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是下一个增长明星?
2011-01-18 11:32:57 来源:亚太博宇
大投入、大项目是滨海新区的一个"制胜法宝"!
继2009年启动375项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后,2010年初,滨海新区计划共安排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55项,总投资9598亿元。在滨海新区2011年工作要点中,第一条就是加快推进"十大战役",坚持把"十大战役"作为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的载体平台,力争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动建、竣工投产,持续形成又好又快开发建设的热潮。
2009年下半年,滨海新区启动"十大战役",项目遍及整个滨海新区2270平方公里土地,涉及总投资1.5万亿元,其中包括南港区域、临港经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建设等。与此同时,滨海新区将以功能区开发建设为载体,全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436个,总投资超过6000亿元,年内完成投资1780亿元。
2010年,天津以前三季度17.9%的GDP增速,夺得了全国头筹。
北京垫底,东部挣扎
2003年之后,陆续出现的"民工荒"、"人民币升值"、"土地调控",让依靠低工资、高资源消耗形成低价格竞争力的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甚至资本密集型产业,不断内迁。自此,"孔雀东南飞"的现状,逐渐开始逆转。
到2010年,富士康内迁、珠三角长三角多家企业工人罢工等事件,皆为这个过程的缩影。随后,沿海对内地的经济增速优势也逐渐失去,直到基本丧失。
2010年前三季度GDP增速排行榜上,江苏、山东、浙江和广东四个东部经济强省全都被甩到了二十名开外,两个直辖市上海和北京更是分别位列全国倒数第四和倒数第一。但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没有快速到来。以上海为例,这个一直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己任的城市,前三季度即便有"世博会"对旅游业的刺激,第三产业增速也只有5.7%,单项排名全国垫底。与此同时,上海曾报以热望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却迟迟未能对经济增长形成有效支撑。这让上海开始放弃GDP增速的攀比。市长韩正公开表示,上海的发展到了不应该再片面追求GDP的阶段。
增速倒数第一的北京比上海还艰难。这不仅仅是速度。除了靠政治资源聚集的总部经济,北京至今未能在全国形成绝对优势的大产业,产业"空心化"严重。
天津变成"猛张飞"
2010年,中国区域增长的一匹黑马横空出世,连续盘踞中国各省市经济增速冠军8年的内蒙古,终于让出"宝座"。这个斜刺里冲上来的"猛张飞",也就是此前已经失落了几十年的天津,它以2010年前三季度17.9%的GDP增速,夺得了全国头筹。
在很多人的眼里,天津是依靠滨海新区的增长,不过是在重复中国长期以来的增长模式:经过政治动员和政策倾斜,资源、项目和投资迅速向政治明星区域集中,从而堆砌出新的GDP高地。事实上它也是如此。2009年下半年天津滨海新区打响"十大战役",项目遍及其2270平方公里土地,总投资1.5万亿元,2010年年初,滨海新区计划共安排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55项,总投资近万亿,其中的大产业项目,多是中石油炼化等"政治"项目。
但这种方式却是创造GDP的不二法门。2010年上半年开始,滨海新区GDP就开始超越浦东新区,到第三季度,双方差距拉大到了两百亿。但天津的出现,并不能改变2002年本轮经济增长开始以来,中国增长重心逐渐向内地转移的趋势。
中西部风景这边独好
放眼中西部,2010年继续2002年后的高速增长惯性:一方面依靠资源优势,激活了原本的重工业基础;另一方面,承接着经济发展产业的转移,风景这边独好。
2010年前三季度,重庆、四川、湖北、湖南、宁夏和陕西等地区,都位列经济增速榜前列。回首过去的十年,中国各省市中经济总量排名中,蹿升最快的两匹黑马,都出在资源丰腴的西北地区──内蒙古和陕西,前者GDP排名从2000年的第23位一路上升到今年前三季度的第15位,后者也从第27上到了第16位。
众所周知,依靠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增长,除了造就了大量的煤老板和财政收入,当地老百姓所获甚少,并不是最靠谱的增长方式。以最大黑马内蒙古为例,它虽在2009年取代山西成为中国最大产煤区,但连当地官方也承认,八连冠建立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高增长不协调、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代价过高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滞后等问题上。
相比之下,原本在三线建设中有强大重工业基础的陕西关中、四川成都、湖北武汉、湖南长株潭和重庆等地,均有大型重工制造业基础,在本轮经济增长中被激活后焕发青春,同时与内迁产业汇集,其增速虽没有内蒙古的那么惊人,但增长更健康更稳定更良性。
无法破除的资源诅咒
与内蒙古和陕北对应,山西却成了遭受"资源诅咒"的典型省份。
