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回升基础并不稳固

2012-11-02 10:32:36    来源:兰瑞环球


11月1日,统计局发布了最新的制造业PMI指数,在连续两月跌破荣枯线后,10月份回升到50.2%的经济扩张区间。这意味着近几个月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效力显现,或许也预示四季度经济增速不会继续滑落,经济暂时告别陷入更低速增长的可能。

不过,就此认定PMI指数将进入稳固的回升周期,还十分武断,因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并不充足。10月份PMI指数之所以得以一改颓势,与发改委之前重启一系列重大投资项目、货币政策结束紧缩状态关系密切。最近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重回高位,银行贷款亦屡屡超出预期,广义货币M2增速亦不断冲击14%的年初既定目标值。

也就是说,10月份经济初现向好迹象,其基础在于前面几个月"保投资、放信贷"这一增长旧模式的回潮。真正的以结构改革红利为前提,并带来实质性经济增长动力的因素并未出现。前几日结束的广交会二期总成交额的下降,参会商家的减少,也都说明眼下的光景并没有PMI数据反映的那么乐观。一度作为中国经济晴雨表的广交会,还是很具有代表意义。

当然,广交会的黯淡与欧美经济环境低迷密切相关。在外需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国内的这些企业难以进入新的投资扩张周期,其对PMI指数的影响,也就十分微弱。

PMI指数稳固回升,需仰仗民企投资实体经济意愿的增强、对外贸易至少延续9月份回暖格局、减税进行到底并带动消费需求增长。只有这三项走向了新模式,经济转型才可能成为现实,中国制造业才具备稳固的发展基础。最终反映到统计上PMI指数,方可确认为彻底告别荣枯线,宏观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当前形势下,外需定然难以短期内回升,诉诸于内需,只能在民企繁荣和消费需求激发上下功夫。基于此,为了确保PMI指数回升形成趋势,就需要在结构改革上继续加大力度。

接下来要做的,自然是以更大的勇气去实施减税计划,这点无需多言。另一方面,最核心的即是激活民间资本的投资兴业的动力。中国经济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民营企业家不愿意干实体。这源于利润率过低,外加"新36条"执行不够、融资机制改革迟缓。所以,这些方面的配套改革必须加快推进。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