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首访亚洲四国用意明显

2009-02-17 10:52:23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于2月15日正式前往日本、印度尼西亚、韩国和中国开始为期8天的访问,这是她就任以来的首次出访。按惯例,美新任国务卿上任后的首访往往选择欧洲或中东地区,而此番希拉里却将首访确定在亚洲。希拉里首访亚洲四国表明,美国新政府在外交上日益重视亚洲并希望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希拉里亚洲之行的政策定调

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

在美国深陷金融危机难以自拔、渴望与中国合作共克时艰的背景下,中国被美国一些媒体视为希拉里亚洲之行最重要的一站。

对希拉里来说,中国并不陌生。她曾于1995年5月率团到北京出席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还于1998年作为美国第一夫人,随同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前往中国。

分析认为,希拉里此次访华绝非只为故地重游。早在去年参加总统竞选期间,希拉里就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美中关系将是21世纪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希拉里出任国务卿后又在首次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美国需要同中国进行全面对话。”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日前曾表示,中国重视并赞赏美方致力于发展更加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中美关系的表态,愿同美方一道,牢牢把握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大方向,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中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姜瑜还就希拉里即将来访表示,此访是希拉里就任以来首次访华,也是美国新一届政府就职后中美两国间的一次重要高层交往。中国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双方能就中美关系、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广泛、深入交换意见,以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推动中美关系在新时期沿着健康稳定的轨道向前发展。

维护日韩同盟关系

希拉里的亚洲之行是继美国总统奥巴马特使米切尔访问中东,副总统拜登出席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奥巴马特使霍尔布鲁克访问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之后,美国政府高层的又一次重要出访。

据美国务院表示,国际金融危机、朝核问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也将包括在希拉里此次访问议题内。对美国而言,日本的战略意义依然重要。希拉里访日,表明奥巴马政府将继续效仿前任,希望同日本维持以往关系,强化彼此间的合作。

在朝鲜与韩国紧张关系加剧、朝核问题依然悬而未决的大背景下,希拉里访韩势必将与韩国磋商敦促朝鲜重返六方会谈、坚持对朝核设施进行验证等共同关切的问题。国际舆论认为,在朝韩关系以及朝核问题再现僵局的情况下,美国无疑有许多棘手问题需要处理。

向伊斯兰世界发出信号

国际舆论注意到,希拉里此次行程中还包括印度尼西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美国对伊斯兰国家更加重视。

在入主白宫后首次正式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将在任期内致力于修复美国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并称美国不与伊斯兰世界为敌。他承认:“我们有时也犯错误,我们并不完美。”

希拉里作为奥巴马最重要的助手之一,选择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为首次出访国之一,其用意无疑是再次向伊斯兰世界表明,奥巴马政府非常看重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愿意通过对话缓和布什政府执政期间美国与一些伊斯兰国家的紧张关系,重塑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形象。

美国新政府上台已逾3周,奥巴马在极力抑制国内金融危机蔓延、推行经济“新政”的同时,试图通过一连串的访问重塑美国国际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希拉里亚洲之行也是美国新政府企图打开外交新局面的一种尝试。

希拉里主导的对华政策

根据外交传统和惯例,美国历任新国务卿在就职后首次出访的目标,必定是西欧或中东盟国。希拉里此次打破这个传统,一是因为她已经在华盛顿会晤了欧洲多国外长,有了推迟访问欧洲的理由;二是因为金融危机凸显了中国对美国利益的重要性,奥巴马政府意识到必须优先予以重视。前者是技术性理由,后者是本质性原因。

盟友无法取代中国作用

但是,还有一个外交传统,希拉里却未予打破。日本和韩国是美国的盟友,美国历任总统和国务卿首次访问东北亚时,都要先访问东京和首尔,然后再去北京,以示美国与三国的关系有疏密之别。现在,华盛顿虽然明明知道中国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至关重要,但却必须照顾到两个盟国的感受,因而安排希拉里先访日韩,再访中国。这虽然是外交传统的惯性使然,但在更大程度上是美国必须作出的姿态。

对华盛顿来说,无论在观念还是在情感上,日本依然是最可靠的朋友。可与此同时,美国的长远利益和国际现实,都在不停地提醒华盛顿当政者:在崭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里,任何一个旧盟友都无法取代中国的作用,不能完全满足美国全球战略的需求。

