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般的中国海岛开发
2011-04-15 14:10:04 来源:亚太博宇
在传统文化中,最能代表中国女性的形象就是观音,而莲花岛的外形又酷似观音。对于深受禅宗文化影响的朱仁民而言,岛代表着他的哲学:自然生态、心灵生态和艺术生态的统一,这座孤岛已经成了他的精神载体……
无人海岛开发序言
中国国家海洋局12日公布了中国首批176个可以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名录。此次集中公布的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涉及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8个省区,共计176个无居民海岛。其中,辽宁11个、山东5个、江苏2个、浙江31个、福建50个、广东60个、广西11个、海南6个。上述无居民海岛最长开发使用年限为50年,外籍人士和外资企业也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开发。海岛开发主导用途涉及旅游娱乐、交通运输、工业、仓储、渔业、农林牧业、可再生能源、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中国300万平方公里海域中,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海岛近7000个,小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上万个。与陆地相比,海岛面积狭小,生态群落相对独立而脆弱。
为使中国无居民海岛得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将造成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目前国家对开发无居民海岛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单位和个人提出用岛申请后,必须按照政府编制的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对拟开发的海岛编制详细的开发利用具体方案,在经专家进行充分论证认可后,并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取得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原则上无居民海岛不进行房地产住宅开发,由于没有户籍常驻人口,无居民海岛不会因为开发使用而变为有居民海岛的。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可以通过申请审批方式出让,也可以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出让最低价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根据无居民海岛的等别、用岛类型和方式、离岸距离等因素,适当考虑生态补偿因素确定,并适时进行调整。
分析认为,国际海洋局此举,有如下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是深化改革,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初的改革是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后来的荒山承包、池塘承包甚至对一些国有企业采用的经理层收购制度,都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调动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的积极性,来释放经济活力达到经济发展目的的改革。这些制度改革及时、有效地调整了生产关系,保证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现今国家公布无居民海岛名录以供开发,有利于调动资本持有者的积极性,进行无人海岛的开发,有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对我国无人海岛这类国土资源的利用率。
