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研判:【欲遏经济下滑,财政还需扩张】
2008-11-11 16:12:00
昨日股市受中央的刺激经济方案鼓舞,上证综指升逾7%,香港恒指亦升3.5%。然而股市的反应或只短暂,更重要的是刺激措施要能真正改变经济基调扭转下滑势头,从而为市场重拾信心打下坚实基础。
5日的国务院会议决定,进一步由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并出台了十项相关措施。会议提出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调手段,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显示了一个重要的转向,等如正式宣布自去年末开始的“从紧”政策完结。其实在两月前中央决定宏调策略,由防过热及防高通胀的“双防”,转向保增长控通胀的“一保一控”,便意味调控政策必须作出由收紧转向扩张的相应调整,否则“保增长”便无从说起。在会议前货币政策已明显放宽,连番减息及存款准备金率,和取消信贷额度控制等,都清晰反映了新的政策方向。
因此会议的最重要新举措,便是推出了全面的财政扩张政策。财政措施如选择得当,对推动经济可起直接而高效的作用,而且导向性强,可以较好地结合总量扩张及结构优化的目标一并推行。故刺激内需的组合拳,最好以财政开支为主导,而以货币放宽为配合。一年来货币收紧过头导致流动性不足,影响正常投资及经营而拖慢增长。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大金融的支持增长力度,和合理扩大信贷,表示货币政策可回复到“容纳”增长的正常状态。以目前增长及通胀的情况看,广义货币供给及信贷金额的增长,应回到16%以上才算合理。如数月内未达此目标,央行便有必要加强数量型货币放宽力度,并减少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冲销。
财政扩张主要是以扩大投资及加强扶助民生为目的,基本方向正确,符合直接高效的要求。尤为可喜的是没有响应减税的要求,单纯减税只有间接作用效率不高,这次减轻税负1200亿元,乃配合增值税改革而来,有鼓励投资(尤其技术改造)的作用,故仍属可取。今后必须注意财政扩张力度是否足够。两年内相关开支达4万亿元,相对每年国家财政预算的约5万亿规模并不少,但大多数不是新增开支。估计财赤增加只1000亿元,相对GDP不足半个百分点,乃十分温和的财政扩张。在上轮经济低谷财赤便曾突破3000亿元,占GDP逾2.6%,今次国内外形势比当时凶险得多,故增至5000亿赤字并不为过,这样占GDP仍不过2%,不会引致负担过大问题。由于这次刺激行动并非前瞻性,而是在第三季出现经济增长硬着陆后才出台,令难度加大,若要尽快生效后发先至,便须落重药。因此,新增千亿投资只能是第一期投入,明年必须逐步加码。年中时美国的刺激经济方案,一出手便是GDP 1%的财政扩张力度,现时又正考虑推出与之相若的第二轮刺激方案。中国亦须作好准备,进行连珠炮发的财政扩张,否则难以改变增长的加速下滑之势,对国家及全球均无好处.(兰瑞环球光创经济战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