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营企业“国民待遇难题”背后的观念障碍问题

2010-08-26 15:27:16    来源:商业周刊

  市场经济在我国正式被确认,仅十余年的时间。但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改革动力、发展活力和历史变化。而非公有制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同样令世人有目共睹。然而无庸讳言,由于巨大的历史惯性、观念惯性和思维惯性,我国非公经济的发展仍面临着重重阻力和种种困境。例如,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以及在贷款融资等方面,至今仍难以获得与国营企业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就是一个突出的明证。

  看来,为民营经济从根本上和根基上正名正位 ,已成为我们跨进21世纪后最紧迫和重要的一项历史任务,而且,这恐怕也是我国能否发展得更快更好,能否真正与全球化经济接轨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种种观念障碍中,大概“私营者,必损人利己”、“为富者,多为富不仁”这类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格格不入的传统观念,始终是有些人心中难以摆脱化解的胸中块垒。这大概也正是某些人面对当前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心生抵触情绪的根源之一。

  但在我看来,人类近百年的经济实践及社会实践已一再证明,用“一平二调”和“吃大锅饭”的办法,不仅不能求得真正的社会公正和公平,反而只会落得国弱民穷,大家一起 “穷凑和”这种我们最不愿见、也最不堪回首的结局。历史证明,只有透明的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 ,才是调动个人发掘自身最大能量和潜力,也是最有效和最符合人性的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一切真正的、持久的成功者,必须首先是靠自己的奋力拼搏,同时也是靠与人分享机遇,与对于实现共赢 ,靠理智和智慧并用才获得了成功机会的。从事情的本质上说,真正排除了权力干扰、钱权交易的现代成熟市场,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吃人场”, 而是人们在市场交易交换中能够互利互得,满足各自所需的 “互利场”。 我想,这恰恰是市场经济 中,大家在追求个体利益的同时,也同时在贡献社会,造福他人的奥秘所在 ;这也正是世界市场经济越趋公正和透明,能从中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阶层和公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泛这一基本事实的真谛所在。

  至于是否“为富者多不仁”, 关键问题并不在“为富者”个人的品格高下与否,根本要害是在于社会是否有合情合理的分配和调节机制。 马克思当年曾针对资本主义的致命弊病提出过3个治本性的药方 :即高额累进税制、高额遗产税制以及社会失业保障制度。

  20世纪20年代末,在美国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后,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针对危机所采取的“新政”中,就包括了类似的对策。现如今,这几条治本方略已普遍成为发达国家基本的社会法律法规。这几条方略,一方面确保了激励社会中的所有人全力投入市场公平竞争的自主性和自动性,推动人人都在公平竞争中发挥自己最大的心身潜力去争取个人的最好前途和最大成就 ;另一方面也使一切在竞争中积累下来的个人财富基本上又有利于全社会。

  很显然,一切竞争中的成功者和致富者一生的消费消耗 ,与其所拥有的财富相比往往只占很小比重。他们生前所掌握的财富,有相当一大部分早晚都要回归社会。而且,他们生前 掌握的资产中的绝大多数也都是以各种投资方式投向社会各领域的。 这些投资给绝大多数社会其他成员又创造了大量的教育成长机会和就业机会。所以,这样的民营经济,在这样的市场机制和分配法则下,有什么可怕,又有什么与我们的目标和理念格格不入的?

  该是到了从活生生的人类成功实践中清醒过来,用常青常绿的社会实践来梳理、清理种种过时僵化的、已远远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旧观念和旧成见的时候了 ;该是到了给民营经济解开“利私不利公”、“为富必不仁”这类“紧箍咒”的时候了。当前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紧迫的倒是要规范好市场规则,监督制衡好管理机构的权限,切断一切权钱交易的“陈仓暗道”, 尽快学习国外成功的分配和调节机制,努力致力于创建既保护个人致富和创新的积极性,又可促进发展社会公益的社会制度工程。 总之,要认真总结好人类种种宝贵的经验教训,要放开眼光,看透事情的本质,从根本上做好畅开源头,放开活水这样的“造福当代,利在千秋”的刻不容缓的大事情了。

  最后我要加一句:我不是私营业者 ,他们也没有找我代言,我不过是两袖清风的一介书生而已。但我相信,我上述的所察、所思及所言,是“真”在其中 ,“情”在其中 ,“理”在其中的,也是将社会公众之福祉融于其中的。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