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钢铁将得偿所愿“鲸吞”日照钢铁

2009-08-27 09:58:38    

山钢和日钢铁经过近10个月的“恋爱”,终于迎来尘埃落定的一刻。据悉,双方近期将正式签署资产重组协议。杜双华的“反收购”战略仍未保住企业。在这个重组中,随处可见到当地政府活跃的身影。在这轮钢铁重组中,地方政府积极性更高,由此形成了“近亲结婚”的怪圈,如此下去,我国钢铁业要做大做强可能功亏一篑……
 
●一场收购与“反收购”战争将结束
(一)重组终于迎来尘埃落定时刻
山东钢铁集团(下称“山钢”)和日照钢铁集团(下称“日钢”)经过近10个月的“恋爱”, 终于迎来尘埃落定的一刻。近日获悉,山钢重组日钢的具体协议已基本确定。杜双华已同意山钢正式重组日钢。山钢将以现金出资的方式,获得新日钢67%的股权,另外33%的股权由杜双华及其他原股东拥有。重组后,日钢将成为山钢旗下的一个有限责任制子公司。山钢、日钢将于8月25日或26日正式签署资产重组协议。
据悉,根据最新的重组协议,山钢除了将以增资方式获得日钢67%股权,重组“日钢的全部资产及土地”,而这些即将被重组的资产及土地,将“经过双方认可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具体数额将以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所确认的数额为准”。
分析认为,尽管山东钢铁本身的整合还没有进行完,但又迅速把日照钢铁揽入怀中,个中原因就是怕日照钢铁做的越来越大,反而增加收购的难度。
资料显示,目前,日钢集团总资产约350亿元,净资产约80亿元。据悉,山钢将按照日钢“净资产”来增资,预计出资数额将在100亿元至160亿元之间。但“杜双华拿不到一分钱,重组后,日钢依然独立经营,山钢对新公司具有控制权,杜双华的身份只是一名小股东”。
(二)山钢重组日钢“一波三折”
其实,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并非一帆风顺,前后经历了十个月的磨合期。双方展开了一场收购与“反收购”的战争。
山东省做大做强钢铁业之心早已有之,山东钢铁集团就是出自这一指导思路。2008年3月26日,由莱钢和济钢为主组建的山东钢铁挂牌成立,意味着山东钢铁业以省内重组的方式,拒绝了四面出击的央企和外资。由此,身处山东的日钢,渐渐被纳入山钢重组的想象区间。2008年11月5日,山钢与日钢签署了重组意向书和尽职调查方案。同时,日照钢铁也启动了78亿元的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如果这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2009年的产量势必超过千万吨,盘子如果变得这么大,山东钢铁不一定能吃得下,这也是杜双华的一步棋,意义深远。
2008年11月12日,重组意向公布仅一周后,杜双华入股开源控股,之后再次增持成为开源控股最大股东。今年1月16日,开源控股宣布,将以52亿港元的总代价,收购日照型钢30%权益、日照钢铁30%权益及日照钢铁轧钢25%的权益。日照钢铁实现资产注入香港上市公司,被媒体解读为杜双华“反收购”的行动取得了成功。然而,尽管杜双华已成功借壳上市,但山钢控股日钢的底线一直未改变。
另外,今年6月11日,国家环保部紧急停批了一批项目,日钢投资78亿元的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赫然在列。分析认为,此次环保部的处罚,主要是按钢铁产业政策,并结合山东省政府建设日照精品基地的产业规划所做出的决定,同时此事也给日钢一个警示——日钢如果还有机会单干,几乎没有继续扩产的空间。
同时,收购方,山钢也有所行动。今年7月22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山钢集团领导干部会议,调整高层人事关系,为重组做准备。同时,山东省政府,就推进山钢集团实质重组召开专项会议。业界普遍认为,日照钢铁被山东钢铁集团重组是板上钉钉。最新的消息更证实了这一点。
(三)政策助推的“小鱼吃大鱼”
有专家表示,这场重组是一场小鱼吃大鱼的怪戏。这话并非没有根据。从业绩上来看,2009年上半年,日照钢铁实现净利润约18亿元,而山钢旗下最主要的子公司济钢和莱钢同期共亏损12.85亿元。而2009年下半年,山钢的盈利目标仅为5亿元。
