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面对通缩而束手无策?
2010-08-26 21:46:54 来源:亚太博宇
钢材在涨,水泥在涨,石油在涨,电价在涨,油价在涨,2003年的中国经济可以说是涨声一片。据权威人士的估计,生产资料的价格的上涨幅度大体已经超过了30%。但是,作为消费者,感受并不强烈,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监测显示,同比增长不过1%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为什么原材料在大涨而产成品却波澜不惊呢?为什么有些经济学家担忧的通胀至今还千呼万唤不出来呢?经济分析人士为此指出,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陷在内需不足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与此同时,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收入不升反降,工人的收入也没有大幅增长,这不是有效需求不足又是什么呢?道理似乎不复杂,占社会总人口80%的普通大众如果收入没有增长,那么需求也就没有增长,产成品供过于求的局面也就永远不会改变,反而会导致恶性循环。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反过来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构成制约。在劳动力人口严重过剩的中国,要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与其说是个经济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问题,也许这就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面对通缩束手无策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