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角力激化,中国谋主动不易
2010-03-02 11:10:48
近期两件事市场解读恐有偏差,难免造成误判:一是人行副行长朱民被任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特别顾问;另一是中国减持美债,卸下美国最大债主头衔。对前者市场认为增加了中国的话语权,对后者认为中国的美元资产策略回复正常化,究其实,有流于过分理想化的嫌疑。
中国积极在国际经济事务寻求话语权,在朱民被任命为总裁特别顾问后,中国在世界银行和IMF都有自己人,能够发声,但朱民不是像较早前盛传的出任副总裁,而是总裁“特别顾问”,特别的地方在于既是总裁唯一的、也是临时辟设的职务,不是常设的职务。作为“受聘”于该组织,他会对总裁发挥影响,但终究是对总裁负责,正如专家指出,这同代表中国政府发声并非同一回事。
以往有顾问递补晋升副总裁的例子,因此朱民预期有上位副总裁的机会。这种有待过渡情状,使得朱民在IMF地位与林毅夫在世界银行的实权,不能等量齐观。同时也不应将朱民的角色,视为发展中国家代言人。朱民无疑会替发展中国家利益说话,但林毅夫被任命为世银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是世银首度任命发展中国家人士担此职,而现时IMF已有一位巴西籍的副总裁,朱民还在管理层的边缘。
当然,不应贬低朱民被任命的意义,但恰恰这项任命,暴露了IMF有一股势力暗涌,阻止中国直抵管理核心,取得影响力,更不用说让中国投票权大幅增加;反而在给中国面子的背后,折射了IMF对拉拢中国有急切的需要,因为许多国际经济事务,没有中国参与难以成事,当前IMF处于需要中国参与,听教听话,又不愿给中国投票话事权的矛盾状态中。
不放大朱民加入IMF的作用,同不放大中国减持美元资产,两者可以在国际汇价角力中找到关联。中国进取IMF话语权,长远策略考虑是构建国际储备货币,削弱美元一家独大的格局,从中体现了与阻挠的势力抗衡的焦点所在。细看数十年国际风云,何处发生挑战美元地位的事态,何处就不得安宁。中国在争取构建新型储备货币中,需要一套角力的策略,以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遭受伤害。
中国被美元资产绑架,凸显处境的尴尬。关于中国卸下美债最大债主衔头的消息,正面的意义就是显示中国外储管理正常化,平息民意的批评。岂料消息刚出还未唱热,来自国外的报道,就力揭中国暗度陈仓、声东击西,经其它国家或地区金融机构迂回托管美债,最大债主地位没有变,一点面子也不给中国留。目的很明显,就是不容中国逃出被美元资产所绑架的尴尬,即使短暂的纾缓或舆论喘息,人家也不容,中国要谋主动更谈何容易。
此情势显示一场汇率战在遣兵布局,开战在即。美国总统奥巴马已揭下上位时的温情面纱,露出了与人民币争战的恶相。未来争拗可能渗透不同的领域和场合,包括贸易、政治、外交,以及峰会、IMF等诸多国际组织,藉此减轻美国政府国内的政治压力,以及榨取实实在在的利益。看不到这种兆头,沉浸于国际地位提升、话语权增进的宣扬,只能是盲目的自我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