第二是吸引资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企业、个人等社会群体已经拥有了相当的资本积累量,而一些资本是以热钱的形式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炒作而流动和存在的,这既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对资本的利用又存在极大的浪费。适时引导资金投入类似于无居民海岛开发的实体经济领域,有利于将市场上过多流动的资金和实体经济产业相结合,既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又有有助于降低炒作压力,同时还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谓"一箭三雕"。
第三是提供保障,从国家层面指导、规范海岛的开发进程。此前,一些地方的海岛开发就已经在进行。但由于缺乏国家宏观的指导和支持,战略规划明显不足,政策支持远不到位,后续资金严重不足,基础建设基本空白,种种因素导致海岛开发非常落后。如今,从国家层面上将无居民海岛开发提升到海洋经济发展这一战略层面,无人海岛的开发因此获得了方向,且借得了东风。
然而,无居民海岛的开发还存在众多困难。我们从之前一些失败的案例中,不难窥探出无人海岛开发中的重重障碍。
企业开发海岛之难
我们不妨看一下,"温州第一女岛主"陈晓娴的故事。温州惟一的海岛县洞头县内散落着百余个无人岛,竹屿岛是其中最大的。2004年,陈晓娴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与县政府签订协议,租赁竹屿岛进行保护开发,租期5年,主要开展旅游娱乐项目。这是2003年国家允许个人、机构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后,温州的首次尝试,陈晓娴由此被称为"温州第一女岛主"。然而,2009年租约到期后她提出续租,未得到政府部门同意。随后,针对如何退出,双方进行了多轮协商,最终她在政府补助100余万元的条件下同意退出。在过去5年里,陈的公司累计投入300余万元,从岛上直接获益仅数万,加上政府补助的100余万元,亏损200余万元。
竹屿岛位于洞头本岛东约6.5公里海域,由大竹屿、小竹屿、虎头屿等数十座岛礁组成。2004年,以陈晓娴为法人代表的洞头虎屿海洋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虎屿公司")与洞头县政府签订保护开发协议。竹屿是洞头最大的无人岛,租之前岛上有人放羊,植被破坏严重。得知允许开发无人岛后,陈晓娴和朋友决定租下来搞旅游。当时的协议规定,虎屿公司以租赁形式对竹屿岛开展旅游娱乐项目开发,租期5年。至于租金,协议没写,只写直接抵入公司的海岛开发建设经费。同时,5年后如有大开发商投资,承包权须转让,虎屿公司可参股。同等实力下,公司有优先续签权。小岛开发后,陈晓娴从怀有"岛主梦"的浪漫渐渐变成困惑不安。开发建设的费用、难度远超想象。"我们在岛上累计投入300余万,钱就像水流进沙漠,一下就没了。到现在,岛上看起来和租用初期变化不大。"陈晓娴说,比如,建筑成本是一般建筑的好几倍,1立方米沙子成本几十元,到岛上的运费却要100多元;淡水、电也要自行解决。同时,受台风影响大,每次台风过后,门楼、凉亭、椅子等都遭到破坏,每年维修费用在30万元以上。
与投入相比,陈晓娴从竹屿岛取得的收益微乎其微。"这几年竹屿岛总收益只数万元,主要是门票,这些钱也不是全部归公司的。"陈晓娴说,一开始准备把海岛开发成景点,通过门票赢利。不过,政府部门要求门票由当地旅游部门收,部分返回公司。2006年,该岛试运营,门票10元/张,那年"五一"吸引近千游客上岛。但是,短时间内大量游客涌入给生态带来负担,岛上最大的1块草坪损害严重。不久,"以门票赢利"被陈晓娴和当地旅游部门否决。从小岛2006年3、4月试营业到当年8、9月停止开放数月间,收入数万元,这也是开发后惟一的收入,此后一直处于歇业状态。"也曾考虑打造海岛俱乐部,搞会员制形式,这样能控制游客数。"陈晓娴说,但由于租期将近、能否续租未明,海岛开发政策也不明朗,不敢再加大投入。同时,洞头到竹屿岛的客运航线也不在公司手中,安排船次等无法掌控,有时有客却无船。各种因素叠加,最终海岛俱乐部没有搞起来。最终,2009年,陈晓娴退出了,竹屿岛上如今只剩空空的屋子和被台风吹倒的凉亭。"都过去了,不想说了",陈晓娴颇有几分往事不堪回首的无奈。
政府监管开发之难
而洞头县旅游局相关人士针对竹屿岛开发一事也有苦难言,"当时制定5年租期是对虎屿公司的考验期,看有没有能力、是否符合保护开发要求,若一次签订期限太长,而投资者的资金、开发理念跟不上,等于将优势旅游资源白白闲置。"他们最终做出不再续约的决定实际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2003年7月1日,国家海洋局、民政部、总参联合发布的《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实施,明确提出无居民海岛属国家所有,允许个人、机构履行申请审批程序后开发利用,租期最长50年。同时,规定除了炸岛、实体坝连岛工程等严重改变海岛属性,以及采挖砂石、整体利用等项目外,其他项目用岛由县级以上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由此,全国无人岛开发开始有规可依,也明确了县级政府对海岛开发的主导权。此后,省内舟山、宁波、台州、温州等拥有海岛资源的地区纷纷打出"无人岛资源牌"吸引资金。2005年1月1日,宁波制订《宁波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这是国内首个
