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外贸在“炼狱”中蜕变
2008-10-16 10:10:49
目前,美国金融风暴愈演愈烈,但中国9月份的贸易顺差却出乎意料表现强劲。据悉,9月份当月贸易顺差创下29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时1-9月贸易顺差180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6%,降幅明显收窄,分析认为,在严峻的形势下,预计四季度出口增速或将回落,中国外贸转型将势在必行。
前三季中国进出口增速强劲
海关总署日前公布今年前9个月中国外贸情况。1至9月,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逼近2万亿美元,达196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1亿美元,增长29%。累计贸易顺差18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净减少49.2亿美元。
数据显示,1—9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逼近2万亿美元,达196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1亿美元,增长29%。累计贸易顺差18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净减少49.2亿美元。前9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迅速,进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据海关统计,前9个月,一般贸易进出口9566亿美元,增长35.9%。其中,出口5008亿美元,增长26.9%;进口4558亿美元,增长47.3%,比去年同期加快22.7个百分点。前9个月,加工贸易进出口
8034亿美元,增长13.8%。
在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对美双边贸易增长趋缓,与印度双边贸易增长迅猛。前9个月,欧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3225亿美元,增长25.9%,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12.1个和8.1个百分点。同期,美国继续为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515亿美元,增长13.8%,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出口1891亿美元,增长11.2%,比去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自美国进口624亿美元,增长22.1%,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
各国在“金融风暴”中飘摇
随着华尔街神话破灭,世界经济下行风险进一步加大,这对本已濒临困境的中国外贸,无疑更添重压。判断中国出口整体走向,一个基点就是美国经济。目前,次贷危机远未见底,美国经济明显衰退,“两房”风暴正由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占美GDP2/3的个人消费增长乏力,进口需求大大减弱。中美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前8月双边贸易额增幅同比降了3.1个百分点,特别是在美市场占有率极高的中国服装、玩具等订单骤降。雷曼兄弟等五大投行的一夜覆没使国际金融市场愈趋险恶。受美国经济的“多米诺”影响,其他主要经济体飘摇不定,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新兴经济体增速高位回落,越南遭逢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印度、菲律宾与周边国家亦出现类似问题,这是发达国家金融风险开始全面向发展中国家传递和扩散的先兆,对中国出口造成较大冲击。
不仅如此,全球通胀升温,能源资源价格持续高企,直接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目前机电、轻工、化工等行业原材料价格涨幅多逾20%,国际海运费也涨了30%以上,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成本落差缩小,国际产业转移向发达国家及周边有所回流,长此以往,“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将渐被抵消,出口竞争力下降。再者,全球地缘经济政治越来越复杂,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华壁垒将只多不少。
从国内看,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叠加,加之货币政策环境,长三角、珠三角不少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缩水,经营困难。但总体上,当前最紧迫的是外部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大,中国外贸面对的外部挑战大于内部挑战。现在,内外矛盾交错累积,外需继续萎缩,下半年出口增速虽不会急剧滑落,却也难大幅反弹。
外贸流行语被历史尘封
还有什么比流行语更能说明时代变迁的点点滴滴呢?然而,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中国外贸界的流行语似乎在不断减少——在早期的层出不穷之后,现在,它们大多成了“司空见惯寻常事”,少数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新出现的词汇与其说是中国的流行语,不如说是世界的流行语。
初开国门的中国,外贸界还带着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在贸易方式上,屈指可数的外贸公司,执行的是统一政策、统一价格、统一安排客户和市场的“三统一”原则;外贸产业坚持的是“出口第一、量出为进”的经营方针;那时的中国外贸人,反复学习的还是“以销定产”和“重在扭转亏损”这些最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
但转瞬之间,新的流行语就如同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浪花一样,滚滚而来。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放开经营权”“自负盈亏”“外贸专业户”“外贸代理”“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新机制、新做法,也为整个外贸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随后,符合“国际规则”导向,成为中国外贸流行语的新特点,外贸法、技术贸易、外资、知识产权、反倾销等词语日益为人们所熟悉。
这是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国市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向世界敞开着。当中国的外贸政策逐渐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影响也逐渐加大之时,中国的外贸流行语开始变成世界的流行语。现在,国际贸易商有谁不知道“中国制造”?谁又能忽视“市场经济地位”“人民币汇率”,甚至“东莞”和“义乌”这样的地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一些词语的使用范围发生了富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如“出口换汇”一词,尽管还是部分中国企业的流行用词,但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中国外贸整体战略已经调整为追求贸易平衡。
出口创汇已成“昨日黄花”