关于这一点,从奥巴马给胡锦涛的电话内容中可以看出。奥巴马在宣誓就职11天之后致电胡锦涛,虽然在时间上明显迟于西方领袖,但奥巴马在电话中明确表示,“对中美两国而言,没有比两国关系更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对奥巴马的上述言论,希拉里展开的东北亚之行,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注解。

政策主导权重归国务院

在奥巴马致电胡锦涛三天之前,希拉里以国务卿的身份,正式就中美关系发表了一番讲话。她批评说,布什政府启动的中美战略对话,最后变成了战略经济对话。虽然经济事务非常重要,但并非是中美关系的唯一内容。“我们需要与中国进行全面对话”。

这番讲话所含的信息是明显的。其一,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导权,将从财政部重新回到国务院,未来的双边经济事务对话,将在国务院主导的大框架下进行;其二,与前任国务卿赖斯不同的是,希拉里在对华外交上似乎很有兴趣和雄心,将来有可能更多地直接卷入中美外交事务中。

那么,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什么?

对华政策由美国国务院主导,原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有时候,由于特殊原因或特殊需要,国务院也会失去政策主导权。最典型的有两次。

其一是在尼克松1972年访华之前,国务院对中美之间的秘密接触浑然不知;其二就是在布什任期内。中美在布什第一任期里开启了外长级战略对话机制,但不久之后就被边缘化。主要原因在于,华尔街的“中国通”保尔森担任财长之后,为了使双边经贸事务避开政治干扰,便在对华交往中另起炉灶,启动了副总理级别的经济对话,美方由保尔森自己主导,中方由副总理吴仪(后来是王岐山)主导。从此,涉及对华关系的某些重大决策事务,实际上都落入财政部之手。
希拉里主持下的国务院将重新掌握对华政策主导权,这在职责分工上可以说是恢复了正常。希拉里在政治经验上比年轻的新财长盖特纳有明显优势,而巧合的是,盖特纳在参议院提名听证会上因指责中国是“货币操纵者”,而使自己在中美交往中过早地陷入不利境地。这些现象都意味着,国务院重掌对华政策的主导权已经没有什么疑问。

中美关系如何主导?

日前已有消息传出,奥巴马政府有意提升中美战略对话的层次,美方由副总统拜登主导,并希望中方由总理温家宝主导。假若这个机制能够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非同小可的重大事态。因为在美国与所有国家的双边关系中,这是独一无二的,也没有先例;而对中方而言,尽管北京和莫斯科之间有总理级别磋商机制,但与美国建立此类机制,其意义就更加不同凡响。希拉里所提“全面对话”的主张,是否就隐含着这一考虑和打算?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希拉里从未正式从事过外交工作,所以我们对其外交视野以及开创新局的眼光与胆识,暂时只能听其言、观其行。然而,从其性格特点和最近的言论看,希拉里在外交上显然具有强烈的企图心,而最能建功立业的领域就是中美关系。希拉里所崇拜的罗斯福夫人埃莉诺曾经说:“女人就像茶袋。把她放入热水之时,你才会知道她有多么厉害。”当今的国际局势就如同汹涌澎湃的热水,希拉里作为女性国务卿置身其中,说不定还真会有令人刮目相看之处。

从谦逊开始方能少走弯路

然而,在对华外交上,希拉里的几个潜在缺陷有可能使其外交努力受到局限。其一,她对中国的某些固有印象和看法,基本上都来自于90年代乃至更早以前。若这些看法已经定格,她对中国当代社会、特别是年青一代的思想脉搏,就不会有足够的敏感性,其外交视野就会被蒙蔽,政策思维就会落伍。

其二,希拉里曾经批评各国对外政策都局限于外交、军事和贸易问题,而妇女健康、女童教育、妇女权利,都被排斥在外交政策的辩论之外。作为旁观者,这种评论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国务卿的位置上,若过度和偏重强调自己所看重的少数几个课题,那就会使其他重要而紧迫的事务被忽视和耽误。
而在对华交往中,希拉里也许更有必要从谦逊开始,客观看待而不是过高估计美国影响中国的能力。只有这样做,言行才会得体,政策才会适当,也不会毫无意义地重复往届政府所走过的弯路。

当然,也许还可以记住,对美国历任外交官来说,中国都不是一个可以被任意贴上政治标签的国家。它是如此庞大,以至于任何一届美国政府都不曾视而不见;它与美国是如此不同,以至于任何一位总统都不敢随意拿捏;它是如此自尊自傲,以至于来自美国的任何一股力量都难以对它施加影响。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