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经济走向何方

2010-11-29 11:36:54    来源:亚太博宇

北京定调2010年直指2011年

临近岁末,中国官方按惯例将密集召开多个经济会议,其中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等。由于事关诸多政策走向,这些即将召开的高层会议受到高度关注。
当前正值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着"旧病"与"新症"叠加的复杂局势,官方正努力化解通胀压力、财政风险与民生难题,此时将召开的多个重量级会议,料将探讨破解难题之策,谋划未来政策走向。
其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为年度最高级别的经济形势分析和决策会议,其议题一般是总结本年经济工作,确定明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分析人士认为,在加息预期高涨、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上调的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在此次会议上可能有所调整。
 

\


同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按惯例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举行,这是中国政府研究制定未来一年农业农村政策措施的最高级别会议,农村拆迁、农产品[20.80 1.46%]价格、耕地保有量等等,将是今年会议值得关注的议题。
此外,由中央部门牵头举行的多个全国性经济会议也将在岁末年初举行,例如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一行三会"(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金融机构年度会议、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等,这些会议往往担负着落实高层决策的重任,甚至直接关系到"政令能否走出中南海"。

中国经济最复杂的2010年

即将过去的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在超过预定目标的同时,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同样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重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当我们多角度解构经济、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似乎走入最矛盾、最复杂的境况,一面是蓬勃生动的增长,另一面是多种问题累积,调和起来很困难。

如何正确判断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制定正确政策的关键,如果判断不准或判断有较大偏差,政策不但对宏观经济运行不能起到调控的作用反而是破坏作用。那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的分歧到底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分歧主要在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其中,保增长与控通胀是最大的"两难"。从一个方面看,对于中国经济最担心的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会否下滑,主要原因是政府逐步取消经济刺激性支出以及近期出台的紧缩政策,而并非源于经济基本面恶化。第二个方面在于欧元区经济的持续下滑和欧洲债务危机蔓延将削弱中国的出口复苏。第三个担忧在于金融市场方面,各个国家的流动性情况和去年完全不同,从注入和宽松走向中性和紧缩。

在此背景下,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中国发生与欧美相同的情况:由于实体经济投资缺乏吸引力,没有好的投资领域,大量资金从房地产、股市和农产品市场撤出,货币回流到银行系统。银行也加强风险控制,再次出现"惜贷"景象,企业融资困难,则中国经济陷入通缩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而一旦出现衰退,政府再想重新启动经济则是相当困难的。

但换一个角度看,国家统计局10月份公布的物价指数表明,通胀隐忧则是未来我们要首先防范的重点。通胀恐怕已不仅仅是隐忧,而是正在慢慢变为现实。如果真的出现通胀的局面,资产泡沫、结构失衡将不可避免,也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社会矛盾、甚至社会动荡。

总之,今年以来,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相比于以往明显放缓,这一方面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外部需求萎缩拖累国内经济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也有经济结构面临调整的压力的现实要求。GDP实际增速从第一季度的11.9%下滑至第三季度的9.6%,增速大幅下滑2.3个百分点,未来随着管理层弱化经济增长目标的意愿成为现实,未来一年的增速目标将会进一步下降。通胀依旧是宏观经济无法摆脱的阴影,08年以来的大量刺激性措施极大的维护了经济的稳定增长,但货币超发形成的通胀问题在未来一年将进一步显现出来,目前市场中的物价全面上涨,通胀逐月走高,尽管管理层出台了一系列价格管制措施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但必须认清的是当前的措施只是临时性的行政干预措施,流动性过剩以及狂热的投机预期依旧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未来一年国民经济中高通胀现象将成为常态,为此适当提高通胀的容忍度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七问题看2011年经济走向

明年有哪些问题将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向?宏观政策的重点又会落在何处?时近岁尾,这两大悬疑是许多分析人士,特别是投资界的策略分析师们不得不考虑的重点。
现在,综合国内外多方面情况看,有七大问题将影响明年的经济走向与政策走向。

在此,先预估一下明年的经济特征。如果说,去年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今年是最复杂的一年,那么,明年的经济很有可能是既复杂又困难的一年。中国经济的表现或许会在以下两种形态间选择:一是通胀下的增长,即较高增长和较高通胀;二是滞胀,即较低增长和较高通胀。

之所以如此,与通胀、就业、外贸、投资、消费、增长和利润等七大问题有关。正是由于明年经济有这七大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之间有共振关系,才会产生既复杂又困难的局面。