关无人岛开发使用的地方法规。
2003年后的无人岛开发虽然热闹,但整体开发状况不理想一些地方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随意租赁岛屿,使一些珍稀物种和候鸟迁徙地遭到破坏。同时,不少投资主体对开发的困难估计不足,盲目上马的工程因后续资金紧张搁置,出现"烂尾"。在此背景下,以浙江省为例,2005年4月5日,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强无居民海岛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管理,保护无居民海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并明确今后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项目应向县级政府申请,经市级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政府批准,将无人岛开发利用审批权由县(市、区)级提升到省级。随后的2007年8月,浙江省政府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无居民海岛管理工作的通知》,内容涉及"暂停审批无居民海岛开发项目"、"建立无居民海岛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等。由此,浙江的无人岛开发从喧哗归于沉寂。2008年初步调查的数据显示,浙江有海岛2869个,其中无居民海岛2625个,占全省海岛的91%。其中,有300多个无居民海岛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
吸取之前教训,浙江这次在推出首批可开发无人海岛名录的同时,在海岛用途、申请审批和利用等环节设定了各种限制,试图在开发与保护间寻求平衡点。以前多数被使用的无人岛,往往是个人、单位有明确用途后向政府部门申请。这次则是在用途确定后再推出你想搞旅游,就只能租用功能被定位为"旅游"的无人岛。目的就是政府掌握海岛用途的决定权,保证利用有序,便于开发中对海岛的保护。据介绍,无居民海岛分保护类、保留类、开发类等几大类。开发类项下,根据用岛类型,又分观光旅游、工业建设、道路广场、种植养殖等15种。无人岛推出后,有开发意向的个人和单位可向海洋部门提出用岛申请,在申请的同时必须提交《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据介绍,《方案》是申请利用无人岛的法定文件,也是各级政府审批使用权的主要依据,《方案》须经有资质的单位论证(目前国家海洋局认定的有论证资质的单位为国家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研究所及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由海岛基本情况、开发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基本布局、开发有关问题、海岛保护措施等5部分内容构成。
浙江省的探索,应该能为其他省市的无人岛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而此前,在舟山港上一个历尽艰难发展起来的小岛,无论从经济意义、还是社会意义、文化意义上都竖起了一个丰碑。
开发孤岛知难不难
在舟山沈家门渔港出海口处,有个美丽却不起眼的小岛。岛的形状好似一尊卧在水面上的观音。岛屿的浅滩长提上矗立着500尊花岗岩罗汉雕塑,全部面向东侧的佛教名山普陀山。海岛的主人,同时也是这座美丽小岛的建造者--朱仁民,是中国第一位拥有私人海岛的岛主。自从1996年买下这座小岛到2006年建造结束,朱仁民历经10年难以想象的艰辛,亲手将这座小岛勾画成自己梦想中的样子,让这个普通的小岛一举变成一座无与伦比的人文景观。如今,身价不菲的朱仁民依旧每天只睡三、五个小时,每天花销依旧在25元以内,不进理发店理发,到了夏天他依旧赤脚走路。深受禅宗文化影响的朱仁民,过着苦行僧一般的清修生活。对于朱仁民来说,岛代表着他的哲学:自然生态、心灵生态和艺术生态的统一。这座孤岛已经成了他的精神载体。
