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08-26 15:27:16    来源:商务部

  受“非典”影响,4月份经济运行稳中趋缓,但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主要是由于“非典”的扩散发生在4月下旬以后,故而对当月的影响不太显著,但对5、6月份的影响可能会大一些。由于“非典”事件的不确定性很大,如果“非典”高发地区的防治能够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且不会发生大的反复,预期今年的增长目标能够达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也不会改变。目前,政府提出两手抓,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经济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对相关行业实施阶段性减税,对个别行业给予资金支持等等,这对缓解“非典”的冲击是非常必要的。

  一、总体情况

  1、工业增长稳中趋降, “非典”影响不太显著

  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97亿元,增长14.9%,增速与上年第四季度基本持平,而比一季度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分别增长11.9%、10.7%、16.2%和18%,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减慢4.5、1.2、2.6、和2个百分点。总体看,“非典”对4月份工业生产的影响有限,全国工业生产仍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1至4月累计,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5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4%,产销率与去年基本持平。
  
  分行业看,冶金工业表现突出,主要产品钢和钢材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1.8%和16.4%,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提高。由于载货汽车生产当月下降12.6%,汽车生产增速由一季度的54%回落为1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少0.74个百分点。但轿车生产依然高速增长,当月产量16.7万辆,同比增长83.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分别比一季度减少0.22和0.28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4月份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070亿元,增长28.8%,增速比3月份减慢不到1个百分点。从主要出口行业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长40.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长29.1%。

  2、消费增长放慢,餐饮首当其冲

  4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6.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7.7%,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202.1亿元,增长8.1%,比上月下降2.3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零售额 1204.8亿元,增长7%,与上月基本持平。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828.6亿元,增长9%。根据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的统计,汽车、通讯类商品的零售在原来强势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同比分别增长了80%和42.4%。餐饮业零售额401.7亿元,增长2.1%,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月减少12个百分点,比上月减少13个百分点,其中有14个省(区、市)出现负增长。其他行业零售额176.6亿元,增长1%。
  
  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2%,而同比上涨1%,其中城市上涨1%,农村上涨1.1%。1至4月累计平均比去年同期上涨0.6%。另外,人民银行公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初级产品价格由升转降,主要受到石油、煤炭等能源价格回落的影响,最终产品价格环比下降幅度也由上月的0.3增加到0.4。表明目前总量上供过于求的态势没有改变。

  3、投资增长略有回落,第二产业增幅不减

  前4个月,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7265亿元,同比增长30.5%,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4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放慢1.1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668亿元,同比增长28%;更新改造投资1321亿元,同比增长31.6%;房地产开发投资1980亿元,同比增长33.5%;其他投资295亿元,同比增长38.9%。
  
  第二产业投资继续快速增长。第一产业投资189亿元,同比增长11.6%,增幅高于一季度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2628亿元,同比增长50.3%,增幅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和建筑业投资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投资4447亿元,同比增长21.9%,增幅下降1.7个百分点。

  4、进出口值均创历史新高,扭转了贸易逆差

  4月份我国实现进出口总值702.2亿美元,同比增长33.8%,增速比上月回落5.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56.2亿美元,增长33.3%,回落1.3个百分点;进口346亿美元,增长34.4%,回落10.7个百分点。单月进、出口值均创历史新高,当月实现贸易顺差10.2亿美元,扭转了第一季度出现的总体贸易逆差局面。
  
  4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37亿美元,同比增长37.24%;合同外资金额75.46亿美元,同比增长27.18%。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慢。

  二、金融与资本市场运行情况

  1、货币供应继续增加,贷款增幅创出新高

  4月末,M2余额19.61万亿元,同比增长19.2%,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M1余额7.13万亿元,同比增长18%,比上月末低2.1个百分点;M0的余额1.74万亿元,同比增长9.9%,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当月现金净投放335亿元,同比多投放15亿元。
  
  4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9.69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增幅比3月末低1.1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余额为10.27万亿元,同比增长18.4%;企业存款余额为6.59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当月企业存款增加174亿元,同比少增1117亿元,这与今年五一节假日的特殊情况和“非典”疫情有关。目前,企业存款增长大大高于经济增长,表明当前企业资金状况总体来看是宽松的。
  
  4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为15.05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增幅比年初高1.9个百分点,同比增幅创6年来的最高值。人民币贷款当月增加1945亿元,同比多增加1008亿元。在多增的贷款中,短期贷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中长期贷款中的基本建设贷款、住房按揭和汽车消费的其他中长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五项占95.9%。
  
  4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7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2、同业市场利率触底反弹

  4月份,银行间同业市场共有22个交易日,累计成交5843笔,成交金额13888.87亿元,日均成交631.31亿元,较上月下降了7.6%,较去年同期上涨33.46%。在供过于求的资金推动下,市场利率继续下滑,其中拆借市场加权利率环比下降3.71%,回购市场加权利率环比下降3.51%。
  
  4月份拆借市场利率继续下行,达到1.973%的历史性低位。日加权平均利率先抑后扬,呈现U型走势。月初开始震荡下行到15日的最低点1.932%,随后反弹,月末收于1.957%。由于大量的银行间短期资金融通交易从回购市场转移到拆借市场,导致拆借市场的日均成交量较上月大幅上涨92.75%,较去年同期增加209.46%。回购市场利率在连续两个月快速下滑之后,4月份终于触底反弹。日加权平均利率从月初的高位1.994%开始震荡下行,4月22日到达最低点1.950%,随后快速反弹,月末收于1.986%。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还维持1.89%的水平,1.950%是2002年年中回购市场利率上行之前稳定维持相当长时间的水平,就目前的市场利率来看,距离资金成本支撑的底部已经不远,利率触底反弹在情理之中。