其一,通胀问题。近来,通胀问题突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明年这个问题还会更加突出。一是因为全球流动性泛滥,美元贬值,引发输入性通胀;二是资源、环境、劳动力与生产成本增加;三是城市化加快,物流结构变化,商业成本增加;四是明年上半年还有同比因素,加上PPI和CPI现在已同步向上,明年的物价可能是"前高后低",形势严峻,但这并不是关键。

其二,就业问题。明年就业压力依旧。一是大学生就业。明年约有700万毕业生,如果有75%就业,还会有170多万的缺口,加上今年的滞留,会超过200万;二是农民工就业。明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不减;三是城镇新增劳动人口就业与再就业。这三种因素叠加,使得明年的就业形势依然偏紧。如果因通胀因素而采取过度紧缩措施,将会影响明年就业,这是事关民生的关键。

其三,外贸问题。明年外贸增长的压力不轻。一是全球经济再平衡,来自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平衡压力与汇率压力不会减弱;二是净出口同比增速可能继续回落,增长难度加大,净出口的贡献力变小,甚至会拖累经济增长;三是如果进口增速继续超过出口,会导致顺差变小,甚至逆差。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一旦萎缩,就会影响中国的长期竞争力。

其四,投资问题。明年,在通胀压力加大和货币政策逐步回归中性的情况下,投资特别是房地产难以大幅度扩张。其中,要做好存量房这篇文章。对现有住房进行低碳、环保、节能等改造。这样可以消化部分建材、装潢等房地产中下游行业的过剩产能,增加低技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机会。

其五,消费问题。受通胀、就业和收入增长等多方面压力的影响,明年扩大居民消费的形势同样不乐观。由于本次通胀是成本推进型加外部输入型的叠加,在经济形势趋于紧缩的情况下,老百姓的消费行为将趋于保守。此时,如果股市等投资市场再持续下跌,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将持续缩水,甚至投资资产也被销蚀,都将对扩大消费构成威胁。

其六、增长问题。从明年的情况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的拉力在回归平稳,净出口的形势不容乐观,居民消费的扩大又缺乏来自收入增长和抵御通胀的支持,再加上部分宏观经济政策有可能回归中性。因此,明年的经济增长难度会大于今年。同时,由于防通胀原因,相关政策又有滞后效应,也会影响整个社会对经济景气的预期,影响经济增长。

其七,利润问题。明年企业利润的表现可能会有很大落差。上半年,在通胀初始阶段,由于涨价原因,企业前两季的利润可能会有比较好的表现。但是,在下半年或未来一段时间,也就是到了通胀的中后期,市场需求如果出现萎缩,加上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就会出现问题。企业赢利能力变差,就会影响其竞争能力甚至生存能力。因此,明年的企业利润形势也不乐观。

 立足民生,指点消费

将以上七大问题联系起来看,可以发现,虽然表现不同,但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对紧缩的担忧。一旦政策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滞胀。由于本次通胀有深层次、结构性原因,因此,只要将通胀管理在4%左右的温和水平,并保持适当的流动性,保障市面繁荣,维持经济增长在9%左右的较高水平,就有可能绕过暗礁,走上平顺的航道。
综合观察,应从消费需求这个终端入手,寻找化解复杂矛盾的办法。

未来10年是属于中国的。未来中国私人消费渐占GDP的2/3、政府活动只占GDP的1/3,出口占GDP的比重则迅速下降。

2010年中国消费者花掉两万亿美元,中国制造业渐由出口为主,改为内需为主,反之美国为负债不断上升而烦恼。目前标普500大企业纯利的64%来自美国以外地区。未来大方向是投资中国、投资中国私营企业。摩根士丹利已投资3.17亿美元、T Rowe Price投资1.07亿美元、富达投资1.08亿美元到中国,过去两年每年回报将高达50%,例如百度在过去两年股价上升327%,跑赢谷歌。德银则看好中国能源节省及环保行业,今年10月中央政府宣布该行业在七大策略性扶助工业中排第一位,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后中国可减少入口能源15%,以达致2020年减碳排放40%-45%。上述行业包括废热回收、LED、地热开发、节能材料及效率提升,未来10年应向中国中西部进军,例如成都、武汉及重庆。
未来十年应是中国消费黄金期,同期GDP增长率则有所放缓;未来十年中国消费不但强劲增长,同时消费结构出现重大改变。理由包括:一、GDP仍保持较高增长。二、工资大幅上升。三、服务业迅速发展。四、政府公共开支大增。五、社会收入再分配。六、人口老化。七、城市化。八、储蓄率降低。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以民生为本,以老百姓的利益为最大化,方能从13亿人的消费需求这个最终端口,找到化解复杂矛盾的好办法来。应以民为本,从消费需求这个终端入手,寻找化解复杂矛盾的办法。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