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要走好亚洲这条路

2011-11-23 09:59:12    来源:亚太博宇

中国要成为国际秩序构架的亚洲支柱,就必须把战略重点放在亚洲。一旦亚洲发生重大危机或者中国和亚洲的关系出现重大危机,那么就会导致中国国际秩序的解体。根基不稳,哪能谈崛起……

欧洲唱衰只为了不伤元气

希腊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打击的主要是欧盟与欧元区边缘国家经济,对欧盟及欧元区核心国家的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负面的影响有限。这个判断主要是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知识与现实数据分析得出的。按照这个经济学分支学科的视野,全球经济也好,欧盟经济也好,都呈核心-外围的空间架构。核心居于主宰地位,外围是居于依附地位。经济总体表现由核心国家主导。空间经济学视野来看,欧盟经济的核心在英-法-德与卢比荷一线,欧元区的经济核心是法德与卢比荷(Benelux)。欧债危机迄今全部发生在欧元区外围国家,对于核心国家的经济不但无大的损害,反而有利好效应。利好效应通过两个机制发挥着作用:一个可称为要素集聚机制。当欧盟外围国家闹腾危机的时候,资本与专业人才甚至一些企业会向核心国家移动,强化边缘-核心向的集聚态势,因而有利于核心经济。另一个是汇率机制。欧元区外围经济的主权债务危机打压欧元,欧元贬值自然有利于企业出口。而这种利益的最大份额也给核心国家所享用。看看德国的外贸数据:欧债危机发生以来的德国出口一直很好,外贸盈余不亚于中国。但谁听说过德国曾经受过贸易伙伴的为难?这和中国大为不同。德国虽自弱势欧元得益,但没人怀疑欧元走弱的合理性,因而不会有人指责德国利用弱势欧元获得巨额的贸易盈余的。也不会有那个国家以此为由给德国出口设置壁垒。

因此,虽然欧债危机还会持续闹腾下去,但只要这种危机只限于欧元区"外围"国家,不把核心国家卷入,就不会对核心国家的经济产生大的负面影响,也就不会动摇整个欧元区经济的稳定性的。因为欧元区经济的"台柱子"是德、法与卢比荷经济,是这类"核心"成员国。所以欧盟有能力自救,这也是其拒绝中国用金钱换取市场地位的建议的底气所在,虽然欧盟一直试图用哭穷和唱衰自己来得到中国的钱。

美国把中国当作提款机

相对于欧盟的骗,刚从建行提取了131个亿的美国就是明抢了。美国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决定了中国即便是想在经济矛盾中妥协以求得更好和平发展环境,深陷危机的美国也不会放弃政治军事上在亚洲布防中国,打压人民币汇率并继续限制中国获取发达国家高科技产品和企业。原因很简单:美国不会允许任何危及其全球货币和金融绝对强权的潜在风险;美国想要的是中国的钱,和支配中国不断增长的储蓄的权;美国在对中国的现有成功发展模式视为体制竞争和威胁。留给中国的空间,只能做好一个对手,留给中国的出路,就是击败美国。

中美经济不属于一个共同利益群体,中美是两个彼此独立并在相互竞争中寻求互利的的国家;中国国内进一步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需要学习借鉴美国优越的地方,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未来自我,甚至将30年的血汗积累拱手相让。如果中国接受与美国的这一合作,希望经济壮大后再图其它,我们可以参照日本的状况作一个推测:首先需要心甘情愿接受1-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以实际负利率,长期给美国占用;其次,将把中国每年占GDP40%到50%的储蓄,纳入美英金融机构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第三,需将人民币定价权交由华尔街等国际金融市场,支持并实际维护美元主导地位和美国相对人民币定价权;第四,大幅降低现有发展速度,与深陷危机中的美国同甘共苦保持绝对差距。

当中国在宣布和平利用太空回收神八返回舱的时候,美国成功试射了一架5倍音速的飞行器,并宣称这是为了实现在1小时内打击世界任何地方目标的军事目的。当中国在考虑是否和如何对欧元区援手的时候,美国在冷冷的回绝欧元区限制减少对其国债投机,导致其融资成本大幅攀升的要求。当欧元区各国必须为其10年期国债支付6%到7%的高额利息的时候,美联储在轻轻松松地通过"扭曲"操作,将美国10年期债券利率控制在2%左右。中国如果真的牺牲自己的外汇储备和发展,也许反倒会助长鼓励美国继续在国际上对别国敲诈勒索,回避无视自己金融体系监管改革的需求;不能重新成为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的楷模,真正引领全球走出金融危机迈向可持续复苏。

不重视亚洲将无所依靠

因此,欧美都不会成为中国真正的伙伴,也不会在中国经济陷入危机的时候帮一把手,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中国的战略重点应当在亚洲。中国是亚洲国家,亚洲是中国的大后院。中国的崛起应当首先在亚洲。如果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在世界事务上扮演一个大国应当扮演的角色,那么就首先不仅仅要成为亚洲大国,而且有实实在在的能力来处理亚洲问题。对这些,人们应当不会有太多的疑问。但是,一旦当焦点转移到中国的实际外交政策、政策行为和政策绩效时,就会发现正是在这些方面,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方向并不十分明确,并且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很多年里,中国的外交重点有二,一是大国外交,二是资源外交。大国外交比较清楚,就是中国和主要大国的关系,主要是中美关系。大国外交很重要,因为它是整个国际秩序的构架。中国要成为当今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支柱,就必须参与大国外交并且成为重要一员。其次在资源外交方面,主要是和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关系。这些年来,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这两个区域。中国在这些区域有大量的投资,主要是国家资本。同时,中国高层也频繁而高调地访问这些区域。给西方的感觉是,中国的确崛起了,其影响力已经达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但是,我们回过头发现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热点问题都发生在中国周边,其中的很多和中国直接相关。主要包括朝鲜半岛问题、东海问题(应当包括钓鱼岛问题)、和东南亚的南海主权纠纷、和南亚印度的边界问题、阿富汗问题、巴基斯坦问题、缅甸问题等。

中国不能求得这些问题的解决,但外界则对中国抱有很高的期望。例如在朝鲜核武器危机上,在缅甸问题上,世界本来对中国有很大的希望,期待着中国能够下大力气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非常吻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但几年下来,中国被视为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尽心尽力",这更使得西方国家有理由来干预这些问题。西方的干预当然会影响到中国,于是成就了一个个反客为主的悖论。

中国崛起走好亚洲这条路

这表明中国在亚洲战略上有很大的反思和调整空间。一是与其他区域相比,对亚洲的人财物力投入不够。中国往往说得多,说得高调,但做得少。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的周边外交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多问题。在同周边国家外交中,外交部似乎并非主角,或者被边缘化。地方政府和很多经济官僚部门则成了主要执行者甚至是决策者。这就很难把政策放在国家利益中来执行,对周边国家政府不尊重的行为也日渐增多。

中国的外交思维过于美国化,重大国,而忽视小国。中国的战略和外交必须考虑到中国周边的特殊环境。实际上,美国的外交和战略危机也全都来自小国,在亚洲、中东和拉丁美洲都是如此。考虑到周边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的危机更容易来自小国。大国关系很重要,也不会被人忽视。但与小国的关系则不然,会不知不觉中被忽视。中心问题是,中国要成为国际秩序构架的亚洲支柱,就必须把战略重点放在亚洲。一旦亚洲发生重大危机或者中国和亚洲的关系出现重大危机,那么就会导致中国国际秩序的解体。根基不稳,哪能谈崛起。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