人最开始的交锋就是双方互相大规模地驱逐外交官,美国一次就驱逐了近50名俄罗斯外交官,而这样的情形只有冷战对抗最尖锐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
2001年6月,布什与普京首次会晤,美俄关系进入回暖阶段。“9•11”事件使美俄关系达到一个峰值。俄罗斯在“9•11”事件后,希望与美国建立一种战略关系,所以在反恐问题上非常支持美国。从俄罗斯领导人的言行来看,支持美国的力度是很大的。超过了俄罗斯问题专家的预判,美俄几乎成了盟国的关系。美国攻打阿富汗时,之所以能很快打垮塔利班,得益于俄罗斯的大力支持。俄罗斯提供情报,支持北方联盟,开放了自己的领空,允许在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建立军事基地,等等。
阿富汗战争之中和之后这一段时间美俄关系是比较好的。当时普京希望美国能给予一定的回报,但美国并没有实质性的回报,反而批评俄罗斯的政治、民主。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调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布什当时列出了朝鲜、伊朗等4个“邪恶国家”,而俄罗斯则大范围大力度地与这几个国家发展关系。对伊拉克战争,俄罗斯也是站在德法之后反对美国,此后,美俄关系一直疙疙瘩瘩、死缠烂打。美国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策动了“颜色革命”,使得俄美关系越来越差,这种疙疙瘩瘩、死缠烂打的关系一直到2008年8月。格鲁吉亚战争是一个分界点,美俄关系降到谷底。
我们认为,美俄冲突的主要根源是结构上的问题,两国在利益结构上摩擦面大于合作面,这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俄罗斯想崛起、想发展,希望融入国际社会,同美国搞好关系。而美国不愿意看到俄罗斯强大,还是把俄罗斯看作现实的潜在对手。
美国VS亚太:颇多亮点
在美国乏善可陈的外交成绩单上,亚太外交的分数是相对较高的,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亮点。8年来,美国的亚太政策目标是连贯的,只是在策略和方式方法上有所调整。重中之重没有变化,就是“大中东”战略,这是美国的地缘战略中心,以大中东为优先,亚太其次。
美国非常重视处理大国关系和大国外交,对亚太地区的中国、日本和印度3个大国尤其重视,因为亚太的稳定、和平、繁荣与否取决于区内的这3个大国。但美国又对这3个大国区别对待,亲疏有别。
日本是美国的同盟,要强化军事政治同盟,而且是全球化的同盟,希望日本承担更多的责任。对印度是极力拉拢和争取,对印度寄予厚望,认为印度可塑性比较强,潜力比较大,要重点培养,因此布什政府两个任期在印度身上下了很大力气。
对中国是两手并举,两面下注。一面是利用、合作,一面是战略防范。中国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亚太战略中都占据关键位置,而且8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在整个亚太政策中,中国是一个龙头。美国的亚太政策成功与否,关键看中美关系如何。
与此同时,美国利用多边机制来应对区内热点问题,防止热点问题失控。最典型的是朝核问题,美国充分借助中国,带起了六方会谈。还有台海问题、缅甸问题等。亚太地区的稳定,有利于美国集中精力应对自己最主要的威胁。
近年来,亚太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如APEC和次区域一体化如“10+3”、“10+6”、上海合作组织等发展很快,已成为一种潮流。对此,美国心态很复杂,陷于两难困境。想介入有困难,不介入又担心被架空,特别是忽略美国利益、排斥美国影响的组织。所以,美国反对和警惕排除美国的区域一体化。
8年来,对于区域一体化,布什政府相对而言是关注不够的,而区域一体化发展又很快,这使美国有失落感和危机感,所以布什反复强调APEC的重要性。其实,由于APEC范围太广,作用有限,更多的是一个论坛,缺少实质性或制约性的作用。
美国VS中东:泥淖满身
“9•11”事件使美国的中东政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遭到了来自于中东的恐怖主义袭击,中东成为美国安全战略的核心。
这8年来美国一直在中东打仗。打阿富汗,国际社会还认为值得支持,而打伊拉克就不得人心了。打伊拉克,又是布什执政8年的重要转折点。这是一场侵略战争,之后美国越走越背。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是布什8年最大的失误。
8年来,布什在中东事务上作了很多努力,如推动巴以和谈,但成果有限。中东的局势越来越复杂,地区出现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的战争,2006年爆发了第二次黎巴嫩战争,目前以色列与哈马斯战事又起。
伊拉克战争把原本百年来伊斯兰与西方的认知偏差又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美国在中东的反恐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美国与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相互的认知出现了错位。在美国,歧视穆斯林,敌视伊斯兰教;而在中东,也出现了严重的反美主义情绪,到现在仍不断蔓延。同时,美国在中东的政策偏差,长期偏袒以色列,在巴以冲突中持不公正的立场。