其实,钢铁行业的并购早已不是新鲜事,但由于重组方山钢集团是巨亏的国企,被重组的日照钢铁是赢利的民企,由此引发的争议愈演愈烈。凤凰网的调查显示,逾8成网友认为这是一次典型的“国进民退”,并支持“重组应该遵从市场规律”的观点。
仔细这起并购,我们明显会发现政府政策的强势。分析认为,山钢是否应该重组日钢,并不能简单以经营业绩来判断。这是执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必然结果,重组目的在于,加快日照精品钢基地的建设。
按照2008年10月山东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将在日照建设临海钢铁精品基地,内陆地区一律不再核建新增生产能力的项目。而且,今年4月25日,山东省发布钢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规划提出,要把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作为山东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和当前建设成本下降的机遇,加快落实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抓紧项目审批并尽早开工建设。因此,重组日照钢铁,是山东推进日照精品钢基地建设的必要途径
另外,从今年发布的钢铁行业振兴规划中,可以注意到国家鼓励的是联合重组。 尽管国企收购民企不能“强买强卖”,但民营钢企在环保、技术改造、商业银行贷款支持以及产能项目审批等方面没有国企来得便利,6月日照钢铁的一个产能项目遭到国家叫停似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民营钢铁巨人:喜也重组忧也重组
在钢铁行业,杜双华因当年创下的“日照速度”闻名。此次重组事件能如此引起人们的关注,再一次引起“国进民退”之争,一部分原因是日照钢铁在民营钢铁的地位决定的。在国内钢铁业,国有企业仍占主要地位,民营钢铁巨头为数不多。各个民营钢铁巨人在多年的重组中收获迥异,山钢重组日钢成功将导致杜双华陷入“失权阵痛”。
(一)沙钢集团沈文荣:兼并发迹
沙钢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军世界500强,很大原因与近几年沈文荣的一系列并购活动有关。
2005年,沙钢耗资约20亿元收购了苏北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江苏淮钢集团90.5%的股权。不过,据沈文荣透露,那次并购的幕后推手是淮安与张家港两地政府。此后一段时间,沙钢频繁主动出击,先后对河南安阳永兴钢铁、常州鑫瑞特钢进行并购重组,并通过参股、投资,在山东和山西等地建设了大型煤焦基地。
 2007年9月,沙钢又成功进行全国民营钢铁企业首次跨地域重组:将河南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河南安阳永兴钢铁并入旗下,进一步扩大了产能和在全国的影响力。
(二)建龙集团张志祥:一波三折
建龙集团董事长张志祥曾经总结建龙快速发展的原因:避开同行业同质化竞争、提升建龙钢铁的产业链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面对目前建龙的成就,张志祥坦陈,并购重组是建龙的扩张模式,符合当前国家对钢铁行业整合的思路,既对分散的小企业进行整合,又可以实施产权结构调整。
然而,张志祥的兼并重组之路并不一帆风顺。比如,在宁波建龙相关项目中,张志祥遭遇波折,公司甚至被相关部门警告。直到2006年,在浙江省政府和宁波市政府的游说下,宁波建龙才最终得以保存。而吉林通钢事件,更是令张志祥的扩张战略受到冲击。
(三)江苏铁本戴国芳:一蹶不振
2003年,为了早日实现赶超宝钢的豪言,戴国芳上马“新铁本项目”。铁本新厂占用耕地6000余亩,涉及总产能800万吨。不过,当新厂加紧规划时,2004年4月,国务院九部委组成专项检查组对铁本进行全面调查,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相关通报,罗列了铁本相关项目的违规问题。
经过不断反复,今年4月17日下午3时,历经5年的“铁本案”终于定论:45岁的戴国芳因“虚开用于抵扣税款发票罪”,被判5年有期徒刑。不过,从2004年4月17日戴国芳被司法机关限制自由起,至上述宣判刚好5年,所以,在判决后,戴国芳已重获自由。重获自由的戴国芳还会回到曾经让他发迹又让他痛苦的钢铁行业吗?