  3、股指冲高回落,上市公司业绩改善

  4月份,沪市股指以1513点开盘,月初在汽车、金融、钢铁等板块的带动下,展开新一轮强劲上攻行情,在1633点附近遭遇“非典”恐慌,随后迅速回落,月末收于1521点。
  
  到4月底,上市公司2002年年报披露落下帷幕。上市公司23个行业的整体经营情况显示,采掘业、电力能源业、工程机械业、金属制造业、汽车及相关产业等一批传统行业的复苏,带动了这些行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金融、房地产、医药等行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其中,金属制造、汽车及相关产业的大幅增长,格外引人瞩目。

  三、未来趋势与建议

  国家统计局首次全面公布了4月份各项经济指标。 统计显示,尽管受到了“非典”的影响,我国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当月GDP增长率达8.9%,比一季度回落1个百分点。
  
  目前,“非典”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领域及其与之密切关联的行业,其中以对餐饮、旅游、客运等行业的影响较为严重。4月份,全国餐饮业消费增长大幅度下降(同、环比下降12和13个百分点),十多个省市出现负增长。旅游业更是受到重创,海外市场受到全面影响,国内游客大幅下降。运输业特别是客运业也是受影响较大的部门。4月份,我国旅客运输量全面下降,当月完成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下降6.9%和8%。在各种旅客运输方式中,民航首当其冲,当月完成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同比分别下降25.7%和17.1%。进入5月份,航班班次继续减少,客运量持续下降。5月1至6日,累计航班班次同比下降6成;客运量同比下降幅度超过8成。
  
  尽管“非典”对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影响较大,但中国目前尚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占一半以上,而服务业只占34%,且餐饮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仅为8%左右,由于投资和制造业未受太大影响,因此4月份整体经济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总体上看,“非典”对4月份我国经济的影响有限,这可能与疫情的蔓延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之后有关。由于取消了"五一"长假,对旅游、人口流动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正常运输,并有可能对以后月份的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 由于一些出口加工企业下半年的订单一般要在5、6月份落实,因此“非典”的影响也会在以后表现出来。
  
  从不同地区的情况看,“非典”对经济的直接影响似乎没有想象的严重。以最早发现疫情、3、4月份正值疫情高峰的广东为例,1至4月份,全省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2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增幅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北京是非典的重灾区,其服务业占61%,高出全国比例近1倍,受到的影响也应相应高一些。但“非典”疫情在4月下旬后爆发,当月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表现基本正常。

  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4月非常时期北京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6%,1至4月全市GDP增长率仍达到12%,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但“非典”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根据1至4月相关数据测算,“非典”影响经济总量约为4.5亿元,影响累计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影响下降1.7个百分点,5月份的下降可能更大一些。疫情相对较轻的上海市,4月份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同比上升12%,今年前4个月创出了吸收外商投资项目数和合同外资金额同比增长双双超过50%的佳绩。

  从内地各省对“非典”影响的统计调查看,除了个别地区,大部分地区“非典”对当月经济影响不明显。如果考虑到一些间接的、长远的、一时难以估量的影响,问题也许要复杂得多。
  
  “非典”在对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形成负面冲击的同时,对电信(特别是增值电信服务)、医疗等行业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据调查,最近一段时间,网上贸易出现了大幅增长的局面。4月21日至29日,著名的“阿里巴巴”商务网站发布会员企业买、卖、代理、合作等商业机会信息11000条,比平时上涨近4倍,每天新增3500名会员,涨幅50%左右,客户的访问量也增了3倍。一家名为"杭州粮网"的零售网站自2月份开通以来生意萧条,而“非典”突发后,订单猛增,自4月19日到5月8日的订单占了总订单的69%。比网上交易更“火”的是短信息、网络游戏和电子邮箱产品。而互联网还在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和虚拟教育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
  
  商品销售在非常时期也出现分化现象。根据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的统计,汽车、通讯类商品增势不减,家用电器商品中,空调器销售有所减少,但电风扇、消毒柜、空气净化器等类商品旺销,使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增长20.3%。中西药品、消毒、洗涤、卫生用品销售快速增长,分别增长21.1%和35%。
  
  从北京、上海引进外资的强劲势头看,“非典”并没有改变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根据德意志银行5月初对29家在华投资的财富500强跨国公司进行的调查,88%的受访公司认为,“非典”疫情的爆发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主要在协议投资方面,而外商对中国的实际投资不会受影响。
  
  至于“非典”对全年经济的影响,自4月份中国的“非典”疫情引起全球关注以来,一些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及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都重新调整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由于对疫情持续时间长短和扩散范围大小的预期不同,估算的方法各异,所得结果差异很大。
  
  我们认为,大多数的预测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局限性,大都注意了直接影响,而忽视了间接作用,更何况这是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事件。从目前的情况看,广东、香港等先发地区,疫情已经得到明显控制,新增病例达到个位数,而北京等内地高发地区新增病例也明显下降。然而,会不会反复?仍然是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非典”高发地区的防治能够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其他地区不会扩大,且不会发生大的反复,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够达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
  
  目前,政府提出两手抓,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经济发展,这是正确的选择。为此,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对卫生保健的财政支出,实施阶段性减税,对个别行业给予资金支持等等。这对于缓解“非典”的冲击是非常必要的,也有利于提高相机抉择的政策操作水平。

  外经贸研究院商务信息部摘编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