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风险投资 (VC) 在中国
2010-08-26 15:27:16 来源:中国外资
目前 , 风险投资 (VC) 在中国还是处于创业期。虽然有人把风险资本市场的现状比做寒冷的冬天,但是更多的行内人还是在等待着春天的来临。在这个行业的特定时期,不论是本土还是外资的 VC,都需要在这个大市场上探索一些适合于本公司发展的新道路。
据来自 Zero2ipo 清科创业投资研究中心的一份年终研究报告分析表明:无论海内海外的风险资本市场如何,外资 VC 进入中国的势头已经势在必行。
一、外资 VC 抢占中国市场
由于美国、日本和香港地区的经济正在经历一段较长时期的衰退,而中国大陆正在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因此成为诸多资本尤其是追求高收益的风险投资的最佳选择。
在过去近2O年的时间里,风险投资曾经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做出过重大的贡 献。但是在 2001 年,这样的好光景已经离人们远去了。
由于华尔街股市两年多来急剧下跌,经济复苏缺乏力度,美国风险投资 2002 年持续下滑。据美国全国风险投资协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国风险投资额仅为45 亿美元,比前一季度的 60 亿美元下降了 25%, 不仅已是连续第八个季度回落,而且是自 1998 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降至 50 亿美元以下。至此,美国 2002 年前三个季度的风险投资总额仅为 169 亿美元,比 2001 年同期的 310 亿美元下降了45%, 比 2000 年同期创纪录的 828 亿美元更剧减了近80% 。
在日本,随着纳斯达克从日本市场上黯然神伤地撤离,以及日本经济长期以来的不景气,日本资本也纷纷寻找更多的对外投资的机会,中国的市场繁荣当然不会被日本的风险资本所忽视。
日本移动网络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西冈郁夫去年 4 月在“中日新兴企业家商机论坛”上说:“如果中国的朋友们需要,我愿意尽力为大家在日本资本市场融到你们创办企业所需资金。”西冈认为,相对日本而言,中国有更多具备良好成长性、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这正是日本风险投资者普遍的看法。和西冈一样来中国寻找商机的还有东京海上资产动作投资、 Angel 证券、 Technology Venture Partners 等数十家日本公司。
另外,韩国 2002 年也一样加大了来华寻找投资的力度,自 2001 年起就联合组团来到中国,同中国的政府、企业合作,寻找更多的商机。
与纳斯达克从日本撤离相反的是,纳斯达克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市场,热衷于在不同的场合推荐中国市场。各国的交易市场也都看好中国,纷纷前来游说。
另外,2002 年 DFJ 德丰杰投资和 JAFCO 集富投资等著名外资创投继续寻求扩大在中国大陆投资的机会,英特尔投资、华登国际投资、华平投资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等著名创业投资机构则加大了在华投资力度。
以上这些都预示着 2003 年中国的创业投资的一番新景象。可以确定的是,外资 VC 抢
占中国市场的势头会越来越猛。
二、联合投资或是合作基金
2002 年,中外联合投资和多个外资 VC 强强联合共同投资成为业内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以上半年为例,中联绿盟和彩练信息都是联合投资的代表之作,上半年国内最大的两笔投资也都是大型外资创投机构之间的联合投资。
在“2002 年中国创业投资中期论坛”上,熊晓鸽先生就曾指出,与其他行业相比,风险投资行业很特殊的一点就是基本没有竞争,只有合作。
VC 公司联合投资有很多方面的好处。
首先,可以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不论是行业知识、管理经验、对本土环境的熟知、甚至是人才储备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实现互补 ;
第二,可以分担风险联合投资,双方需要投入的资金都会相对小些 ;
第三,可以加强对被投资公司的控制。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是不倾向于控股的,但是中国有它特殊的一些国情,在单个风险投资坚持不控股的一般前提下,联合投资可能使得利益一致的风险投资公司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有更多的发言权。
2002 年,外资 VC 在中国风险市场上的动作,不仅仅是联合投资,一个更大的特点是成立中外联合投资一样,在 2003 年里也可能还是外资进入中国的一大趋势。
2002 年,随着中国创业投资的发展,中外创投基金之间“井水不犯河水”的状况正在逐渐起着变化。2002 年,大约有 10 家中外合作基金公司成立,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深圳创新软库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广东冠通创业投资投资管理公司等。但由于政策和法律的限制,中外创投基金之间的合作尚处于摸索的阶段。相应的,他们之间的合作模式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例如,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与外资的合作采取的是美元与人民币基金模式,为外资涉足境内人民币项目提供了机会。以深圳创新投和软库的合作为例,双方各出资 100 万美元注册成立创新软库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新投资集团募集 1 亿人民币的基金并将其放在境内,软库发展有限公司在境外募集与 1 亿人民币等值的外币基金并仍然将它放在境外。这两个基金交给创新软库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如果投资的项目需要人民币背景,就用境内的基金进行投资,将来在境内退出;如果投资的项目需要海外控股的背景,则用境外的基金进行投资,将来通过海外上市或并购实现退出,投资后所得的收益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在双方之间进行分配。
通过这种安排,外方得以广泛地参与中国境内人民币项目的投资机会,而中方除了借鉴外方的管理经验外,还获得了海外退出的途径。但如何使双方协调一致,尤其是在境内和境外基金投资收益有差别的情况下,如何妥善地安排利益分配,是这种合作模式面临的一个 严峻挑战。
