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卡扎菲时代利比亚难见黎明
2011-09-01 09:33:24 来源:亚太博宇
虽然卡扎菲声称自己还在的黎波里,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反对派的节节胜利,利比亚的卡扎菲时代已经宣告结束。后卡扎菲时代谁来接棒?硝烟散去之后,利比亚的重建困难重重……
警惕政治后遗症
在历史上,政权更迭后,对旧政权的全面清算,往往会带来权力真空,从而导致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转。反之,如果执政者和反对派一开始就能坐下来协商谈判,这场血腥的革命就完全可以避免,但卡扎菲却一次次错过历史给予他的机会。
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美军很快推翻萨达姆政权,新政权建立之后在美国的支持下对支持萨达姆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成员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其结果就是国家无法治理而产生了权力真空。而且,这种清洗活动迫使那些支持萨达姆的强硬分子与新政权抗争,其结果就是伊拉克不断发生恐怖袭击活动。
于是,在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之后,伊拉克发生了第二场战争,这场战争美军和伊拉克新政府军队组成联军,敌人为各色恐怖组织。在2006年前后,曾有一年多时间,恐怖组织成功利用教派矛盾、煽动巴格达部分民众参与街巷战,成准内战状态,以至于一度连在街道上安全散步都成为一种奢侈。
相反,南非在转型前深陷重重困境:黑人武装力量无法以革命方式推翻白人少数统治,后者同样无法完全压制前者继续实施种族隔离。这种情况下,寻求妥协之道成为各方共识。他们捐弃前嫌,寻找到了民主转型的最佳线路--和平协商。
1985年狱中的曼德拉与非国大高官开始秘密谈判,1990年新总统德克勒克在议会表示废除种族隔离,取消紧急状态法与对非国大和共产党的禁令,释放政治犯,邀请各方回到谈判桌。曼德拉终于在罗本岛服刑27年后,重获自由。非国大也旋即宣布放弃武装斗争。1991年,曼德拉与德克勒克签署全国和平协定,之后民主南非大会启动第一阶段正式谈判。1993年,非国大与国民党克服重重困难,就民主转型达成大选后权力共享的双边协议,同年制定临时宪法,为民主转型确立游戏规则,曼德拉与德克勒克也于当年分享诺贝尔和平奖,锁定转型胜局。1994年4月初各方举行高峰会议,同月27日成功举行有史以来第一次议会全民选举,新南非于焉诞生。
转型成功后,新南非依凭独特的用工制度和土地制度,实现了"黑人各尽所能、白人按需分配"的经济腾飞。
利比亚已没有内耗本钱
尽管利比亚是北非的石油富国,但这是一个典型的国富民穷、两极分化严重的国家。在利比亚,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命脉,还是海外投资,全由卡扎菲的子女所掌控,不给本家族或本利益集团以外的人和集团任何机会。这些国家收益都流入了卡扎菲家族的腰包,普通百姓根本无从获益。相较于卡扎菲家族的富可敌国,大多数老百姓实际收入很低,失业率连年高企。在利比亚平民看来,造成他们失业的,不是外国人而是卡扎菲。利比亚班加西的居民Abdel称,"你一旦有钱,卡扎菲家族就会上门,他们会用'为了利比亚的利益',强行把公司国有化,最后结果是,这成了卡扎菲的家族财产。"
内战爆发后,卡扎菲及其家族用这些从人民那盘剥来的财产雇佣军队对付反对派,最终遭受经济损失的还是国家和人民。而且受战争影响,很多国家和跨国公司纷纷从利比亚撤资,对早已脆弱不堪的利比亚经济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而伍德麦肯齐咨询公司最新研究报告也显示,战争停止后至少需要约3年时间,利比亚石油产量才能恢复至战前的水平。
同时,重建利比亚的任务规模,比"改革"利比亚要浩大得多。全世界现在要重建的地方太多,阿富汗、伊拉克已经搞烦了西方,埃及也在嗷嗷待哺,现在又要多出一个利比亚,而西方正处在四处借钱的最困难时刻。所以,在世界经济形势低迷、欧洲债务缠身的大背景下,欧洲如何帮助利比亚进行战后重建也将是个难题。
