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能力是中国崛起的坐标

2011-11-08 10:58:54    来源:亚太博宇

中国必须真正学会从粗放型经济走向集约型经济,否则经济的扩张,带来并不是中国的和平崛起,而是一场中国与世界争夺资源的毁灭性的冲突。而提高经济效率,其实就是一场持续的针对国家科技能力的改革……

泰国洪灾冲击世界经济

虽然原本预计最严重的洪峰并没有出现,泰国首都曼谷暂逃一劫,但这段时间还会有洪峰,更恶劣的考验还在后面。泰国权威部门发出的消息,洪灾将会在11月改善。看起来这次不过是一个亚洲的小国受到了洪水灾害,但是由于泰国在全球经济产业链中的地位,这场洪灾也着实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据泰国农业部称,这场最严重的洪灾预计将造成2011-2012作物年度约600万吨稻米受损,这较最初估计增加50%。不过,这600万吨的损失仅仅是一个初步预估,洪灾恶化可能削减泰国稻米产量至1900万吨。洪灾之初,官方估计总产量可达2500万吨,但现在看来,这个数字还属乐观。泰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已有160万公顷农田被淹没,迫使政府将今年主要作物产量预估下调24%。严重的是,上述数字都没有考虑另一个事实,洪灾造成的种子缺乏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第二茬作物减产。分析人士指出,泰国稻田遭遇洪灾减产,已经引发亚洲、中东和非洲对发生食品通胀的担忧。可以预料,未来国际市场上的大米价格可能出现明显上升,加上投机因素也可能催动国际市场上其他粮食价格。

全球化是这样一个奇怪的东西,一方面它把全球工业做成了一条产业链,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另一方面却会因为一个环节的故障导致全球生产的放缓。目前,全球企业为了尽可能地降低高昂的库存成本,在供应链方面采用"实时生产"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在洪灾的侵扰下使得形势更加复杂。泰国是全球第二大硬盘生产国,其产量占全球的一半左右,分析师和企业高管称,这意味着洪灾引发的损失可能令工厂关门,或未来数月都受到影响。洪灾已经迫使曼谷附近多个省的7个工业园区关闭,造成数以十亿美元计的损失,并导致约65万人暂时失业。据目前的数据,硬盘的价格已经上涨40%左右。

日本经济复苏乍暖还寒

东日本大地震及次生灾害对日本经济造成了重大打击,日本整体经济运行一时陷入困境。但是,随着灾后重建工作全面铺开以及日本企业的不懈努力,日本经济从二季度开始呈现明显回升势头,一些经济界人士认为,日本可能出现"灾后景气"。

日本政府已经先后三次增加财政预算,动用数十万亿日元的资金投入灾后重建工作。财政资金推动国内需求迅速回暖,与赈灾相关的生产订单大幅增加,如钢铁、建材、化工、机械、土木建设等行业的生产十分活跃,同时带动其他行业走出困境。此外,地震造成中断的"供给链"经过企业的努力也快速恢复,日本零部件的国内外需求迅速释放,使汽车、电子、机械等制造业的生产几乎供不应求,有的企业不得不加班加点。日本经济的带头羊--汽车产业迅速恢复元气,8月份生产已超过去年同期,如丰田8月份产量达1.4万辆,而震前的单月产量只有1.2万辆。据日本经济新闻调查,30个行业中,有12个行业的景气指数从"阴雨"转向"多云",3个行业从"多云"转向"晴天"。面对迅速回升的经济形势,日本政府和央行非常乐观,分别调高了对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

但这次泰国洪灾对世界经济影响深远,受影响最严重的,或许还是日本。直接影响来说,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汽车业,都将经历一次近半年的调整期,这对日本现有的宏观经济形势的一次阻击。因为此次遭受重创的不仅是计算机业,全球汽车业也被撞腰。日本两大车企本田和丰田已经减产,最远已经波及北美的工厂,因为面临泰国产主要零部件短缺的局面。泰国是日本在东南亚的重要制造业基地。

另外,祸不单行的是,越演越烈的欧债危机、美欧市场低迷以及日元持续不断的升值。由于欧美市场萎靡不振,对日本产品的需求下降,日本不得不更关注亚洲和新兴大国的市场,日企更着力开发这些国家的市场资源。但日元一轮又一轮的升值给已经下滑的出口造成雪上加霜的效果。10月21日美国纽约市场上,日元对美元汇率升至75.78日元兑1美元的高位。市场人士预测,如果日本不能连手他国稳定汇市,日元冲高74日元兑1美元的台阶甚至更高的水平并非梦想,这对日本经济将是灭顶之灾。