朱仁民的外公是著名国画家潘天寿,对艺术的天赋与热情就好像是随着家族血统一齐传承下来的,出生于国画世家的他从小耳濡目染,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若不是造化弄人,1981年朱仁民在独自创作300米x3米中国画鸿幅巨制《大道·海天篇》时,不慎从高架摔下,以致瘫痪,他本该是曾经风行全国的"水墨运动"行为艺术领军人物。多舛的命运却意外造就了朱仁民与佛教禅宗文化的缘分。因腰椎损伤无法行走,朱仁民只得独自在普陀山破庙内静养。在这段时期内,他沉醉于阅读大量禅宗典籍,书中的哲学能够使他的心情平静,助他度过难关,让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方向。也正是这些理念坚持让奇迹出现--曾被医生断言再也无法走路的朱仁民慢慢恢复了健康,重新站立起来。怀着感恩的心情,朱仁民决定要回报大自然,回报自己的家乡。朱仁民对这个岛的最初构想是将它建成最大的东方女神像。他想既然西方有那么多代表性的女神像,为什么中国没有出名的女神雕像。在传统文化中,最能代表中国女性的形象就是观音,而莲花岛的外形又酷似观音,那么将它建成观音像也是最合适不过了。此外,在通往小岛的花岗石长提上,还有500个罗汉列队站立,面目慈蔼,形态各异。朱仁民不希望自己岛上的罗汉让人带着恐惧的心理去膜拜,宗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他希望这些佛像都是老百姓心里的形象。他相信每个人都是有佛心的。
改造一座岛屿并非易事,买岛虽然不算昂贵,建岛却是一项耗资甚巨的工程。水电问题如何解决,公路怎么开,光缆怎么铺设,每一个琐碎的环节朱仁民都必须亲力亲为。更不用说在这期间他还碰上过地方政府轰轰烈烈的填海工程,被勒令停工,甚至有工人被抓。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民众,没有人理解他,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人在单打独斗。他一掷千金建岛,却从未想过在这里收回一分一毫,海岛入口处那块:"永久免费参观"的石碑正事他心灵生态的表现。他从来不在乎金钱,可是在这个可悲的时代,如果艺术家没有钱,根本完全无法生存下去。诚如朱仁民自己所说:"走在最前面的人。肯定会最辛苦。"但是无论前路如何艰难,他依然锲而不舍,只为了"让人知道世界上还有我这种人存在"。在这个缺少艺术家的时代,在民族文化失落的今天,他的所作所为提醒人们真正的艺术家依然存在,文化的香火依然在延续。瑞典著名船队"哥德堡号"航行到莲花岛时,船员们面对这个巨大而隽永的人文奇迹纷纷惊叹不已,他们把朱仁民当成民族英雄一般看待,并且告诉他:"您的精神就像是座大山一样横在我们的面前。"国外媒体在听说了他的故事后把他誉为"东方的米开朗基罗",朱仁民却称自己是堂吉诃德,在寻找他明知并不存在的"乌托邦"。
莲花岛被世界瞩目,并没有让朱仁民感觉得意,反而让他感到太伤心。这个岛承载了他太多心血与时间,或许,他本可以用到更好的地方去。15年前,朱仁民花9万块钱取得了舟山边上一座荒岛40年的使用权,他给岛取名叫"莲花岛",管他自己则叫"莲花洋人"。没人,没路,没设施,没电,没自来水,没手机信号,甚至连定期开往岛上的轮渡都没有,这是莲花岛的最初状态。10年间,几千万资金,加上"好几次就没命了"是朱仁民改变这座小岛付出的代价,"大部分设备和原材料都是用最原始的滚木运上岸的。"朱仁民说,当时莲花岛和"人类世界"隔着800米宽的海面,无论是码头、轮渡,还是电缆、自来水管道都是他一次又一次去找部门审批后再搭建起来,"盖章甚至是个比建设更麻烦的事儿,因为在此之前从没有人这样干过,所有人都不知道怎么操作。"
"死去活来"是朱仁民对10年海岛开发的总结感悟,其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各占一半:"所有人都认定赚钱的事儿才是正常,拿几千万去开发个免费开放的荒岛是不正常。"朱仁民说,除此之外,浙江的海岛几乎都在台风口上,房子非要造得像碉堡一样扎实,否则台风一来,人就有危险。事实上,时不时袭来的台风几次都差点要了朱仁民的命,"就算是后来在沙漠里建湿地都没那么危险。"莲花岛最后还是建成了,上面不但有莲花艺术馆、国际艺术工作室,还有800米长的罗汉长堤,成了普陀边上一个热闹的景点,每年至少有10万人会上岛去参观,但曾造就了开发莲花岛种种困难的那800米宽的海面如今已不复存在,多年的填海运动把大陆和他的岛连了起来。朱仁民常说的一句话:"脊梁做不了,我就做一根鱼刺。在这个蛮荒的世界里,我时时想着,我该如何抖露给这个世界看,这是我活着的唯一的希望。