2005年之后,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和管理收紧,山西GPD排名一路下滑。尽管煤老板们如何一掷千金的传说仍在江湖流传,但真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大多数仍过着贫寒的生活。从2010年前三季度山西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指标来看,山西的排名,比5-10年前已有大幅下降,仅高于几个西部贫困省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内蒙古,官方亦在强调转型和富民,前三季度内蒙古GDP增速排名也是"哗"地降到了第十名,但这个目标仍需时日的检验。
过早挖空了资源、整垮了国企的东北,现在仍是一片惨淡。
黑龙江成了最大的挫败案例。黑龙江的GDP排名,已经从2000年第13名降到现在的第18名。2010年上半年,黑龙江这个曾经的中国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大省,城镇居民收入指标只高于甘肃、青海和新疆三省,全国倒数第四。
对黑龙江而言,唯一值得一说的是,"北大仓"现在变成了全国最大的粮仓、粮食输出基地--这仅具有政治意义,已不能为当地带来多少光荣和财富。区域经济专家徐逢贤表示,虽国家层面给予振兴政策支持,但这个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短期内仍难有起色。
谁将是下一个增长明星
新疆:区域经济规划实施后,到一个阶段,产业的调整和能源的发展,都将进行到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
陕西:这里在西北能源区域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区域位置,科技潜力比较大,经济发展潜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激励。以陕西为核心的"关天"等区域经济规划出台后,这个区域还将获得进一步的政策、投资的倾斜;
重庆:随着两江新区的建设,重庆吸引外资、承接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包括对周边的辐射效应,都将会有一个大提升;另外,"重庆模式"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谈论;
广西:连接东盟十国的环北部湾经济区,将随着东盟经济的起飞,经济往来的增加,以及从东盟吸取资源力度的加大,这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势头也比较抢眼。
"十二五",接下来的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东部能否在产业升级的阵痛和GDP增长数字的追逐中理智抉择,西部能否在经济快速增长时,避免重蹈东部以资源牺牲为代价的覆辙,都将在这个时期直面现实考验。
继2009年启动375项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后,2010年初,滨海新区计划共安排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55项,总投资9598亿元。在滨海新区2011年工作要点中,第一条就是加快推进"十大战役",坚持把"十大战役"作为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的载体平台,力争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动建、竣工投产,持续形成又好又快开发建设的热潮。
2009年下半年,滨海新区启动"十大战役",项目遍及整个滨海新区2270平方公里土地,涉及总投资1.5万亿元,其中包括南港区域、临港经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建设等。与此同时,滨海新区将以功能区开发建设为载体,全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436个,总投资超过6000亿元,年内完成投资1780亿元。
2010年,天津以前三季度17.9%的GDP增速,夺得了全国头筹。
北京垫底,东部挣扎
2003年之后,陆续出现的"民工荒"、"人民币升值"、"土地调控",让依靠低工资、高资源消耗形成低价格竞争力的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甚至资本密集型产业,不断内迁。自此,"孔雀东南飞"的现状,逐渐开始逆转。
到2010年,富士康内迁、珠三角长三角多家企业工人罢工等事件,皆为这个过程的缩影。随后,沿海对内地的经济增速优势也逐渐失去,直到基本丧失。
2010年前三季度GDP增速排行榜上,江苏、山东、浙江和广东四个东部经济强省全都被甩到了二十名开外,两个直辖市上海和北京更是分别位列全国倒数第四和倒数第一。但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没有快速到来。以上海为例,这个一直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己任的城市,前三季度即便有"世博会"对旅游业的刺激,第三产业增速也只有5.7%,单项排名全国垫底。与此同时,上海曾报以热望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却迟迟未能对经济增长形成有效支撑。这让上海开始放弃GDP增速的攀比。市长韩正公开表示,上海的发展到了不应该再片面追求GDP的阶段。
增速倒数第一的北京比上海还艰难。这不仅仅是速度。除了靠政治资源聚集的总部经济,北京至今未能在全国形成绝对优势的大产业,产业"空心化"严重。
天津变成"猛张飞"