为了尽量减少中外方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广东风险投资集团和台湾和通投资有限公司合资设立的广州冠通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则采取了一种更为灵活的合作模式 : 项目评估整合,投资决策分开。
广东风险投资集团和台湾第四大风险投资公司和通投资有限公司于 2002 年 8 月合资设立了广州冠通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 Zero2ipo ? Club “2002 年中外创投合资基金论坛”上,来自台湾和通集团并担任冠通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副总 理的周正男先生表示,由于和通缺乏大陆投资经验和投资网络,并且大陆政府产业升级的政策目的和外资纯粹的商业目的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因此现在还不是和通大规模介入大陆的合适时机。
相应的,在和广东风险投资集团合作的问题上,和通也采取了非常灵活的做法,其基本思维模式是项目评估整合,投资决策分开。在境内和境外分别募集两个基金,并且建立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即冠通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但这个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只负责项目的评估,推荐和投资后的管理,真正的决策权还是由各自的基金掌握。在一方决定投资的情况下,另外一方也没有必要一定跟投。因此冠通并不是这两个基金严格意义上的管理者,它也不负责这两个基金的短期运作。双方通过这种较为松散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但同时又保留了个体决策的空间。
2002 年出现的众多的中外创投合作是一个让人喜忧参半的现象。双方通过合作有可能实现某种程度的双赢,但很多合作为案的设计实际上是囿于法律政策限制而作出的权宜之计。正如清华创投总裁叶东所言,如果到了将来某一天,外国创投公司在中国设立基金或中国创 投公司在外国设立基金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大家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找更好的项目,为投资人寻求更多的回报上,那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战略投资进中国
近几年,中国 GDP 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在加入 WTO 后整个市场将逐步放开,这些为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中国的 IT 、通讯和医药等领域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这也为国外创业投资机构和战略投资机构进入中国提供了绝佳的进入契 机。同时,一些大型企业,尤其是产业化或跨国型企业,在原有市场份额的占有率基本趋于饱和及竞争曰益激烈的情况下,许多企业积极采取措施为剌激核心业务、减少竞争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积极寻找与公司战略相吻合的投资机会。
因此 ,2002 年越来越多的中外大企业充分利用其现有的资源如资金、技术、 销售网络及经验,不断积极主动地在中国大陆进行策略投资 ( 包括兼并与收购或股份转让等手段 ): 如北大青鸟策略投资搜狐、中芯国际等 ,NEC 战略投资中讯软件集团,日本东芝策略投资 TCL, 联想策略投资中望和汉普等公司。
与此同时,除在与进行公司近期战略捆符的投资外,国内外大企业开始积极尝试在中国进行与公司长远战略相符合的创业投资,即投资于一些早期的创业企业。近两年来,一批国内大型企业纷纷在中国成立战略型创业投资部门或其战略型创业投资机构进军中国。
例如,联想集团于 2001 年成立联想投资,并在成立 1 年后投资近 9 家企业 ( 截至 2002 年 6 月 ); 西门子移动业务发展公司 (SMAC)2002 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并于 2002 年 7 月底即投资北京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另外,在 80 年代兴起的国际战略型创业投资和其他类型的国际创业投资机构一样,在美国等市场受到重挫,而积极寻找在中国的投资机会。例如,NEC 和三菱等跨国型企业也纷纷开始考察在中国进行战略型创业投资的可行性。
中国目前的战略型创投机构主要有三种管理模式,分别为 :公司制、 基金制 (GP 型 ) 及基金制 (LP 型 )( 所谓的 GP 与 LP 型是指大企业在基金中所扮演的角色 ) 。
其中公司制目前有联想投资、西门子移动业务发展公司及北大方正投资,他们均属于中 外大型企业的全资子公司 ;基金制 (GP 型 ) 是大企业本身作为一般合伙人 (General Partner), 同时管理其他机构的资金进行投资,比较典型的如宏篡创投 ; 基金制 (LP 型 ) 则是大企业本身作为有限合伙人,由其他创业投资公司作为般合伙人代为管理,比较典型的如 Cisco 出资 10.5 亿美元,成立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 (SoftBank Asia Infrastructure Fund), 利用软银在中国和创业投资界的经验运作来为 Cisco 锁定良好的投资机会。
自 Intel 投资 1998 年开始在中国投资算起,战略型创业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已有 5 个年头,从其发展的数量来看,到 2002 年上半年共有 7 家以上。从管理的资本来看,被调研的 7 家战略型创投机构共管理 53.3 亿美元,占整个中国创业投资管理资本 619 亿美元 (2002 年 8 月调研结果 ) 的 8% 。从投资情况来看,到 2002 年 10 月底,中外战略型创业投资机构共投资 51 家创业企业,占整个中国创业投机构投资数量 1372 (2002 年 7 月份统计结果 ) 的 3%, 投资金额超过 1 亿美元。
预计在今后的几年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外产业化或跨国型大企业在中国成立战略型创投机构,比如 NEC 、用友等。 由于这些企业具有技术和关系网络的天然优势,他们也将成为中国创业投资界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