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统一世界
2011-04-26 09:32:54 来源:亚太博宇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终其一生的努力,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提出"21世纪的世界必将因为过度的贪欲和自私而陷入空前的灾难中",我们从当前日本的特级地震、中东地区的动荡,乃至欧美的经济疲软现状不难验证汤恩比博士的论断意义……
危机篇--社会现状
2011年4月22日上午,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连刺数刀致对方死亡一案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药家鑫一审被判处死刑之后,随后的二审和死刑复核将会如何,无论公众怎样的热议和争执,最终依然还得交给法官的裁决。所以,争论药家鑫的"死活",某种程度上已毫无现实意义,最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我们应如何充分、理性的反思。"反思"的意义在于如何避免或较少的发生类似的"杀人"案件。在药家鑫案之后,上海又发生了一起留学生在归国到港的机场,向母亲刺了九刀的恶性事件。两起事件都发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我们不排除有个体因素,但教育机制中缺乏人性化和人格健全化的教育恐是不争的事实。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和培养每一名受教育者的人格。但时下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是不是真正地担当了培养合格和健全人格的未来人才的责任?药家鑫是个优秀学生,是一个从事艺术学习的大学生,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想到他在一个突发的事件之后,却能变成一个手握"凶器"的恶魔;日本的那位留学生同样如此。一半是"天使",是个乖乖生,但另一半却是隐藏在性格深处的暴戾。这足以说明,某些方面我们的教育和引导一定存在缺失!其它可能和药家鑫一样遇事走极端的"大学生"会有多少?有分析认为,严惩药家鑫是珍重生命的人性教育课。反思药家鑫把交通肇事激化为故意杀人的心路历程,错上加错的理由竟是缘于伤者记住了自己的车牌号码,竟是"农村人难缠"的偏执歪理,其泯灭人性、漠视生命的畸形病态昭然若揭。更为可怕的是,在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当下,持这种心态的人绝非个例。且不说制贩有毒食品的无良商家的图财害命,上海发生的留学生在机场向母亲连刺九刀的恶性事件,缘由竟是母亲未满足其索钱的要求。药家鑫无故残害一个仅有26岁的年轻母亲,而且是连捅8刀,其心狠手辣令人发指。推而广之到整个中国社会,有网友担忧,现在中国人正在消失的情感--1、忏悔;2、善良;3、悲悯;4、爱情;5、真诚;6、胆色;7、平和;8、谦卑;9、敬畏;10、博爱。中国人正在壮大的情感--1、功利;2、冷漠;3、自私;4、暴戾;5、猥琐!
如何避免这种担忧演变成事实,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自我反思、自我改善,也需要政府系统性的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冷静应对。面对整个社会的情感危机,问题无疑极为紧迫,但我们仍须从容自信。就我们所知的各种文明和国家兴盛的经验分析来看,无一不奉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历来重视教育,但是否我们的教育出了一些问题呢?
契机篇--中国教育
常言道"旁观者清",不妨看一下和我们文化有极大相似性,但同时有又诸多不同的日本的历史学家依田熹家通过研究中日近代史后给出的结论。他认为,在文化摄取形态上,日本属"全面摄取型",中国则是"部分摄取型",在社会教育形态上,中国是"选拔-达到目的型",日本则是"普及-提高能力型"。
先从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说起,在东京坐地铁,感觉日本人读书的很多,而中国则不同,地铁上更多充斥着的是商业广告。追溯历史,日本人爱读书的习惯大约形成于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据史料记载,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来的外国人就在日本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日本人包括商店店员、婴儿照看者,甚至马夫都在看书,他们看的是售价便宜的小说,这说明当时一般的老百姓已经能以文字来获取娱乐。在江户时期,英国来的公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虽然我不觉得日本比英国发达,但在初等教育方面,日本比英国要领先很多。"可见,在江户末期,日本老百姓接受初等教育已经很普遍,读书的风气已形成。而正是初等教育的普及,正是"普及-提高能力型"的教育形态才使日本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明治以后,西方教育制度开始引入,反过来又促进了日本平常百姓的读书。而大约同时期的中国,正在发生义和团事件,还是文盲率很高的时期。更何谈教育风气的养成?