近几年推行的“大中东计划”,使得美国在中东的软硬实力都在下降。软的方面,美国的国家形象和吸引力在下降,美国与不少中东国家的关系都变得紧张起来,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战略伙伴”国,如沙特、埃及、约旦等。2004年以后,美国在中东进行的民主改造,直接伤害了传统盟友国家。民间更是反对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反对对伊拉克的军事占领。硬的方面,美国的军事实力在中东消耗很大,仅伊拉克的军费支出就有6000多亿美元。
美国VS拉美:心力不够
布什刚上任时,曾表示对拉美要加强重视,宣称要同拉美国家一起开创一个“美洲世纪”。“9•11”事件后,美国对拉美无暇顾及,相对忽视。美国一直想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2001年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时,决定要在2005年底建成,但由于受到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国反对,至今也没有建成。
布什在第二任期内,对拉美政策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有三点,政治上,要在美洲建立一个繁荣、自由、民主的西半球;经济上,要使西半球经济稳定增长,进行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外交和军事上,要加强在拉美的反恐安全和扫毒。
对不同的国家分而治之是美国的一贯做法。布什政府把拉美国家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跟美国关系比较好的盟国,如哥伦比亚、中美洲等,重点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关系;第二类是注意保持和发展同墨西哥、巴西、智利、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关系,尽管美国跟这些国家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这些国家是在拉美有分量的大国;第三类是孤立和打击委内瑞拉、古巴等左派国家。
由于拉美左派和中左领导人执政的国家越来越多,除了古巴、委内瑞拉,还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尼加拉瓜等,反美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布什不得不调整政策。美国国内也有人认为中国和印度等国在拉美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同在西半球,美国太忽视拉美。2008年9月,玻利维亚和委内瑞拉史无前例地先后驱逐了美国驻该国的大使,美国也驱逐了这两个国家驻美国的大使。
总的来说,这8年的拉美政策是不成功的,尽管第二任期作了一定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效果不大。
美国VS非洲:有限怀柔
布什访问过非洲两次,第一次是2003年,第二次是2008年。在伊拉克,布什想展示的是美国的肌肉;在非洲,布什想展示的是美国的爱心。布什在非洲大搞怀柔工程。如倡导教育和医疗,制定了总统艾滋病防治计划,5年拿出150亿美元,后来又增加一倍。第二次访非就是想检验自己的成绩,如贝宁的清洁水源、农村小学等,所以600多人的代表团,有300多人是记者。
为了与全球反恐相配套,防止基地组织向非洲渗透,美国在2006年出台了设立非洲司令部的计划,2007年一年都忙于在非洲国家选址,但屡屡受挫。布什对非洲的政策,我们觉得是重视与忽视并存。重视的表现,首先是反恐,因为1998年的时候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就发生过针对美国使馆的爆炸,造成200多人死伤。第二是能源,非洲石油对美国非常重要,尼日利亚是美国在非洲第一大供油国,占美国进口石油的8%,整个非洲占18%左右。
忽视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非洲有众多国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布什的“爱心”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受惠的,那些没有资源,恐怖问题又不突出的,同美国的政治民主走得不是太近的国家,根本就不可能享受到任何好处,所以这些国家是被忽视的,而这些被忽视的又是绝大多数。美国在非洲的投资基本上锁定在资源丰富的国家,还有就是他认为非常重要的国家,以及认为可以作为样板的国家。而且,相对忽视同样存在。比如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美国可以不闻不问,因为卢旺达既没有资源也没有“基地”组织。所以布什的这种重视与忽视并存现象存在的主因还是美国自己的战略利益。
布什VS危机:时不待人
再过几天,布什就要离开白宫,成为一介平民。1月12日,布什举行了任内最后一场记者招待会,对其8年执政进行了一番辩护。其中,金融危机当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有趣的是,这位即将卸任的总统坚持认为金融危机并不是自己的错,自己只是不幸地“继承”了这一危机而已。而且,他还自我表扬了自己两届任期内的经济政策。
确实,与外交政策的饱受诟病不同,布什总统的经济政策还是可圈可点的,至少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是如此。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恶化之前的布什执政七年间,美国GDP的年均增长率超过欧盟和日本,达到了2.3%。对于美国这样一个超大经济体,这实属不易。另外,同样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的失业率平均维持在5%左右,这一数据甚至要低于克林顿执政期间。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的爆发,布什总统的经济政策成就将会熠熠生辉。甚至可能会有学者因此总结出“布什经济学”的精髓——自由市场、减税和“小政府”。但历史不容假设,金融危机终究还是爆发了。那么金融危机到底是不是布什的错?公允地说,布什恐怕更多的也是受害者。