我国外贸发展起点低,如何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迅速壮大自己成为当时一个迫切的历史课题。而我国通过发展加工贸易,紧紧抓住了三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使中国很快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短短30年,从零开始,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连续16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3.5万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7,700亿美元,对华投资的企业来自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企业有480多家在华投资,设立地区总部近40家。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贸顺差一般又是各国外汇储备的最重要来源之一。事实上,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可以正好分成两部分——1993年前的15年间,中国年进口常常多于出口,时不时还有外贸逆差。
分析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仍然处于外汇短缺阶段,出口创汇、增加外汇储备,仍然是我国外贸的重要任务之一。1986年4月召开的第59届广交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经国务院批准,大会把“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多创外汇,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曾长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任职的一位老外贸回忆说,那时部分企业就算亏损也要出口,因为创汇任务重于一切。直到1993年前后,有关部门才将“创汇为主”的方针调整为“创汇和效益并重”。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可以归结为“出口创汇和技术引进战略”,外贸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不可缺少的力量。历史证明,这一决策发挥了作用——1994年后,随着我国外贸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我国外贸进入了迅速增长期,年贸易顺差少则100多亿美元,多则超过400亿美元。2000年以后,人们就已经很难在广交会的工作任务中寻觅到“创汇”这一项了。
四季度出口增速或将回落
让我们将历史长镜拉回当今社会。与去年同期相比则增长22.5%,这也是2008年以来月度贸易顺差连续第三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我们预期在四季度,出口增速将有所回落,不过基本会维持在20%左右,但进口增速回落的速度会比较快,四季度平均的进口增速可能只有13%。贸易顺差则会进一步明显扩大,全年贸易顺差将超过去年的水平。
未来进口增速回落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在大宗原材料价格回落的情形下,进口价格指数会下降。今年上半年进口增速之所以高主要就是源于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进口价格指数偏高。二是进口量的下降。从季节因素调整后的数据看,今年以来,中国进口实际的环比增速快速下滑,一季度仅环比增长0.8%,二季度出现负增长,7、8月份也仅略有反弹。
进口实际环比增速的下滑一方面有国内投资实际增速放缓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国内进口产品替代的增强。从更长一点的时间看,由于全球目前正经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将不可避免地使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降低,并促使明年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继续下降,预期09年中国出口的名义增速将下滑至9.5%左右,名义进口增速更会大幅回落至7%,贸易顺差将增长20%。
中国外贸转型将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外贸不再只是量的增长,而是质的飞跃,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也随之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以2007年为例,当年我国全年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外汇储备则大幅增长4619亿美元,达到15282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增长最多和总量最大的国家。国内外经济学者普遍认为,爆发式增长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尽管有着各种原因,但客观上已经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中国政府已经清醒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着手改变——就在当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广交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这象征着中国正努力从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向出口、进口和内需并重的开放型经济转变。
随着形势进一步严峻,在随后的宏观调整中,预计将有更多积极的、刺激经济增长的调控手段和货币政策出台,只有及时调整财政政策,才能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避免经济的连续下滑。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贸易政策以及融资政策方面,在逐渐推出一些新举措,这些举措实际上就是为了完成“一保一控”的宏观目标。
在此之前,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并逐步蔓延至欧美实体经济,一些市场人士担心,由于海外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的走弱,中国9月份出口将比8月份有所下降,贸易顺差额也将有所减少。但日前海关公布的出口、顺差数据均好于上述预期。21.5%的外贸出口增速基本符合预期。原因在于今年二季度的世界经济环境好于预期,同时通过开拓中东资源国等新兴市场增加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使得中国出口企业比较有效地抵消了经济下滑的不利冲击。顺差加大是由于进口增速减缓,而进口增速大幅减缓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生产萎缩,同时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在此期间也出现大幅回落。
所幸的是,中国外贸发展的拐点并未显现。横向比,现有的出口增幅不算低,外贸还在正常区间运行。今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未改,发展质量和效益向好,“三驾马车”更趋均衡,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这些为外贸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作为宏调政策转向“一保一控”的积极信号之一,国家日前上调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并有望释放更多利好。在开拓新兴市场、提升出口价格、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中国出口仍有回旋余地。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举足轻重。全球经济阴云密布,中国很难独善其身,但正如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所言:“世界经济历经风风雨雨,最终都渡过了危机,实现了新的发展。”中国经济正处在调结构、促转型的阶段,“外险内紧”是现实更是机遇。华尔街风暴不会是最后一场风暴,也绝非灭顶之灾。关键在于能否避祸求福、转“危”为“机”。“信心比黄金更贵重”,挺过了这一关,中国外贸就将跃上新的高点。