2010年,中国区域增长的一匹黑马横空出世,连续盘踞中国各省市经济增速冠军8年的内蒙古,终于让出"宝座"。这个斜刺里冲上来的"猛张飞",也就是此前已经失落了几十年的天津,它以2010年前三季度17.9%的GDP增速,夺得了全国头筹。
在很多人的眼里,天津是依靠滨海新区的增长,不过是在重复中国长期以来的增长模式:经过政治动员和政策倾斜,资源、项目和投资迅速向政治明星区域集中,从而堆砌出新的GDP高地。事实上它也是如此。2009年下半年天津滨海新区打响"十大战役",项目遍及其2270平方公里土地,总投资1.5万亿元,2010年年初,滨海新区计划共安排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55项,总投资近万亿,其中的大产业项目,多是中石油炼化等"政治"项目。
但这种方式却是创造GDP的不二法门。2010年上半年开始,滨海新区GDP就开始超越浦东新区,到第三季度,双方差距拉大到了两百亿。但天津的出现,并不能改变2002年本轮经济增长开始以来,中国增长重心逐渐向内地转移的趋势。
中西部风景这边独好
放眼中西部,2010年继续2002年后的高速增长惯性:一方面依靠资源优势,激活了原本的重工业基础;另一方面,承接着经济发展产业的转移,风景这边独好。
2010年前三季度,重庆、四川、湖北、湖南、宁夏和陕西等地区,都位列经济增速榜前列。回首过去的十年,中国各省市中经济总量排名中,蹿升最快的两匹黑马,都出在资源丰腴的西北地区──内蒙古和陕西,前者GDP排名从2000年的第23位一路上升到今年前三季度的第15位,后者也从第27上到了第16位。
众所周知,依靠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增长,除了造就了大量的煤老板和财政收入,当地老百姓所获甚少,并不是最靠谱的增长方式。以最大黑马内蒙古为例,它虽在2009年取代山西成为中国最大产煤区,但连当地官方也承认,八连冠建立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高增长不协调、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代价过高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滞后等问题上。
相比之下,原本在三线建设中有强大重工业基础的陕西关中、四川成都、湖北武汉、湖南长株潭和重庆等地,均有大型重工制造业基础,在本轮经济增长中被激活后焕发青春,同时与内迁产业汇集,其增速虽没有内蒙古的那么惊人,但增长更健康更稳定更良性。
无法破除的资源诅咒
与内蒙古和陕北对应,山西却成了遭受"资源诅咒"的典型省份。
2005年之后,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和管理收紧,山西GPD排名一路下滑。尽管煤老板们如何一掷千金的传说仍在江湖流传,但真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大多数仍过着贫寒的生活。从2010年前三季度山西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指标来看,山西的排名,比5-10年前已有大幅下降,仅高于几个西部贫困省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内蒙古,官方亦在强调转型和富民,前三季度内蒙古GDP增速排名也是"哗"地降到了第十名,但这个目标仍需时日的检验。
过早挖空了资源、整垮了国企的东北,现在仍是一片惨淡。
黑龙江成了最大的挫败案例。黑龙江的GDP排名,已经从2000年第13名降到现在的第18名。2010年上半年,黑龙江这个曾经的中国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大省,城镇居民收入指标只高于甘肃、青海和新疆三省,全国倒数第四。
对黑龙江而言,唯一值得一说的是,"北大仓"现在变成了全国最大的粮仓、粮食输出基地--这仅具有政治意义,已不能为当地带来多少光荣和财富。区域经济专家徐逢贤表示,虽国家层面给予振兴政策支持,但这个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短期内仍难有起色。
谁将是下一个增长明星
新疆:区域经济规划实施后,到一个阶段,产业的调整和能源的发展,都将进行到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
陕西:这里在西北能源区域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区域位置,科技潜力比较大,经济发展潜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激励。以陕西为核心的"关天"等区域经济规划出台后,这个区域还将获得进一步的政策、投资的倾斜;
重庆:随着两江新区的建设,重庆吸引外资、承接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包括对周边的辐射效应,都将会有一个大提升;另外,"重庆模式"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谈论;
广西:连接东盟十国的环北部湾经济区,将随着东盟经济的起飞,经济往来的增加,以及从东盟吸取资源力度的加大,这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势头也比较抢眼。
"十二五",接下来的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东部能否在产业升级的阵痛和GDP增长数字的追逐中理智抉择,西部能否在经济快速增长时,避免重蹈东部以资源牺牲为代价的覆辙,都将在这个时期直面现实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