对话合作才有明天
缺乏政党制度和公民社会等现代国家基本构成要素的利比亚转型很难让人放心。从现实层面来看,利比亚东部反对派成立国家过渡委员会后,至今仍未组成一个完善的政府,且内部派系林立。7月底反对派军事领袖尤尼斯被杀,此事至今未完全调查清楚,这也提醒人们注意反对派内部对抗乃至分裂的危险。
反对派的另一个挑战是东西部之间可能的矛盾。在几个月的战争里,作为主力的东部反对派基本未能取得多少突破,对的黎波里的致命一击是由西部反对派发动并完成的,但西部反对派在政治上仍在被东部"代表"。历史上利比亚东西部就是两个不同地区,东部传统上称为昔兰尼加,西部为的黎波里塔尼亚,二战后才粘合在一起。卡扎菲倒台后,利比亚能否安定繁荣,取决于东西部反对派能否精诚合作,分享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尤其是后者中的石油利益)。
处理旧政权残余分子与效忠人士也是一个大难题。弥合过去的伤痕,需要司法和正义,但也需要一定的宽容、和解,甚至建立在公正与真相基础上的主动饶恕、遗忘。
一意孤行的卡扎菲酿成了今日利比亚的悲剧,单靠枪支和暴力化解不了这个悲剧,需要的是一种与对手妥协和对话的艺术。
重返利比亚不可操之过急
8月22日,利比亚反对派武装攻占齐齐利亚兵营,标志着卡扎菲政权败局已定。尽管战乱还在继续,但是我国在利比亚有合作项目的不少企业已在跃跃欲试,酝酿重返利比亚。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不过过于匆忙可能会带来重大风险。当务之急应是,密切关注局势发展,努力保护在利资产,积极进行重返铺垫。
首先是密切关注利比亚局势的发展。卡扎菲虽然大势已去,但是困兽犹斗。卡扎菲的大批支持者手中还握有武器,其制造混乱的能力不可低估。反对派由各种政治势力组成,既有卡扎菲政府的叛逆者、亲西方民主派,又有民族主义者,甚至是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者。他们在推翻卡扎菲政权上目标一致,但是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如何进行利益分配上难以避免纷争,由此会否酿成新的战乱难以预料。
其次是千方百计保护我企业在利资产。在局势仍在动荡、新政权尚不能有效运转的情况下,我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与反对派当权者交涉,力促反对派武装在其占领地区承担起保护我资产的责任。我企业亦应通过各种管道联络合作伙伴、企业雇员、地方部族、友好人士,请其组织力量协助维护我在建工程、机械设备的安全。
其三是积极主动地为我企业重返进行各种铺垫。我政府宜尽早承认反对派政府的合法性,主动向利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帮助利民众渡过眼下难关。我企业亦应尽早与合作伙伴沟通,促其展开积极运作,确保合作项目重新启动。在做好以上三方面工作的基础上,可根据对利比亚局势发展的研判,分批激活一些合作项目。首批激活的,应是那些所在地区局势相对平稳、便于进行安全防卫的项目,例如工程作业相对集中的小区住房建设;还有那些利比亚民生急需、新政府又能承诺给予安全警卫的项目,例如我企业承包的电讯运营项目。而对于那些安全防卫比较困难的项目,例如铁路、公路建设,则应适当推后。
为了能够赢得新的合作项目,我政府和企业还应注意从维护利比亚国家利益的角度多做工作,争取赢得利比亚新政府和人民更多的信任。我企业重返利比亚及参与利比亚重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我政府多个部门和有关企业保持高度协同。为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由政府部门牵头、有关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对利工作协调小组"。一定要努力避免各自为政、盲目出击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