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产能过剩不能只敲警钟
2010-09-08 10:38:06 来源:兰瑞环球每日经济观察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日前针对国内出现的新一轮"造车运动"指出,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国内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坚决抑制。严重的产能过剩会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工厂开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不仅阻碍了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也必将造成很大的影响。
据调查,我国主要30家汽车企业(集团)2009年年底形成整车产能1359万辆,2015年年底规划产能3124万辆。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整车。根据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所了解的规划情况来看,"十二五"末期规划产能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产能过剩、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多年来,我国许多行业都显现出了产能过剩的困局,国家也在不同时期对某些行业发出过预警,对项目采取过强制停产停工措施,追究过相关责任人。但仍有许多地方政府,只注重眼前利益和地方利益,盲目追求大项目、大产能。
据中钢协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10月生产粗钢47247.38万吨,同比增加4470.84万吨,增长10.45%。今年中国钢材产能为7亿余吨,而今年国内钢材总需求预计为5.1亿吨,这将形成约2亿吨的过剩产能。工信部联合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指出,目前水泥产能过剩3亿吨,而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将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预计2010年全年电解铝产量约为1800万吨,同比增长29%。而2010年电解铝消费能力约为1600万吨,市场将过剩200万吨电解铝。此外,造船、化工、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也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也面临产业过剩的问题。
产能过剩不仅会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严重的会造成企业巨额亏损、倒闭,上下游产业链瘫痪、银行信贷风险加大等一系列问题,甚至有的企业为了生存而降低成本、偷工减料,导致产品质量低劣、安全事故发生的恶劣后果。
产能过剩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说明,除了某些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部分企业盲目跟风发展之外,宏观调控乏力、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总之,产能过剩犹如人体内的肿瘤,不但不能放任,而且必须坚决根治。不然,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