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哈利”还需多久

2011-08-11 11:30:45    来源:亚太博宇

从出版界的发售奇迹到大银幕上的影史记录,从它的衍生产品的热销到主题公园的诞生,《哈利·波特》以它特有的"魔法"的魅力征服了这个世界,创造了文化产业上一个不可逾越的丰碑和不可复制的神话。无论是其故事本身还是后期的营销策略,都值得中国文化产业深思和借鉴……

令人瞻仰的辉煌

尽管相比首周跌幅严重,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依旧是上周海外票房的霸主。影片共在全球北美以外的多个国际和地区收获1.21亿美元,其中德国、法国、澳洲、日本表现不俗。上映12天,《哈7(下)》的海外累积票房已高达5.6亿,全球票房8.34亿,超越《阿凡达》(19天),成为影史上最快破8亿的电影。

据发行方华纳兄弟的计算,《哈7(下)》从上周五到周日用三天时间卷走了1.68亿美元,超过了有史以来首周末票房最高纪录的保持者--2008年上映的《蝙蝠侠:暗夜骑士》的1.58亿美元。"这是目前为止票房最好的哈利·波特电影。"华纳兄弟的北美发行总监丹·费尔曼说,"10亿美元唾手可得。"

是魔法更是一种文化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热映从侧面反映出"哈利·波特"已经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成为了世界文化产业的重要案例和组成部分。但是,"哈利·波特"的文化产业奇迹远远不止票房这么简单。

10年、7部书、全球销量3.25亿册、翻译语言64种、中国发行量900万册、品牌估价10亿美元……这些数字足以说明《哈利·波特》图书品牌强悍的影响力,凭借语言和文化的强势奠定了受到全球读者欢迎的根基。
无独有偶,改编自《哈利·波特》图书的8部系列电影也让这几个在魔法世界里横冲直撞的小毛孩子,在大银幕火了8把。依靠华纳兄弟强大的商业后盾,10年8部《哈利o波特》电影票房口碑双丰收,几乎每部都在北美影史均在前50行列。

在欧美,一系列与"哈利·波特"沾边的DVD、电视片、游戏、服装、文具等衍生商品都成为紧俏货,授权得到美泰、乐高、孩之宝等多家公司千万美金的收购。它们的利润达到了"哈利·波特"系列产业利润的70%以上。"哈利·波特主题公园"的诞生充分说明了华纳的商业头脑,"畅销书--系列电影--DVD光碟--玩具及周边商品热卖--主题公园和英国旅游业"的完整产业链闪耀光芒。

不管是图书、电影的火爆,还是这些衍生产品的热销,"哈利·波特"依靠的无非就是广大的"麻瓜"们的热捧,这个鼻梁上架着看似很重的圆眼镜的小男孩,依靠他"难以捉摸"的魔力,让全球的青少年和中老年为之疯狂。

打造中国"哈利"任重道远

从硬件方面来看,资金投入少,技术跟不上是中国的硬伤。中国的出版国情较为复杂,每年的出版数量较多发售规模小,这取决的中国图书难有高昂的投入、和高水准的制作团队。此外,中国的技术远远落后于欧美地区,用技术和特技在银幕上营造一个全新且刺激的魔法世界对于中国来说,有点强人所难的意思。

从创新角度来看,创意成为中国影视出版的发展瓶颈。如果缺乏创造力,那么就不可能诞生中国的"哈利·波特"。创意的缺乏直接导致题材选择视野狭隘和盲目跟风拍摄,两种情况在当下日益趋严重。近期国内翻拍的各种红色经典和历史名剧,以后某些电视台一直翻拍的泡沫剧,正是如实地体现了创新力的匮乏。

此外,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中国的影视作品从诞生到推广,缺少一条完整如好莱坞的运作模式一般的"商业链条"。《哈利·波特》的营销方式已经说明,一个完整的推广模式对一个优秀作品的重要意义,用"完善的产业链条"来运作中国的"哈利"是中国文化品牌做强的必由之路。对"产业链条"形成最大的威胁就是票房的繁荣导致的整体浮躁,为高票房而使工作重心偏离影片品质,最后的结果就是即便营销做得再好,影片质量太差也难以引起观众共鸣,反而降低了观众的信任度。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国改编自著作的电影对原著作者和编剧的关注仍旧不够,很多电影导演过于强调自己的风格,编剧的成分和原著作者的成分减少,甚至会有和原著作者闹翻的状况,罗琳对《哈利·波特》电影的引导就起到了把关的作用,毕竟原著作者更了解情节设置的用意和内涵。剧本很大情况上决定了一个影片的口碑,很多国产电影如《钢的琴》就是因为剧本好而广受称赞。不过,中国的作者们仍然有个弱势,那就是缺少像罗琳那样的规划性和魄力,也缺少自我营销和推广的观念。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当世纪之初,西方的"哈利·波特"就开始尝试了一条独特且成功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中国的文化产业却因为技术、资金等诸多限制而落后。"哈利·波特"给予的最大启示应该就是,优秀作品只有靠有创意的营销和推广才能为世人所知,要打造中国版"哈利",内容和营销是最重要的元素,不可厚此薄彼。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