事实上,追究责任在谁已经没有太大意义,这是全球化时代一场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全新危机,无人能够承担如此大责。问题的关键是,布什后来的应对危机努力能否帮助美国乃至全球尽快走出危机?15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和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这就是布什政府为解决危机所开出的两剂关键药方。从现在的情况看,这点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不过,8560亿美元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世界和美国本身对美国的信心,从而延缓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也为后来者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需要指出的是,单凭金融危机这一事件来判定布什的经济政策,其实是非常狭隘的。在金融危机之外,另外一个必须提及的遗产是布什对全球自由贸易的推动。布什力图推动的多哈回合虽然失败了,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其在自由贸易领域的努力和成绩。布什在最后的记者会上没有提到,但美国民众应该知道的是,在布什任内,他和11个国家订立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超过之前所有美国总统所订立的自由贸易协定之和。要不是2006年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停止了总统的“贸易促进授权”,布什在推动全球自由贸易方面将更有历史性贡献。
布什是幸运的,他遇到了绝大多数总统所遭遇不到的金融危机,布什本可以利用这场危机铸就其伟大。但布什又是不幸的。这场危机爆发于其离任前夕,几乎没有给他留下足够的时间。即使踌躇满志,但时不待人,布什也只能把伟大的机会留给奥巴马,而自己去背负可能的历史误解。
附:布什的“经典语录”
美国总统布什八年任期失言多多,我们专门总结了他的十大经典口误。这些口误堪称五花八门,匪夷所思。
 
十大经典口误:
1、你们国家也有黑人吗?布什问巴西总统。(巴西是世界上黑人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2002年
2、在我的咨文国情,不对,国情咨文,不对,在我对全国讲话中,也不对,不管叫什么,总之是对全国的讲话中,我要求每一个美国人拿出生命中的四千年,不对,是四千个小时为国服务。这就是我的要求,四千小时。——2002年
3、我认为中东的不稳定直接造成了这个地区的不稳定。——2002年
4、小泉首相要我非常清楚地向你们表明几点:银行坏账,贬值和政府调控制度改革,三者同样重要。(事后才搞清楚小泉想说的是银行坏账,通胀和政府调控制度改革,但是当天已触发了日元大贬值。)——2002年
5、我宣布,从本周四开始,里根机场的服务台和飞机将重新起飞。——2001年
6、你们自由了。自由是多么的美好。但是你们也知道,要恢复混乱,不对,要从混乱中恢复秩序是需要时间的。——2003年
7、我的政府呼吁中东地区的领导人,尽一切所能,动员所有各方,制止暴力,永无和平。——2001年
8、白宫是白的。(他回答一个英国小学生关于白宫的问题)——2001年
9、我们讨论了非洲,这是一个饱受疾病折磨的国家。——2001年
10、2000年,布什出访加拿大,为了试探他对加拿大的了解,一名记者故意问道:“布什先生,加拿大总理“吉恩•普坦”已发表声明支持你,请问你对此有何表示?”布什兴高采烈地回答:“我很感谢普坦总理的强力声明,他了解我对自由贸易的信念。”而加拿大当时在任总理的名字是吉恩•克雷蒂安,这令加拿大新闻处官员哭笑不得。
 
另外,我们还收录了一些“布什语录”:
布什到底说错了多少话,恐怕再细心的记者也难以全部统计,以下选摘一些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布什语录”:
2001年6月,布什把北约秘书长罗伯逊错叫成了“罗宾逊”,令到场的各国首脑尴尬不已。
2004年2月,布什曾以私人名义亲笔给英国警署专员约翰•蒂文斯写感谢信。但是他却在拼写专员(Commissioner)一词时漏掉了一个字母,许多英国人嘲笑他是“白字总统”。
2004年5月,布什发表演讲,大谈虐囚事件。第一次,他把阿布格莱布念成了“阿布加瑞普”,第二次他则把这个词读成了“阿布加戎”,第三次他又换了种读法,把它念成了“阿布加拉”。
2004年8月5日,布什在发表反恐演讲时激动地说:“我们的敌人一向足智多谋,而且富有创新精神。不过我们在这些方面并不输给他们,他们的头目会不停地想出新方法来祸国殃民,我们也会这么做!”
2004年8月18日,布什又出洋相,他把伊拉克现行货币“第纳尔”张冠李戴地说成了“苏联货币”。
2004年8月30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播放他们对布什的电视采访。记者问:“您觉得我们能打赢这场(反恐)战争吗?”布什答:“我觉得我们赢不了。”布什一席话顿时掀起千层浪。一天后,布什在一次演讲中尴尬地收回了前言,并且发誓说:“反恐战争打得赢。”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