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事件再次敲响食品安全警钟
2008-09-17 10:11:00
近年来,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这次,“三鹿奶粉”事件再一次震惊了全国。目前,国务院已启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随着事件细节的逐步曝光,三鹿事件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再次敲响警钟……
三鹿911震惊全国
近年来,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这次,想不到三鹿这个50余年的老字号驰名商标、国内最大的奶粉企业也摔在这个坎上,“三鹿奶粉”事件如同911,迅速震惊了全国。700吨的数量、受害的都是婴儿、知情不报、近万名受害者——随着这些细节的逐步清晰,民众的愤慨被一波又一波地点燃。
继2004年三鹿假货被疑为大头奶粉罪魁之后,三鹿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9月11日晚新华社通告,多名婴幼儿出现肾
结石,怀疑与服用三鹿奶粉有关;而同时,三鹿也宣布有可能是受到污染,向社会召回8月6日以前生产的700吨奶粉;在9月12日,各大媒体纷纷在显著版面登载了相关消息,各大超市已经将三鹿奶粉下柜,并宣布可以凭发票退货。甘肃省卫生厅11日上报病例59人,死亡1例。截至9月12日,各地已经报告患儿432例。
事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专题做出部署。一是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成立由卫生部牵头、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和地方参加的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二是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对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所需费用由财政承担。三是全面开展奶粉市场治理整顿,由质检总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场上所有婴幼儿奶粉进行全面检验检查,对不合格奶粉立即实施下架。四是尽快查明婴幼儿奶粉污染原因,组织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婴幼儿奶粉生产和奶牛养殖、原料奶收购、乳品加工等各环节开展检查。五是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严肃处理违法犯罪分子和相关责任人。六是有关地方和部门要认真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和质量监管机制,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
日前,卫生部已组织联合调查组开展该事件的调查处理,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可能由此造成的婴幼儿患病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同时紧急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诊疗方案。至此,从7月份甘肃、江苏、陕西、山东、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宁夏等地出现的多名婴儿发生肾结石事件,上升到国家行动层面。
三鹿链接:在目前中国奶业格局中,三鹿的奶粉产品居中国内地市场榜首15年。据三鹿公司网站资料,2007年奶粉市场三鹿继续领先于其他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18.26%,比位居二、三的其他品牌分别高出5.68%和9.43%。其奶粉销售应在50亿元上下,在行业中,一般认为三鹿质量控制水平还是比较高的,而且拥有较强的技术。近年来,三鹿加快了全国布局的步伐,在山东、湖北、湖南、江西、河南、江苏、四川等地区进行乳品项目建设和相关企业并购。由于其具有价格优势,其奶粉在二线市场以及农村市场拥有很强的竞争力。实际上三鹿陷入奶粉危机已不是第一次了。四年前,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发不久,有关媒体公布阜阳市45家不合格奶粉企业和伪劣奶粉“黑名单”中,三鹿奶粉赫然在列。后来三鹿经过公关,最终从“黑名单”中撤下。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婴儿奶粉产品质量专项抽查结果中,三鹿集团又被列为国内30家具有健全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奶粉生产企业的首位。
质检总局全面启动应急机制
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已经派出调查组赴三鹿奶粉生产企业调查事故原因,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对同类产品进行专项检查,工商总局加强了对市场上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监督检查。
检测所有奶制品:国家质检总局13日已全面启动应急管理机制,并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质检部门进入应急状态,全力以赴做好相关处置工作。此前,质检总局已紧急部署各地质检部门和检测机构,将专项监督检查的范围扩大到所有乳制品。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14日透露,质检系统150多个国家级检测中心正在24小时不间断地对全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进行检测,一两天内就会有结果,并向社会全部公布。婴幼儿配方奶粉检测完毕后,质检系统将对所有奶制品进行检测,对包括奶站、收奶点、企业生产环节等在内的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检查。