不过,亚博分析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曾经落后,就会永远落后。文盲率并不是教育问题的全部。我们看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很多国家以为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就能促进教育的发展,但实际上未必如此。日本在江户时代,当时统治阶级是武士阶层,对于武士,是积极鼓励他们学习的,对庶民倒没有相应的措施,因此与其说读书风气是由上及下的结果,不如说是自然形成的社会风气。尽管有人称,"日本的教育是大众教育,中国则是精英教育",中国的文盲率当时确实低于日本,现在的学习风气的养成也落后于日本,但我们仍不乏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宝。那就是--身教。近来越来越被老百姓知晓的《弟子规》就是身教的典范。亚太博宇经过多年分析和论证以及具体实践得出结论,《弟子规》的学习,有助于普通百姓、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有助于弥补高等教育存在的重大缺失,有助于形成良好、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解决人心如江河日下的社会问题。面对中国的问题,我们用心良苦、积极救世,开出这剂良药。
时机篇--中国文化
当前,中国最大的课题实际是恢复亚洲文化大国的地位。不是说不要在其他方面成为大国,而是我们认为,中国要被世界承认为大国,文化方面最为重要。先搞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可以滞后这一观点是需要修正的,因为这样的观点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日本在二战战败末期,由于轰炸失去了大部分的产业,陷入极其悲惨的状况,这个时期最先提出的课题是文化国家的建设,这大量反映在当时的报纸杂志上。当时日本国民由过去军国主义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在建设文化大国中找到了新的方向,而并非以经济大国为目标,结果日本成了世界性经济大国。日本是以文化国家为目标,结果成了经济大国,这里面存在着历史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也经历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原因在于江户时期的日本是世界上包括农村在内的平民教育最为普及的国家,以此作为基础,明治维新后的义务教育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战后制定的初级中学义务教育制。文化的普及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如果仅仅是经济发展,不会得到世界的赞扬,因为从历史上看,中国要是成不了文化大国,才是奇怪的事情。拥有广阔领土和庞大人口的中国,往往被周边国家所戒惧,但是只要中国采取了文化大国的姿态,周边国家的戒惧就会得到缓解。
要建立文化大国,中国有很多的价值观,在全世界都是有影响力的。美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终其一生的努力,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提出"21世纪的世界必将因为过度的贪欲和自私而陷入空前的灾难中",我们从当前日本的特级地震、中东地区的动荡,乃至欧美的经济疲软现状不难验证汤恩比博士的论断。而他当时给出的良药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才能拯救世界。""21世纪的中国文化必将统一世界!"中国传统思想是非常多元的,但从特定时期开始就以儒家为主了。诸子百家的东西都是中国本土的,我们应该再检阅一遍,看看里面有哪些可以发光的东西。这是中国巨大的财富,亟待重新发掘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地方政府打着"发展传统文化"的旗号,为政绩加分,为GDP加份的水平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典籍里,在《弟子规》提倡的一言一行里。
24日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分析到全球局势时说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其实,开发人力资源,不仅仅应该是文化经营阶层、以清华学子为代表的知识阶层的需身体力行的课题,更是每个中国人、每个人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身体力行奉行君子之道,解决当下中国种种社会问题,用中国本有的民生本慧,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利益中国百姓、利益世界人民,实现天下大同、全球和谐!其实并不遥远,也许就在《弟子规》简单的一千字里,就在每个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危机篇--社会现状
2011年4月22日上午,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连刺数刀致对方死亡一案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药家鑫一审被判处死刑之后,随后的二审和死刑复核将会如何,无论公众怎样的热议和争执,最终依然还得交给法官的裁决。所以,争论药家鑫的"死活",某种程度上已毫无现实意义,最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我们应如何充分、理性的反思。"反思"的意义在于如何避免或较少的发生类似的"杀人"案件。在药家鑫案之后,上海又发生了一起留学生在归国到港的机场,向母亲刺了九刀的恶性事件。两起事件都发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我们不排除有个体因素,但教育机制中缺乏人性化和人格健全化的教育恐是不争的事实。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和培养每一名受教育者的人格。但时下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是不是真正地担当了培养合格和健全人格的未来人才的责任?药家鑫是个优秀学生,是一个从事艺术学习的大学生,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想到他在一个突发的事件之后,却能变成一个手握"凶器"的恶魔;日本的那位留学生同样如此。一半是"天使",是个乖乖生,但另一半却是隐藏在性格深处的暴戾。这足以说明,某些方面我们的教育和引导一定存在缺失!其它可能和药家鑫一样遇事走极端的"大学生"会有多少?有分析认为,严惩药家鑫是珍重生命的人性教育课。反思药家鑫把交通肇事激化为故意杀人的心路历程,错上加错的理由竟是缘于伤者记住了自己的车牌号码,竟是"农村人难缠"的偏执歪理,其泯灭人性、漠视生命的畸形病态昭然若揭。更为可怕的是,在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当下,持这种心态的人绝非个例。且不说制贩有毒食品的无良商家的图财害命,上海发生的留学生在机场向母亲连刺九刀的恶性事件,缘由竟是母亲未满足其索钱的要求。药家鑫无故残害一个仅有26岁的年轻母亲,而且是连捅8刀,其心狠手辣令人发指。推而广之到整个中国社会,有网友担忧,现在中国人正在消失的情感--1、忏悔;2、善良;3、悲悯;4、爱情;5、真诚;6、胆色;7、平和;8、谦卑;9、敬畏;10、博爱。中国人正在壮大的情感--1、功利;2、冷漠;3、自私;4、暴戾;5、猥琐!
