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 了解真相

2011-05-06 10:38:45    来源:亚太博宇

尽管仰望星空,浩淼的宇宙离我们极为遥远,但也许面对神秘的宇宙,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困扰我们的种种利益和争论,饱含理性和智慧地重新认识事物、乃至找到重新认识事物的新的法门……

坚守理想、勇敢自立

"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3日同20位来自首都各界的青年代表在中南海座谈,共话青年成才之路。这次应邀到中南海的青年代表,既有首都高校大学生,也有青年作家、社区医生、游泳运动员、新闻记者和科研人员,还有文艺工作者、公交司机、交通警察、小学教师、农民工、超市收银员等。阳光明媚,绿草如茵。3日上午9时,温家宝兴致勃勃地和首都青年代表一起来到中南海西花厅,参观周恩来总理生前办公和生活的地方。这些青年人都是第一次到中南海。温家宝领着他们走进西花厅幽静的院子,"周总理在这里住了27年""这是周总理生前十分喜爱的海棠树""这是周总理的办公桌"……温家宝当起了讲解员,院子里洋溢着融洽和谐的气氛。看到周总理生前工作的地方陈设简单朴素,大家对总理的敬佩之心砰然而生。随后,温家宝和青年们一起步行来到国务院小礼堂。他主持召开座谈会,和大家亲切座谈。

"我们纪念'五四',还是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建设国家的重任迟早要交给你们,希望你们立志成才,在各行各业发挥突击队作用,为国家各项事业带来朝气。"温家宝简短的开场白,使青年们感到十分亲切。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09级本科生孙余骁第一个发言:"在中文中,学习和研究是两个不同的词语,但是在英文中却是一个单词。我们应该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他结合自身感受,就大学生成才提出三点建议:当代大学生要把学习和研究相结合,把学习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个人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刚才你提了三个结合,我再加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要同学习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只有做到这四个结合,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温家宝说,现在是开放的世界。在中国和世界日益频繁的交流中,语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他鼓励青年们年轻时就要学好外语。
亚博分析认为,对1919年的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这一个世纪来,中国的从艰辛中逐渐走向了富强,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与时俱进、发生了一些变化。温家宝此次特别提到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要同学习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再次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温总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应用也十分自如。曾在多个场合引用中国古代经典中的词句。在此次座谈会中,温家宝总理对青年成才提出五点希望:
--有理想。青年要树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理想;树立为实现世界繁荣和进步而奋斗的理想。"守志如行路,有行十里者,有行百里者,有行终生者。行十里者众,行百里者寡,行终生者鲜。"青年要树立终生的远大理想,并努力为之奋斗。

--善学习。青年是一个人学习最好的时期,最少保守思想,最能接受新生事物,要刻苦学习。不仅学知识、学本领,而且要学做人。学习要持之以恒,尤其要打好基础。要善于求知求新,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既要学会动脑,又要学会动手。

--讲道德。青年要懂得真善美,懂得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从年轻时起就培养讲诚信的良好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要自立。青年要善于独立思考,从年轻时就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学会判断事物的真伪。靠思考了解事情真相,做出正确判断;还要勇于创新,不墨守成规。

--勇奋斗。青年要树立为实现崇高理想勇于献身、不怕牺牲、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温家宝最后说,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青年一代身上。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奋发有为的青年,那就没有未来;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诚实、正直、果断、善良和勇敢的品格,那么它将无法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也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青年的命运就是中华民族的命运,青年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

"超级地球"的发现

5月4日,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密度与铅相当的系外"超级地球",名为"55Cancrie",绕母星运行一周只需要不到18个小时。这一发现是行星演化和幸存研究史上最具有突破性的发现。

55Cancrie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密度最大的固态行星,距离地球很近,天文爱好者可以用肉眼观察到它所绕的恒星。这颗多岩系外行星的直径达到1.3万英里(约合2.1万公里),比地球大60%,质量和密度分别是地球的8倍和2倍。其表面温度接近2700摄氏度,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借助强大的地心引力,这颗行星可能拥有大气层。超级地球的体积可达到地球的10倍,由于可能呈固态或者拥有液态海洋,因此引起科学家的浓厚兴趣。这两个条件意味着,如果温度等其他条件较为适当,超级地球可能存在生命。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任务科学家杰米o马修斯表示:"这是一颗奇异的行星,就像是多岩超级地球的形象代言人。它是迄今为止在太阳系外发现的密度最大的固态行星,在这颗行星上,你的体重将是地球上的3倍。"