前三季中国进出口增速强劲
海关总署日前公布今年前9个月中国外贸情况。1至9月,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逼近2万亿美元,达196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1亿美元,增长29%。累计贸易顺差18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净减少49.2亿美元。
数据显示,1—9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逼近2万亿美元,达196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1亿美元,增长29%。累计贸易顺差18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净减少49.2亿美元。前9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迅速,进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据海关统计,前9个月,一般贸易进出口9566亿美元,增长35.9%。其中,出口5008亿美元,增长26.9%;进口4558亿美元,增长47.3%,比去年同期加快22.7个百分点。前9个月,加工贸易进出口
8034亿美元,增长13.8%。
在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对美双边贸易增长趋缓,与印度双边贸易增长迅猛。前9个月,欧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3225亿美元,增长25.9%,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12.1个和8.1个百分点。同期,美国继续为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515亿美元,增长13.8%,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出口1891亿美元,增长11.2%,比去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自美国进口624亿美元,增长22.1%,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
各国在“金融风暴”中飘摇
随着华尔街神话破灭,世界经济下行风险进一步加大,这对本已濒临困境的中国外贸,无疑更添重压。判断中国出口整体走向,一个基点就是美国经济。目前,次贷危机远未见底,美国经济明显衰退,“两房”风暴正由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占美GDP2/3的个人消费增长乏力,进口需求大大减弱。中美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前8月双边贸易额增幅同比降了3.1个百分点,特别是在美市场占有率极高的中国服装、玩具等订单骤降。雷曼兄弟等五大投行的一夜覆没使国际金融市场愈趋险恶。受美国经济的“多米诺”影响,其他主要经济体飘摇不定,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新兴经济体增速高位回落,越南遭逢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印度、菲律宾与周边国家亦出现类似问题,这是发达国家金融风险开始全面向发展中国家传递和扩散的先兆,对中国出口造成较大冲击。
不仅如此,全球通胀升温,能源资源价格持续高企,直接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目前机电、轻工、化工等行业原材料价格涨幅多逾20%,国际海运费也涨了30%以上,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成本落差缩小,国际产业转移向发达国家及周边有所回流,长此以往,“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将渐被抵消,出口竞争力下降。再者,全球地缘经济政治越来越复杂,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华壁垒将只多不少。
从国内看,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叠加,加之货币政策环境,长三角、珠三角不少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缩水,经营困难。但总体上,当前最紧迫的是外部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大,中国外贸面对的外部挑战大于内部挑战。现在,内外矛盾交错累积,外需继续萎缩,下半年出口增速虽不会急剧滑落,却也难大幅反弹。
外贸流行语被历史尘封
还有什么比流行语更能说明时代变迁的点点滴滴呢?然而,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中国外贸界的流行语似乎在不断减少——在早期的层出不穷之后,现在,它们大多成了“司空见惯寻常事”,少数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新出现的词汇与其说是中国的流行语,不如说是世界的流行语。
初开国门的中国,外贸界还带着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在贸易方式上,屈指可数的外贸公司,执行的是统一政策、统一价格、统一安排客户和市场的“三统一”原则;外贸产业坚持的是“出口第一、量出为进”的经营方针;那时的中国外贸人,反复学习的还是“以销定产”和“重在扭转亏损”这些最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
但转瞬之间,新的流行语就如同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浪花一样,滚滚而来。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放开经营权”“自负盈亏”“外贸专业户”“外贸代理”“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新机制、新做法,也为整个外贸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随后,符合“国际规则”导向,成为中国外贸流行语的新特点,外贸法、技术贸易、外资、知识产权、反倾销等词语日益为人们所熟悉。
这是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国市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向世界敞开着。当中国的外贸政策逐渐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影响也逐渐加大之时,中国的外贸流行语开始变成世界的流行语。现在,国际贸易商有谁不知道“中国制造”?谁又能忽视“市场经济地位”“人民币汇率”,甚至“东莞”和“义乌”这样的地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一些词语的使用范围发生了富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如“出口换汇”一词,尽管还是部分中国企业的流行用词,但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中国外贸整体战略已经调整为追求贸易平衡。
出口创汇已成“昨日黄花”