如何避免这种担忧演变成事实,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自我反思、自我改善,也需要政府系统性的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冷静应对。面对整个社会的情感危机,问题无疑极为紧迫,但我们仍须从容自信。就我们所知的各种文明和国家兴盛的经验分析来看,无一不奉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历来重视教育,但是否我们的教育出了一些问题呢?
契机篇--中国教育
常言道"旁观者清",不妨看一下和我们文化有极大相似性,但同时有又诸多不同的日本的历史学家依田熹家通过研究中日近代史后给出的结论。他认为,在文化摄取形态上,日本属"全面摄取型",中国则是"部分摄取型",在社会教育形态上,中国是"选拔-达到目的型",日本则是"普及-提高能力型"。
先从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说起,在东京坐地铁,感觉日本人读书的很多,而中国则不同,地铁上更多充斥着的是商业广告。追溯历史,日本人爱读书的习惯大约形成于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据史料记载,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来的外国人就在日本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日本人包括商店店员、婴儿照看者,甚至马夫都在看书,他们看的是售价便宜的小说,这说明当时一般的老百姓已经能以文字来获取娱乐。在江户时期,英国来的公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虽然我不觉得日本比英国发达,但在初等教育方面,日本比英国要领先很多。"可见,在江户末期,日本老百姓接受初等教育已经很普遍,读书的风气已形成。而正是初等教育的普及,正是"普及-提高能力型"的教育形态才使日本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明治以后,西方教育制度开始引入,反过来又促进了日本平常百姓的读书。而大约同时期的中国,正在发生义和团事件,还是文盲率很高的时期。更何谈教育风气的养成?
不过,亚博分析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曾经落后,就会永远落后。文盲率并不是教育问题的全部。我们看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很多国家以为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就能促进教育的发展,但实际上未必如此。日本在江户时代,当时统治阶级是武士阶层,对于武士,是积极鼓励他们学习的,对庶民倒没有相应的措施,因此与其说读书风气是由上及下的结果,不如说是自然形成的社会风气。尽管有人称,"日本的教育是大众教育,中国则是精英教育",中国的文盲率当时确实低于日本,现在的学习风气的养成也落后于日本,但我们仍不乏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宝。那就是--身教。近来越来越被老百姓知晓的《弟子规》就是身教的典范。亚太博宇经过多年分析和论证以及具体实践得出结论,《弟子规》的学习,有助于普通百姓、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有助于弥补高等教育存在的重大缺失,有助于形成良好、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解决人心如江河日下的社会问题。面对中国的问题,我们用心良苦、积极救世,开出这剂良药。
时机篇--中国文化
当前,中国最大的课题实际是恢复亚洲文化大国的地位。不是说不要在其他方面成为大国,而是我们认为,中国要被世界承认为大国,文化方面最为重要。先搞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可以滞后这一观点是需要修正的,因为这样的观点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日本在二战战败末期,由于轰炸失去了大部分的产业,陷入极其悲惨的状况,这个时期最先提出的课题是文化国家的建设,这大量反映在当时的报纸杂志上。当时日本国民由过去军国主义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在建设文化大国中找到了新的方向,而并非以经济大国为目标,结果日本成了世界性经济大国。日本是以文化国家为目标,结果成了经济大国,这里面存在着历史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也经历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原因在于江户时期的日本是世界上包括农村在内的平民教育最为普及的国家,以此作为基础,明治维新后的义务教育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战后制定的初级中学义务教育制。文化的普及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如果仅仅是经济发展,不会得到世界的赞扬,因为从历史上看,中国要是成不了文化大国,才是奇怪的事情。拥有广阔领土和庞大人口的中国,往往被周边国家所戒惧,但是只要中国采取了文化大国的姿态,周边国家的戒惧就会得到缓解。
要建立文化大国,中国有很多的价值观,在全世界都是有影响力的。美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终其一生的努力,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提出"21世纪的世界必将因为过度的贪欲和自私而陷入空前的灾难中",我们从当前日本的特级地震、中东地区的动荡,乃至欧美的经济疲软现状不难验证汤恩比博士的论断。而他当时给出的良药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才能拯救世界。""21世纪的中国文化必将统一世界!"中国传统思想是非常多元的,但从特定时期开始就以儒家为主了。诸子百家的东西都是中国本土的,我们应该再检阅一遍,看看里面有哪些可以发光的东西。这是中国巨大的财富,亟待重新发掘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地方政府打着"发展传统文化"的旗号,为政绩加分,为GDP加份的水平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典籍里,在《弟子规》提倡的一言一行里。
24日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分析到全球局势时说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其实,开发人力资源,不仅仅应该是文化经营阶层、以清华学子为代表的知识阶层的需身体力行的课题,更是每个中国人、每个人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身体力行奉行君子之道,解决当下中国种种社会问题,用中国本有的民生本慧,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利益中国百姓、利益世界人民,实现天下大同、全球和谐!其实并不遥远,也许就在《弟子规》简单的一千字里,就在每个百姓的日常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