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对“问责”是大考验
2011-05-13 12:49:03 来源:亚太博宇
如今,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文告,都少不了"政府主导"这个词。走进现实经济,与此对应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政府竞争"不仅成为中国奇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是中国模式的真正秘密所在。就拿"政府主导"对货币运动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来说,央行以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调控的一件主打工具,就正是政府主导投资与信贷行为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政府主导的货币创造直接依托于行政权力、行政命令和行政审批,所以中国的货币调控手段也必须以数量型为主才比较对路;而以最近谈及的高铁票价为例。盛部长说,高铁的票价是企业根据铁路建设成本、运营成本来测算的,最终的票价,将按照价格法的程序,经过测算后报批。而事实是,票价完全是政企不分的铁道部根据各项成本加以测算后得出,再经报批才能最后决定。按国际铁路联盟的标准,经历多次提速达到时速200公里的中国铁路,本来就已经是"高速铁路"了。不过,这并不符合铁道部的要求。要探究的是,如果铁道部欲建世上最快的高铁并不令人意外,那么此种要大手花钱的雄心壮志,究竟如何通得过国家审批的呢?无论如何,这类投资依据的不是市场的相对价格,不是猜测的未来需求,也不是预期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更为要害的,是这类投资的决策与其最后的结果之间,没有可靠的责任关联。刘志军留下的教训是,当舆论和公众可以问责的时候,他本人早就负不了任何责任了。但是,如此机制下做出的投资决定,继续决定了未来客户付费的"成本",也连带影响未来的价格、需求量、替代消费的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