我们希望,中国的无人岛开发,能够造就一个个堪称绝响的新的"莲花岛"。无人岛的成功开发,需要企业家、政治家以及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和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参与。
无人海岛开发序言
中国国家海洋局12日公布了中国首批176个可以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名录。此次集中公布的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涉及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8个省区,共计176个无居民海岛。其中,辽宁11个、山东5个、江苏2个、浙江31个、福建50个、广东60个、广西11个、海南6个。上述无居民海岛最长开发使用年限为50年,外籍人士和外资企业也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开发。海岛开发主导用途涉及旅游娱乐、交通运输、工业、仓储、渔业、农林牧业、可再生能源、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中国300万平方公里海域中,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海岛近7000个,小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上万个。与陆地相比,海岛面积狭小,生态群落相对独立而脆弱。
为使中国无居民海岛得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将造成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目前国家对开发无居民海岛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单位和个人提出用岛申请后,必须按照政府编制的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对拟开发的海岛编制详细的开发利用具体方案,在经专家进行充分论证认可后,并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取得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原则上无居民海岛不进行房地产住宅开发,由于没有户籍常驻人口,无居民海岛不会因为开发使用而变为有居民海岛的。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可以通过申请审批方式出让,也可以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出让最低价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根据无居民海岛的等别、用岛类型和方式、离岸距离等因素,适当考虑生态补偿因素确定,并适时进行调整。
分析认为,国际海洋局此举,有如下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是深化改革,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初的改革是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后来的荒山承包、池塘承包甚至对一些国有企业采用的经理层收购制度,都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调动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的积极性,来释放经济活力达到经济发展目的的改革。这些制度改革及时、有效地调整了生产关系,保证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现今国家公布无居民海岛名录以供开发,有利于调动资本持有者的积极性,进行无人海岛的开发,有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对我国无人海岛这类国土资源的利用率。
第二是吸引资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企业、个人等社会群体已经拥有了相当的资本积累量,而一些资本是以热钱的形式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炒作而流动和存在的,这既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对资本的利用又存在极大的浪费。适时引导资金投入类似于无居民海岛开发的实体经济领域,有利于将市场上过多流动的资金和实体经济产业相结合,既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又有有助于降低炒作压力,同时还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谓"一箭三雕"。