●重组大幕将开启,灵活运用谋发展
(一)提升竞争力为重组模式准则
钢铁业兼并重组是个老话题,却常说常新。延续2008年之势,这半年来,大小钢企对于兼并重组这一大势的意识越渐明晰,中国钢铁业在未来数年仍将上演兼并、重组的剧目。纵观现已呈现的整合模式,目前中国的钢铁业重组出现了四种典型模式。一、省内重组模式:山东钢铁、河北钢铁、华菱钢铁等为首的省内重组模式,引发了整而不合的担忧;二、跨区重组模式:宝钢、武钢、鞍钢的南征北战,凸显大产业联合重组概念,符合兼并重组与淘汰产能这一相生相伴的命题。然而,跨区重组也有劣势。由于涉及到的利益方众多并且很难去协调,导致此类重组的进程缓慢。而且即使勉强为之,也可能会在具体经营中出现权力、利益等方面的争斗,进而导致效果大打折扣;三、强者为王模式:宝钢入主宁钢、杭钢之失落,呈现强者愈强;四、弱者求存模式:陕西、江西等地的民营钢铁企业谋求绑定求大,避免企业盘子太小直接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名单。
通过这些模式的重组,我国已出现一些大型钢铁集团样本。如:宝钢系、河北钢铁系、山东钢铁系、首都钢铁系、沙钢系等等。
钢铁集团 性质 组成企业 总产能
宝钢系 国营 宝山钢铁、广州钢铁、韶关钢铁、新疆八一钢铁、江西新余钢铁、宁波钢铁 7000万吨
河北钢铁系 国营 唐山钢铁、邯郸钢铁、承德钢铁 5000万吨
武汉钢铁系 国营 武汉钢铁、昆明钢铁、柳州钢铁 5000万吨
鞍山钢铁系 国营 鞍山钢铁、本溪钢铁、攀枝花钢铁 4000万吨
山东钢铁系 国营 济南钢铁、莱州钢铁、日照钢铁 4000万吨
首都钢铁系 国营 首都钢铁、长治钢铁、贵阳特钢、伊犁钢铁、唐山宝业钢铁、贵州水城钢铁  
建龙系 民营 唐山建龙、吉林市明城钢铁、吉林冶金、宁波钢铁新抚顺钢铁、吉林通化钢铁(被终止) 2000万吨
沙钢系 民营 沙钢集团、安阳永兴钢铁、江苏淮钢、常州鑫瑞特钢、江苏永钢 2500万吨
对于那种模式比较的问题,企业家们的看法很一致。联合重组兼并模式没有固定的,不能说省内重组就是不好,也不能说跨区域就是对的。各种形式可以也应该并存,但是这中间一定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钢企重组以做“强”为目标
山东钢铁集团“叫吃”与通钢钢铁躁动,是目前中国钢铁业重组的具体案例。对照两种失衡,从中都可见到当地政府活跃的身影。
目前,我国各省都掀起整合小厂、造大厂的运动,但也就在“运动”般的重组中,市场化运作更多被政府行政干预所取代,而且和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积极性更高,简直热情如火。在这场运动中,地方钢厂就是地方政府手中棋子,比较典型如山东钢铁集团的组建,莱钢、济钢两位主角在合并前夜,竟然还不知情。而河北省力推的河北钢铁集团,唐邯钢合并,规模超过宝钢,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横空出世,但成立后钢协竟不知情。同时,各省钢铁产业“对外开放大门”关的更紧了,邯宝合作终止,让宝钢渤海湾梦醒;首唐合作,分歧亦颇多。
钢企重组,做大是正确方向,但做大不是唯一目标。我们需要大的钢厂,但我们更需要强的钢厂。“做大做强”,重在做强。中央、地方利益博弈,成为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顽疾。当前,钢铁业重组如果不能走出“近亲结婚”的怪圈,地方政府不从大局考虑,我国钢铁业要做大做强可能功亏一篑。同时,如让这一趋势发展下去,钢铁行业将可能出现“高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所以,我们要思考一下,在重组中,企业、各级政府该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呢?地方政府是否考虑不要越俎代庖,代为包办,应该让市场化发挥更大作用,从经济上支持重组,不搞地域界限。而中央政府是否应该考虑税制改革,支持企业重组,变重组的阻力为动力,使得各地政府能以开放心态,既鼓励企业走出去,也能请企业进来。千万不要让全国范围的钢铁产业重组变成了各省跑马占地的怪现状。
(三)钢铁重组大幕即将“开启”
去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钢铁业的产能问题一直被决策层所关注。而今年铁矿石谈判的“久拖未决”也被普遍认为是国内钢铁企业分散的原因。在此情况下,钢铁业的大规模重组治理意愿越来越强烈。
7月初,工信部举行了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座谈会。据了解,与会代表表示,上半年我国钢铁产量逐月上升,大多数企业经营依旧困难,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等工作推进缓慢,铁矿石进口秩序混乱,行业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钢铁生产企业数目众多,全国现有粗钢生产企业超过500家,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企业的钢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8.5%,而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排名前4位企业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60~70%以上。
我国钢铁产业长期以来,受体制、机制和政策滞后等因素制约,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进展缓慢。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钢铁产能总体过剩的背景下,通过兼并重组优化钢铁产业组织结构,已成为实现钢铁产业振兴的当务之急。
继《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后,近日获悉,由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和中钢协三方联合拟定的《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条例》已经成稿,目前进入最后的修改阶段,有望近期出台。这意味着期盼多年的钢铁业并购重组大幕将正式开启。根据《振兴规划》,我国将推进鞍本集团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等跨地区的重组以及太钢与山西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联合重组;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5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钢铁集团以及若干个1000万-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集团。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