我国外贸发展起点低,如何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迅速壮大自己成为当时一个迫切的历史课题。而我国通过发展加工贸易,紧紧抓住了三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使中国很快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短短30年,从零开始,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连续16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3.5万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7,700亿美元,对华投资的企业来自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企业有480多家在华投资,设立地区总部近40家。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贸顺差一般又是各国外汇储备的最重要来源之一。事实上,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可以正好分成两部分——1993年前的15年间,中国年进口常常多于出口,时不时还有外贸逆差。
分析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仍然处于外汇短缺阶段,出口创汇、增加外汇储备,仍然是我国外贸的重要任务之一。1986年4月召开的第59届广交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经国务院批准,大会把“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多创外汇,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曾长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任职的一位老外贸回忆说,那时部分企业就算亏损也要出口,因为创汇任务重于一切。直到1993年前后,有关部门才将“创汇为主”的方针调整为“创汇和效益并重”。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可以归结为“出口创汇和技术引进战略”,外贸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不可缺少的力量。历史证明,这一决策发挥了作用——1994年后,随着我国外贸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我国外贸进入了迅速增长期,年贸易顺差少则100多亿美元,多则超过400亿美元。2000年以后,人们就已经很难在广交会的工作任务中寻觅到“创汇”这一项了。
四季度出口增速或将回落
让我们将历史长镜拉回当今社会。与去年同期相比则增长22.5%,这也是2008年以来月度贸易顺差连续第三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我们预期在四季度,出口增速将有所回落,不过基本会维持在20%左右,但进口增速回落的速度会比较快,四季度平均的进口增速可能只有13%。贸易顺差则会进一步明显扩大,全年贸易顺差将超过去年的水平。
未来进口增速回落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在大宗原材料价格回落的情形下,进口价格指数会下降。今年上半年进口增速之所以高主要就是源于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进口价格指数偏高。二是进口量的下降。从季节因素调整后的数据看,今年以来,中国进口实际的环比增速快速下滑,一季度仅环比增长0.8%,二季度出现负增长,7、8月份也仅略有反弹。
进口实际环比增速的下滑一方面有国内投资实际增速放缓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国内进口产品替代的增强。从更长一点的时间看,由于全球目前正经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将不可避免地使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降低,并促使明年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继续下降,预期09年中国出口的名义增速将下滑至9.5%左右,名义进口增速更会大幅回落至7%,贸易顺差将增长20%。
中国外贸转型将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外贸不再只是量的增长,而是质的飞跃,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也随之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以2007年为例,当年我国全年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外汇储备则大幅增长4619亿美元,达到15282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增长最多和总量最大的国家。国内外经济学者普遍认为,爆发式增长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尽管有着各种原因,但客观上已经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中国政府已经清醒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着手改变——就在当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广交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这象征着中国正努力从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向出口、进口和内需并重的开放型经济转变。
随着形势进一步严峻,在随后的宏观调整中,预计将有更多积极的、刺激经济增长的调控手段和货币政策出台,只有及时调整财政政策,才能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避免经济的连续下滑。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贸易政策以及融资政策方面,在逐渐推出一些新举措,这些举措实际上就是为了完成“一保一控”的宏观目标。
在此之前,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并逐步蔓延至欧美实体经济,一些市场人士担心,由于海外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的走弱,中国9月份出口将比8月份有所下降,贸易顺差额也将有所减少。但日前海关公布的出口、顺差数据均好于上述预期。21.5%的外贸出口增速基本符合预期。原因在于今年二季度的世界经济环境好于预期,同时通过开拓中东资源国等新兴市场增加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使得中国出口企业比较有效地抵消了经济下滑的不利冲击。顺差加大是由于进口增速减缓,而进口增速大幅减缓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生产萎缩,同时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在此期间也出现大幅回落。
所幸的是,中国外贸发展的拐点并未显现。横向比,现有的出口增幅不算低,外贸还在正常区间运行。今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未改,发展质量和效益向好,“三驾马车”更趋均衡,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这些为外贸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作为宏调政策转向“一保一控”的积极信号之一,国家日前上调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并有望释放更多利好。在开拓新兴市场、提升出口价格、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中国出口仍有回旋余地。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举足轻重。全球经济阴云密布,中国很难独善其身,但正如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所言:“世界经济历经风风雨雨,最终都渡过了危机,实现了新的发展。”中国经济正处在调结构、促转型的阶段,“外险内紧”是现实更是机遇。华尔街风暴不会是最后一场风暴,也绝非灭顶之灾。关键在于能否避祸求福、转“危”为“机”。“信心比黄金更贵重”,挺过了这一关,中国外贸就将跃上新的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