第三是提供保障,从国家层面指导、规范海岛的开发进程。此前,一些地方的海岛开发就已经在进行。但由于缺乏国家宏观的指导和支持,战略规划明显不足,政策支持远不到位,后续资金严重不足,基础建设基本空白,种种因素导致海岛开发非常落后。如今,从国家层面上将无居民海岛开发提升到海洋经济发展这一战略层面,无人海岛的开发因此获得了方向,且借得了东风。
然而,无居民海岛的开发还存在众多困难。我们从之前一些失败的案例中,不难窥探出无人海岛开发中的重重障碍。
企业开发海岛之难
我们不妨看一下,"温州第一女岛主"陈晓娴的故事。温州惟一的海岛县洞头县内散落着百余个无人岛,竹屿岛是其中最大的。2004年,陈晓娴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与县政府签订协议,租赁竹屿岛进行保护开发,租期5年,主要开展旅游娱乐项目。这是2003年国家允许个人、机构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后,温州的首次尝试,陈晓娴由此被称为"温州第一女岛主"。然而,2009年租约到期后她提出续租,未得到政府部门同意。随后,针对如何退出,双方进行了多轮协商,最终她在政府补助100余万元的条件下同意退出。在过去5年里,陈的公司累计投入300余万元,从岛上直接获益仅数万,加上政府补助的100余万元,亏损200余万元。
竹屿岛位于洞头本岛东约6.5公里海域,由大竹屿、小竹屿、虎头屿等数十座岛礁组成。2004年,以陈晓娴为法人代表的洞头虎屿海洋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虎屿公司")与洞头县政府签订保护开发协议。竹屿是洞头最大的无人岛,租之前岛上有人放羊,植被破坏严重。得知允许开发无人岛后,陈晓娴和朋友决定租下来搞旅游。当时的协议规定,虎屿公司以租赁形式对竹屿岛开展旅游娱乐项目开发,租期5年。至于租金,协议没写,只写直接抵入公司的海岛开发建设经费。同时,5年后如有大开发商投资,承包权须转让,虎屿公司可参股。同等实力下,公司有优先续签权。小岛开发后,陈晓娴从怀有"岛主梦"的浪漫渐渐变成困惑不安。开发建设的费用、难度远超想象。"我们在岛上累计投入300余万,钱就像水流进沙漠,一下就没了。到现在,岛上看起来和租用初期变化不大。"陈晓娴说,比如,建筑成本是一般建筑的好几倍,1立方米沙子成本几十元,到岛上的运费却要100多元;淡水、电也要自行解决。同时,受台风影响大,每次台风过后,门楼、凉亭、椅子等都遭到破坏,每年维修费用在30万元以上。
与投入相比,陈晓娴从竹屿岛取得的收益微乎其微。"这几年竹屿岛总收益只数万元,主要是门票,这些钱也不是全部归公司的。"陈晓娴说,一开始准备把海岛开发成景点,通过门票赢利。不过,政府部门要求门票由当地旅游部门收,部分返回公司。2006年,该岛试运营,门票10元/张,那年"五一"吸引近千游客上岛。但是,短时间内大量游客涌入给生态带来负担,岛上最大的1块草坪损害严重。不久,"以门票赢利"被陈晓娴和当地旅游部门否决。从小岛2006年3、4月试营业到当年8、9月停止开放数月间,收入数万元,这也是开发后惟一的收入,此后一直处于歇业状态。"也曾考虑打造海岛俱乐部,搞会员制形式,这样能控制游客数。"陈晓娴说,但由于租期将近、能否续租未明,海岛开发政策也不明朗,不敢再加大投入。同时,洞头到竹屿岛的客运航线也不在公司手中,安排船次等无法掌控,有时有客却无船。各种因素叠加,最终海岛俱乐部没有搞起来。最终,2009年,陈晓娴退出了,竹屿岛上如今只剩空空的屋子和被台风吹倒的凉亭。"都过去了,不想说了",陈晓娴颇有几分往事不堪回首的无奈。
政府监管开发之难
而洞头县旅游局相关人士针对竹屿岛开发一事也有苦难言,"当时制定5年租期是对虎屿公司的考验期,看有没有能力、是否符合保护开发要求,若一次签订期限太长,而投资者的资金、开发理念跟不上,等于将优势旅游资源白白闲置。"他们最终做出不再续约的决定实际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2003年7月1日,国家海洋局、民政部、总参联合发布的《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实施,明确提出无居民海岛属国家所有,允许个人、机构履行申请审批程序后开发利用,租期最长50年。同时,规定除了炸岛、实体坝连岛工程等严重改变海岛属性,以及采挖砂石、整体利用等项目外,其他项目用岛由县级以上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由此,全国无人岛开发开始有规可依,也明确了县级政府对海岛开发的主导权。此后,省内舟山、宁波、台州、温州等拥有海岛资源的地区纷纷打出"无人岛资源牌"吸引资金。2005年1月1日,宁波制订《宁波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这是国内首个