及时公布优质产品名单:国家质检总局应急管理领导小组14日做出紧急部署,派出工作组赴河北、广东、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督促检查三鹿婴幼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这四个省区都是乳业企业较集中的地区。工作组到达后将主要承担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传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部署和要求,加强领导力量,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进一步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指导各级质检部门对乳制品开展全面检查,确保尽快拿出科学、准确的检测报告;会同工商部门,对市场上流通的奶粉产品进行全面检查,不合格产品全部下架;指导地方质检部门加大对合格乳制品企业的扶持力度,尽快向社会公布一批合格优质产品及企业名单,指导消费。
农业部监控50个奶业重点县:农业部将对内蒙古、黑龙江、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新疆、北京等奶业生产大省(区、市)的50个重点县,以及奶制品消费重点城市开展生鲜牛奶质量安全专项监测。各地也将组织开展生鲜牛奶质量安全监测。农业部将加大对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场)和机械化挤奶站的管理力度。严格按照畜牧法的要求,所有规模养殖场(小区)都要建立投入品记录和动物疫病治疗记录。严禁使用和添加国家明令禁用药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奶牛养殖小区和养殖场要设立奶源质量管理监督员,负责奶源管理、奶站监督工作,坚决打击生鲜牛奶掺假制假的违法行为。农业部要求,杜绝在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和有害化学物质。各饲料生产企业要严格落实生产记录、产品留样观察和可追溯制度,保证饲料产品质量安全。对非法生产、经营和添加违禁药物和有害化学物质的企业,坚决打击,严厉查处。
三鹿让公共卫生体系再度蒙羞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长期轻预防、重治疗,三鹿事件又一次让中国公共卫生防治体系蒙羞。
当人们对三鹿公司的“不良”给幼儿造成的伤害,口诛笔伐的时候,距离我们的孩子上一次伤害,还不过半年的时间。上一次,是在4月末在安徽开始爆发的儿童“手口足”病。由于“手口足”病爆发不久,中国四川发生了地震,这样把这个群体事件就“淹没”了。现在我们仍不时地要看看自己孩子的脚心、手心。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一切。为了遏止“手口足”,中国卫生部把该病从非法律必报传染病,改为硬性的法定上报传染病,终于让“手口足”可以常态化监测。可让人没想到是三鹿事件再一次给中国公共卫生防范体系提出了考验。
9月11日,甘肃卫生厅第一个向社会公布了三鹿奶粉,可能对该省的59个孩子造成伤害,因为他(她)们都吃着同一牌子的奶粉生的同一种病——肾结石。此举,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勇敢之举”,甘肃卫生厅的做法值得肯定,似乎还是迟了一些。因为,在该省的一些县市农民的孩子,早在7月份就已经陆续发病。但脆弱的公共卫生防范体系,并有起到“防火墙”的作用。在兰州的大医院里,住的都是来自偏远地区的“结石”患儿,他(她)另外一个共同特点是在县里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或者造成了误诊,这些来的孩子几乎都出现了肾衰竭。
失灵公共卫生防范体系,让我国的公共卫生群体爆发事件彼此起伏、连绵不断。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制无法满足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基层工作条件、医疗设备、待遇上的差距,以及小地方生活上的乏味,使得基层很难吸引高水平医务人员,这样“守门人”制度无法实现。使星星点点的“小手足口”、“小结石”,变成燎原之势。最后,变成集体性的恐慌和伤害。
想改变的中国公共卫生防范体系的脆弱,必须改变轻预防、重治疗的惯性思维。预防和治疗的产出比是10比1,所以必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们知道中国和世界的差距,而处理不当会产生可怕的后果,可三鹿还是出事了。就在三鹿事件爆发的前一天,国务院决定再次向社会征求关于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希望三鹿事件能给即将开展的改革提个醒,中国公共卫生防范体系依然十分脆弱,不堪一击。
三鹿事件呼唤食品安全法尽快出台
“三鹿”终于主动承认自己的奶粉有问题了。可是,多达700吨的“问题奶粉”已经流入市场,可以想象,实际受害的婴儿会超过目前已经发现的数字。虽然“三鹿”已经发出了召回令,但危害已经造成。那么,谁将为此负责?有关责任人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由此可见,“三鹿”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不过,追此刑责的前提是“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这就必须认定:污染的“三鹿”奶粉符合卫生标准吗?在承认奶粉有问题之前,“三鹿”曾声称自己的产品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甘肃省质检部门也表示“三鹿”奶粉经检验合格。
有人要问:受过污染甚至可以致命的奶粉怎么会符合卫生标准呢?“三鹿”和甘肃省质检部门依照的是什么标准?对此,还没有详细的信息,但“三鹿”确实有可能符合某个卫生标准。目前,我国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标准繁多且不统一,并没有一个强制性的安全标准。据统计,我国现行的食品卫生国家级标准有400多个,地方性、企业和行业标准则达千余个;同一种食品有两套
