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什么打造国有跨国公司

2014-02-21 11:43:41    来源:兰瑞环球

打造千亿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沪、广两地国企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国资布局"走出去"步伐正在尝试破局。

上海市国资委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上海国有跨国公司的实施意见》,对未来五年上海加快培育国有跨国公司进行了系统部署。作为国资重镇,又处在国企改革关口的上海国资国企出海的示范意义举足轻重。

《意见》提出,上海市国资监管机构将简化境外投资合作核准手续,对市属企业境外投资合作项目实行备案制,重点培育名单上的企业可申办"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出入有效"任务批件。

审批时间长一直是国企"走出去"一大瓶颈。据公开报道,2011年底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竞购法国优诺公司股权失利后,当时负责并购事项的企业相关负责人就感叹,在面对法国媒体和政府时,光明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政府的审批流程。

专家认为,《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为上海国企"走出去"扫清了一些政策障碍。备案制可以简化手续,从事前审批改为事中事后监管,加上信用保险等支撑,相当于采用"一手放一手托"的方式,支持国企"走出去"。

国企内部复杂的架构和类行政体系,使得国企在"走出去"决策上容易出现层层审批"拖拖拉拉"的现象,这显然不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国企本身的任期责任制,使得国企在"走出去"中容易出现短期投资行为,这无疑不利于建立强大的国有跨国公司。

加强内部管理也是国企新一轮"走出去"需要进行的改革。在国企改革中,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多次强调要推进董事会治理、引进职业经理人、进行股权激励等,其最终都是构建符合国际市场竞争要求的管理和运营方式。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100大跨国公司中八成是国企,虽然数量可能不少,但质量并不高。国资委在今年初发布的《加强中央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就直指央企缺少在全球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并且,虽然目前国企出海的数量和规模还在不断增加,但是海外并购总体成功率不足三成,而且海外资本运作效率非常低。

1999年中海油海外上市失败,其宣传的卖点海上石油专营垄断权,却被海外投资者认为是最大的风险。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改成混合所有制的企业作为平台往外走,就可以增加成功几率。

国企一直背负着沉重的政治包袱,所以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能够卸下国企的政治包袱,更容易与市场接轨,进而开拓国际市场。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