关无人岛开发使用的地方法规。
2003年后的无人岛开发虽然热闹,但整体开发状况不理想一些地方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随意租赁岛屿,使一些珍稀物种和候鸟迁徙地遭到破坏。同时,不少投资主体对开发的困难估计不足,盲目上马的工程因后续资金紧张搁置,出现"烂尾"。在此背景下,以浙江省为例,2005年4月5日,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强无居民海岛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管理,保护无居民海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并明确今后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项目应向县级政府申请,经市级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政府批准,将无人岛开发利用审批权由县(市、区)级提升到省级。随后的2007年8月,浙江省政府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无居民海岛管理工作的通知》,内容涉及"暂停审批无居民海岛开发项目"、"建立无居民海岛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等。由此,浙江的无人岛开发从喧哗归于沉寂。2008年初步调查的数据显示,浙江有海岛2869个,其中无居民海岛2625个,占全省海岛的91%。其中,有300多个无居民海岛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
吸取之前教训,浙江这次在推出首批可开发无人海岛名录的同时,在海岛用途、申请审批和利用等环节设定了各种限制,试图在开发与保护间寻求平衡点。以前多数被使用的无人岛,往往是个人、单位有明确用途后向政府部门申请。这次则是在用途确定后再推出你想搞旅游,就只能租用功能被定位为"旅游"的无人岛。目的就是政府掌握海岛用途的决定权,保证利用有序,便于开发中对海岛的保护。据介绍,无居民海岛分保护类、保留类、开发类等几大类。开发类项下,根据用岛类型,又分观光旅游、工业建设、道路广场、种植养殖等15种。无人岛推出后,有开发意向的个人和单位可向海洋部门提出用岛申请,在申请的同时必须提交《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据介绍,《方案》是申请利用无人岛的法定文件,也是各级政府审批使用权的主要依据,《方案》须经有资质的单位论证(目前国家海洋局认定的有论证资质的单位为国家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研究所及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由海岛基本情况、开发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基本布局、开发有关问题、海岛保护措施等5部分内容构成。
浙江省的探索,应该能为其他省市的无人岛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而此前,在舟山港上一个历尽艰难发展起来的小岛,无论从经济意义、还是社会意义、文化意义上都竖起了一个丰碑。
开发孤岛知难不难
在舟山沈家门渔港出海口处,有个美丽却不起眼的小岛。岛的形状好似一尊卧在水面上的观音。岛屿的浅滩长提上矗立着500尊花岗岩罗汉雕塑,全部面向东侧的佛教名山普陀山。海岛的主人,同时也是这座美丽小岛的建造者--朱仁民,是中国第一位拥有私人海岛的岛主。自从1996年买下这座小岛到2006年建造结束,朱仁民历经10年难以想象的艰辛,亲手将这座小岛勾画成自己梦想中的样子,让这个普通的小岛一举变成一座无与伦比的人文景观。如今,身价不菲的朱仁民依旧每天只睡三、五个小时,每天花销依旧在25元以内,不进理发店理发,到了夏天他依旧赤脚走路。深受禅宗文化影响的朱仁民,过着苦行僧一般的清修生活。对于朱仁民来说,岛代表着他的哲学:自然生态、心灵生态和艺术生态的统一。这座孤岛已经成了他的精神载体。