中日之间的真正差距

中国已经成为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仅仅是数据上的,如果把这个当成中日经济的现实结果,可真要笑掉天下人的大牙了。中日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中日经济发展之间近100年的巨大的鸿沟,也不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就能补回来的。更何况,抛开数据,在经济的软实力上,日本是让美国和欧洲都为之敬叹的对手,中国要真正赶上日本,还差得远。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后起的国家、科技创新力不强的国家,做遇到的困难会比发达国家更大。中日经济差距到底有多少年?作为研究经济的角度来说,会通过GDP、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城市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电力消费量等方面的各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但我想,更重要的还是科技。德国和日本都在二战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战后的重建和崛起比其他国家都要迅速,这得益于他们一贯以来对科技的重视和传承。

2007年,在大阪举行的第六届中日经济研讨会上,广汽老总张房有骄傲地宣布"广汽已经成为本田最优秀的海外工厂"。丰田和中国企业的合资,正是中日互补的典型模式。在热火朝天的建厂、造车、卖车后,在中国工人的辛劳后,利润大都流向日本,中国不过赚了一点可怜的加工费。中国是"世界工厂"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这个地位并没有多少值得骄傲之处。中日处在产业链的不同位置,两国经济界人士都非常清楚。日本掌握的是核心技术,我们处在边缘,我们挣的是打工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

日本的经济实力既表现在国内,也表现在海外。中国近年来以引进外资多多为傲,然而日本却是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达到3.2万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中国全部GDP的2.3倍,其制造业在海外的销售总额为1.3万多亿美元,与中国的GDP相当。如此强大的一个隐形的"海外日本",足令开放了30年如今才雄心百倍,喊着口号,迈着步伐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汗颜!

可以这样想,如果石油价格飞涨,丰田的燃料电池汽车会迅速占领市场;在神户,政府耗资上百亿日元进行基础研究,向医疗尖端领域进军。技术领先,就能站在产业的上游。气派的摩天大楼、轰鸣的制造工厂和耀眼的GDP不是根本,因为高楼大厦可以被地震毁掉,海外投资随时可能撤走,工厂也可以迁移,技术,拥有技术的人,拥有这些人的国家,才是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会全球化,但技术不会。中国与日本的致命差距,就在技术上。

不过,在中日竞争的年代里,比的可不光是技术,历来是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能少,今年的时间,老天爷似乎一直给中国制造机会去赶超日本。最近的这个,就是泰国洪灾。

提高经济效率才是王道

从日本和中国两国的经济增长势头来看,中日两国经济地位的交换很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变化,而不是临时的变更。日本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过去几年里更是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而不断收缩。去年取得的近4%的增长是三年来的第一次,但看起来,这种势头已经被恶劣的世界经济大环境无情扑灭了。而中国则不同,在过去30多年中,中国经济的年增长速度平均在10%以上,这次全球经济衰退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去年的增速还是高达10.3%。虽然2011年,中国面临控制通胀、压制房价,遏制经济过热的任务,但多数经济学家依然相信,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依然能够保持在9%,或者更高。

中国GDP超越日本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超越美国。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按照中美两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再过10年到20年,中国就可以实现这一超越。但是,经济学家对这一超越要比中国对日本的超越明显感到不安。按照一般的算法,中国要超过美国,中国的人均GDP要从现在相当于美国的1/11提高到1/4。这不仅意味着世界财富的大转移,而且意味着世界环境的大变化和地球承载能力的大挑战。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大约是0.7美元,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同样能源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10.5美元,为全球之冠,约相当于中国的15倍。中国正进入新一轮黄金增长时期。然而,2004年经济增长甫一发力,GDP总量刚刚占到世界的4%,石油消费已跃居世界第二,发电量消耗占全球消耗的13%,此外还有钢材消耗占全球的27%,水泥消耗占全球的40%,煤炭消耗占全球的31%。因此,惹得全世界的人都担心中国长期增长会否导致全球资源不足,"中国会不会饿死全世界"?

中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其实就是如何提高经济效率,如何真正学会从粗放型经济走向集约型经济,否则中国经济的扩张,带来并不是中国的和平崛起,而是一场中国与世界争夺资源的毁灭性的冲突。而提高经济效率,其实就是一场持续的针对国家科技能力的改革。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