法定标准,检验检测中法定标准相互冲突等事件屡见不鲜。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现有很多涉及食品卫生及安全标准的法规,比如《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这些法规都对食品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或某类产品进行了规制,但却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台统一的、专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实际上,我国已经有了这样一部法律草案,并且已经经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两次审议,这就是《食品安全法》。当然,《食品安全法》并不仅仅可以统一标准,它在事故预防、食品召回以及责任追究等各个方面都会作出全面的制度安排。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食品监管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缺陷。现在,“问题奶粉”事件再一次震动公众。《食品安全法》应尽早出台。
对食品行业安全的N个思考
1.“食品安全”直接关乎人民的身体健康,国家必须重视。近些年来,政府在惩治食品安全大案要案以及防止伪劣产品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并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李鬼仍然猖獗,说明食品安全工作任重道远,绝非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问题。吴仪提出的今后要开展的七项工作,果真能一抓到底,是足以威慑邪恶势力,有效遏制李鬼们的违法势头的。
2. “免检产品”是诚信的标志,厂家理当格外珍惜。“免检产品”是放心的标志,国家质检部门理当格外慎重。如果“免检产品”依旧屡屡出事,那么这无疑会成为一种“诚信危机”,生产厂家的声誉大降不说,国家质检局也将威信扫地。所以“免检产品”例如三鹿奶粉出事,绝不能只是当作“个案”查处。获得“免检产品”称号的厂家一定要高度重视问题,决不能讳疾忌医,百般推诿,一方面要诚恳向消费者道歉和赔偿损失,一方面还应以此为鉴,举一反三,以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实际行动来重新争取消费者的信任。而国家质检局更有责任反省自己,除彻查厂家问题外,还须加强监督力度,让“免检产品”真正过得硬,让消费者真正放心。
3.打假斗争还任重道远。人们对阜阳奶粉事件尚记忆犹新,当时打击的声势不能说不大,媒体的披露不可不谓有力;然而不到一年时间,株洲竟再次出现“大头娃娃”!而今天竟然披露出所谓“著名品牌”三鹿奶粉的污染事件,令人震惊的同时,人们对政府卫生监管与食品打假的力度不能不提出质疑。从株洲有关部门对事件查处的果断与速度看,让人感到欣慰。可是劣质奶粉毕竟堂而皇之地不但在销售并且产生了严重后果,这无论如何还是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
4.挖出食品行业背后的潜规则。根据我们以往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教训(如“苏丹红”、“空壳奶粉”等重大事件),食品行业内部往往盛行某些“潜规则”,因而,在对三鹿奶粉进行彻查的同时,须注重挖掘其背后的“行业潜规则”。 三鹿召回声明有一个精心措辞——“污染”。显然,从字面意思来看,三鹿集团以“污染”来暗示该事件是一场“意外”,而有意地排除了可能的“蓄意”行为。然而,召回声明中所涉及的数据却举出了反证——多达700吨奶粉受到“污染”,约175万袋之巨,这岂是“污染”一词所能含糊解释得过去的?作为一家老牌奶粉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竟出现如此大的漏洞,让700吨奶粉全都受到“污染”?事实上,了解罪魁祸首“三聚氰胺”之后,我们对于“污染”一词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资料显示,三聚氰胺作为一种工业原料,主要用途是与醛缩合,生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用于涂料、层压板等化工制品。那么,作为一家奶粉生产企业,平白无故为何会采购这种化工原料,以至于“污染”了奶粉?使用“污染”措辞,显然还是在力图掩盖真相。只恐怕三聚氰胺会有另外的隐秘用途:作为一种价格低廉的添加剂,它可以增加蛋白质检测含量——这是不是奶粉遭“污染”的真正原因呢?由此,我们需要立即质疑:奶粉生产企业采购三聚氰胺,究竟是不是某种“行业潜规则”?或者说,除了三鹿集团之外,还有其他奶粉企业在利用三聚氰胺“提高”蛋白质含量吗?毕竟,经历“苏丹红”、“空壳奶粉”等事件的洗礼,我们对于各种诡秘的“行业潜规则”必须怀有疑虑。
5.三鹿奶粉≠国产奶粉。奥运之后的中国商界注定不平静,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之事还没有尘埃落定,三鹿奶粉致多省婴儿肾结石事件又如平地一声惊雷震惊了全国人民。人们在谴责三鹿公司不负责任的同时,不理智地将矛头指向了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国产婴幼儿奶粉企业可能将陷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被动局面;而外国品牌可能乘机攻城掠地,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国人要冷静,在事情没有水落石出之际,不要轻易拿国产奶粉说事。况且三鹿奶粉有问题完全≠国产奶粉有问题。首先,三鹿奶粉并不属于国产奶粉。三鹿奶粉早在06年已经被新西兰恒天然乳业集团收购控股,从股权的角度来说,三鹿属于外资控股的合资企业。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三鹿奶粉出现问题,就拿国产奶粉说事,这是两个不相干的事情。其次,外国品牌奶粉同样出现过问题。2005年,世界著名品牌雀巢的婴幼儿奶粉曾出现碘超标问题,导致出现大头婴现象。所以,我们不能迷信外国品牌。第三,即使把三鹿算成中国品牌,但毕竟这是个案,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一个品牌而否定一个行业。对于政府来说,除了要处理三鹿事件,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力度,加大伪冒假劣产品的查处力度,建立社会的信用体制。对于媒体来说,应该对事件进行深度剖析和挖掘,给读者或者消费者一个正确的舆论引导,不能把矛头引向国产奶粉行业。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不单单是乳品企业,所有的中国品牌企业,都应该反省自己的质量控制体制,防微杜渐。我们必须明白:三鹿的问题应该早就存在隐患了。三鹿,自作孽不可活,但国产婴幼儿奶粉行业却不能闪了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