更引人注目的是,55Cancrie是借助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一架廉价的太空望远镜发现的。这架望远镜只有手提箱大小,名为"MOST"(恒星微变和振荡望远镜的英文缩写)。根据望远镜获取的数据,55Cancrie绕恒星55CancriA轨道运行,由于距离很近,绕行一周只需要17小时41分钟。马修斯教授说:"这颗恒星的体积是太阳的60倍,亮度是太阳的3600倍。生活在这颗行星上,你并不需要日历,有一块腕表就足够了。"55Cancrie距地球40光年,所绕恒星是一颗G型恒星,也就是与太阳类似的黄矮星。它位于巨蟹星座,未来两个月内肉眼可见。55Cancrie所在行星系统拥有4颗行星,自1997年以来,科学家便对其进行观测,由于密度接近地球并且与地球距离很近,这一发现非常引人注目。这4颗行星是借助所谓的"多普勒技术"发现的,也就是测量无法观测到的行星的引力拖拽导致的恒星摇晃。虽然地狱般的温度意味着55Cancrie不太可能有生命存在,但这种类型的行星正是科学家希望利用望远镜发现的天体。研究论文主执笔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什o韦恩表示:"母星的亮度让进行很多类型的测量成为一种可能,55Cancrie是用于验证行星形成、演化和幸存理论的最理想实验室。能够用肉眼观察到一颗恒星并了解其中一颗绕其轨道运行的行星的质量和半径是一个非常奇妙的经历,尤其是在类似这样的距离内。"

55Cancrie行星的发现,用科技手段再次为我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垠和多姿多彩。然而我们我不得不承认,处在浩淼的宇宙中,我们的地球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星球,也许我们的地球并不特殊,也许我们人类自身也并不特殊。而一旦涉及这个问题,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了解真相、了解宇宙的真相,探究我们自身到底是从何而来、要到何处呢?而中国传统文化所描述的宇宙实相,不管其描述的是否正确,我们都不应该将其排斥在了解真相的过程和内容之外……

"诸行无常"的宇宙

我国现代著名佛学家王恩洋先生于1957年在中国佛学院讲课撰了《佛学通论·实相论》。王恩洋先生从佛教时空观和动静观入手,多方面地揭示了宇宙运动的实质或实相。即使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该文对于我们认识宇宙、人生乃至自我都不无启发意义。上下四旁为宇,往古来今为宙,这是宇宙的本义,相当于今时所说的空间与时间。但此处所说的宇宙,不是指的空洞形式的宇和宙,而是指的在整个时空中无量的具体事物,总略言之曰宇宙;在佛法里所说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即其内容。不妨从宇宙的起源、状态简要了解一些佛学家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在佛经中有这样的话:诸行无常,是起尽法;生必灭故,彼寂为乐。此中所谓"诸行"是佛教中最常用的名词,它所指的是一切有生灭、有功用的有为法。无论物质界的色法,精神界的心、心所法等,皆是有为法。即是宇宙间所有的事物,看得见、听得着乃至思维得到的,和此能视、能听乃至能思维的一切,都是有为法。这一切有为法,佛法称之为诸行。行者,变动迁流义,造作行为义。行非一种,故曰诸行。"无常"是转变坏灭义,随生随灭义,从有到无义。诸行既是变动迁流的,所以它便是无常的,因此说"诸行无常"。"是起尽法"和"生必灭故"两句是解释"诸行无常"的理由。"起"言诸行之初起,"尽"言诸法之尽灭。一法具此起尽矛盾之两重性,名之为"是起尽法"。为什么在一法中会具此矛盾的两重性呢?答:"生必灭故"。此是举世间现有的实事为证。物生必死,花开必谢,振古迄今一无例外,所以凡存在的是必归毁灭的,凡生起的是必归死亡的。因此生必灭的规律,故起尽在于一法。诸行之性能如是,其为无常自决定了。既然宇宙事物即是诸行,诸行以外更无具有内容的具体宇宙,即可知宇宙不是一些静的东西,而是一些动的行动了。而诸行是起尽法,它是生已必灭的,即可知宇宙不是常恒不变的,而是变易无常的了。

简单的讲,佛学中的"诸行"实际已经概括了无边无沿的宇宙中一切的星球乃至星球上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这些星球既包括了我们已经发现的星球,也包括尚未为人类发现和认知到的其他星球和其他物质。但是这些"诸行"都是"无常"的,也即是都是运动的,而非永恒静止的。而这一切的永恒运动和变化,又都将归于"寂灭",原因在于"生必灭故"。寥寥十六个字,就把西方哲学中所谓的宇宙时空观、运动观交代的清清楚楚,不仅如此,还交代了宇宙的起源和去处--"生必灭故,彼寂为乐"--宇宙从无中而生,而终将归于"寂"。而科学的苦苦观察实际上也是建立在大胆假设的一系列伟大猜想上,才能够进行一步步的验证。

在温总理大力鼓励青年人敢于独立思考、了解真相的今天,我们以宇宙真相为例,从西方科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方面,对这一认识对象做些探讨。尽管仰望星空,浩淼的宇宙离我们极为遥远,但也许面对神秘的宇宙,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困扰我们的种种利益和争论,饱含理性和智慧地重新认识事物、乃至找到重新认识事物的新的法门。而这些认识方法和智慧,才是我们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不断追求和获得幸福"渔鱼之法"。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