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新PMI看中国经济走势

2012-07-04 09:13:34    来源:兰瑞环球


上半年刚刚过去,中国经济的第一个6月份数据--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7月1日公布。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6月份中国制造业PMI,比上月回落了0.2个百分点,仍在经济扩张与收缩的临界点50%之上。与5月份PMI比上月大幅回落2.9个百分点相比,6月份PMI的回落幅度明显收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信息部分析报告认为,这显示出中国经济虽有下行压力,但趋稳基础正在形成。从统计局公布的PMI走势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今年以来,PMI从1月份50.5%起步,2月份缓慢攀升至51.0%,三四月间受节后开工、天气转暖等季节性因素影响快速攀升至53.1%、53.3%,5月份骤落至50.4%,6月份略降至50.2%。

从已公布的5月份数据看,中国经济的主要拉动力量有走稳之势。前五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1%,增速比前四月只回落了0.1个百分点;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物价后的实际增速为11%,比上月略微反弹了0.3个百分点。

在欧债危机充满变数、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何去何从?特别是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5个季度回落,加重了一些人对中国经济的担忧。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尽管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将会比一季度的8.1%继续回落,但仍然处于目标区间。"十二五"规划对中国经济增速提出的目标是年均增长7%,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增速目标是7.5%。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的总量已今非昔比,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大不相同。去年中国GDP已超过47万亿元,而改革开放初期仅3600多亿元,经济增长每1个百分点的分量大不相同。据研究,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每十年会下降1个百分点,应属正常。

当然,经济运行有着巨大惯性,仍须警惕经济增速下滑过快。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对"稳增长"要给予足够重视,防止经济增速下滑过快带来的对就业、企业经营、财政金融等领域的冲击。

尽管出现了经济趋稳的一些苗头,但仍有不确定性。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把"稳增长"放到宏观调控更加重要的位置。近期采取了包括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鼓励节能产品消费、结构性减税、启动重大项目等一系列措施。

要把已出台的"稳增长"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好,特别是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货币政策也有进一步预调微调的空间,但目前并不需要像"4万亿"计划那样的刺激。从长远看,应当把更多气力下在供给侧上。要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而这要靠推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来实现。中国经济的关键,不在增速的高低,而在于实现这样的增速的微观基础是什么,在于如何使现有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福利从而反过来拉动经济增长。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