朱仁民的外公是著名国画家潘天寿,对艺术的天赋与热情就好像是随着家族血统一齐传承下来的,出生于国画世家的他从小耳濡目染,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若不是造化弄人,1981年朱仁民在独自创作300米x3米中国画鸿幅巨制《大道·海天篇》时,不慎从高架摔下,以致瘫痪,他本该是曾经风行全国的"水墨运动"行为艺术领军人物。多舛的命运却意外造就了朱仁民与佛教禅宗文化的缘分。因腰椎损伤无法行走,朱仁民只得独自在普陀山破庙内静养。在这段时期内,他沉醉于阅读大量禅宗典籍,书中的哲学能够使他的心情平静,助他度过难关,让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方向。也正是这些理念坚持让奇迹出现--曾被医生断言再也无法走路的朱仁民慢慢恢复了健康,重新站立起来。怀着感恩的心情,朱仁民决定要回报大自然,回报自己的家乡。朱仁民对这个岛的最初构想是将它建成最大的东方女神像。他想既然西方有那么多代表性的女神像,为什么中国没有出名的女神雕像。在传统文化中,最能代表中国女性的形象就是观音,而莲花岛的外形又酷似观音,那么将它建成观音像也是最合适不过了。此外,在通往小岛的花岗石长提上,还有500个罗汉列队站立,面目慈蔼,形态各异。朱仁民不希望自己岛上的罗汉让人带着恐惧的心理去膜拜,宗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他希望这些佛像都是老百姓心里的形象。他相信每个人都是有佛心的。
改造一座岛屿并非易事,买岛虽然不算昂贵,建岛却是一项耗资甚巨的工程。水电问题如何解决,公路怎么开,光缆怎么铺设,每一个琐碎的环节朱仁民都必须亲力亲为。更不用说在这期间他还碰上过地方政府轰轰烈烈的填海工程,被勒令停工,甚至有工人被抓。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民众,没有人理解他,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人在单打独斗。他一掷千金建岛,却从未想过在这里收回一分一毫,海岛入口处那块:"永久免费参观"的石碑正事他心灵生态的表现。他从来不在乎金钱,可是在这个可悲的时代,如果艺术家没有钱,根本完全无法生存下去。诚如朱仁民自己所说:"走在最前面的人。肯定会最辛苦。"但是无论前路如何艰难,他依然锲而不舍,只为了"让人知道世界上还有我这种人存在"。在这个缺少艺术家的时代,在民族文化失落的今天,他的所作所为提醒人们真正的艺术家依然存在,文化的香火依然在延续。瑞典著名船队"哥德堡号"航行到莲花岛时,船员们面对这个巨大而隽永的人文奇迹纷纷惊叹不已,他们把朱仁民当成民族英雄一般看待,并且告诉他:"您的精神就像是座大山一样横在我们的面前。"国外媒体在听说了他的故事后把他誉为"东方的米开朗基罗",朱仁民却称自己是堂吉诃德,在寻找他明知并不存在的"乌托邦"。
莲花岛被世界瞩目,并没有让朱仁民感觉得意,反而让他感到太伤心。这个岛承载了他太多心血与时间,或许,他本可以用到更好的地方去。15年前,朱仁民花9万块钱取得了舟山边上一座荒岛40年的使用权,他给岛取名叫"莲花岛",管他自己则叫"莲花洋人"。没人,没路,没设施,没电,没自来水,没手机信号,甚至连定期开往岛上的轮渡都没有,这是莲花岛的最初状态。10年间,几千万资金,加上"好几次就没命了"是朱仁民改变这座小岛付出的代价,"大部分设备和原材料都是用最原始的滚木运上岸的。"朱仁民说,当时莲花岛和"人类世界"隔着800米宽的海面,无论是码头、轮渡,还是电缆、自来水管道都是他一次又一次去找部门审批后再搭建起来,"盖章甚至是个比建设更麻烦的事儿,因为在此之前从没有人这样干过,所有人都不知道怎么操作。"
"死去活来"是朱仁民对10年海岛开发的总结感悟,其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各占一半:"所有人都认定赚钱的事儿才是正常,拿几千万去开发个免费开放的荒岛是不正常。"朱仁民说,除此之外,浙江的海岛几乎都在台风口上,房子非要造得像碉堡一样扎实,否则台风一来,人就有危险。事实上,时不时袭来的台风几次都差点要了朱仁民的命,"就算是后来在沙漠里建湿地都没那么危险。"莲花岛最后还是建成了,上面不但有莲花艺术馆、国际艺术工作室,还有800米长的罗汉长堤,成了普陀边上一个热闹的景点,每年至少有10万人会上岛去参观,但曾造就了开发莲花岛种种困难的那800米宽的海面如今已不复存在,多年的填海运动把大陆和他的岛连了起来。朱仁民常说的一句话:"脊梁做不了,我就做一根鱼刺。在这个蛮荒的世界里,我时时想着,我该如何抖露给这个世界看,这是我活着的唯一的希望。
我们希望,中国的无人岛开发,能够造就一个个堪称绝响的新的"莲花岛"。无人岛的成功开发,需要企业家、政治家以及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和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