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配送成本过高 医药连锁渴望社会化配送

2010-08-26 15:31:03    来源:粤港信息报

药店大卖场开了一家又一家,药价一降再降,药店老总头痛一件事:为提高医药连锁企业门槛,政府要求企业自备配送中心,而企业为节省经营成本,却渴望实现社会配送。
  内部配送成本过高
  广州是药品零售市场成熟的城市,药店多过米铺,竞争白热化,地区的“价格冲突”无可避免。有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国内医药商业的平均毛利率跌到仅0.5%左右。医药连锁企业自建配送中心的费用占销售额约1%--2%,是除租金、水电费用和人员工资外的第三大成本支出,商家琢磨着:如果能取消内部配送,实现社会配送,缩减的成本可不是个小数目。
  广州市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在广州的连锁网络铺得很大,现有47家分店,为了支撑整个连锁系统的运转,建立配送中心花了不少力气。海王星辰总经理赵东强称,其广州办事处办公室有两层楼,其中一层就专门用来做配送中心,上面冷藏室、冷冻库等一个都不能少。而单配送中心的员工就有几十人。每个门店要货都得向配送中心申请,再由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拿货。
  赵东强表示,为提高医药连锁企业的门槛,“10家以上分店,自备配送中心”是政府的两条硬条件。但由于自建配送中心规模小,不专业,反应不直接,导致配货时间慢,差错率高。
  社会配送好处多多
  赵东强认为,美国推行的社会化配送模式对中国有借鉴的意义。美国整个药品批发行业市场高度集中,三大巨头占据市场份额的95%,医药连锁企业没有自己的配送中心,药品配送直接由各分店向批发企业要求,最后由总公司与批发企业结帐。“一般配送下午提出申请,明天一早便送到。如果要求配货100件,95%可能找到,差错率也非常低。”
  社会配送需要大物流
  据资料显示,国内三证齐备的药品批发企业共有1.5万家,从事零售业的约有12万家。但大多规模较小,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不到5%,超过10亿元的只有10家。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上海医药集团,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7%。另外两家医药商业巨头,国药集团年销售额近100亿,广州药业集团兼并白云山后今年销售额为80亿元。三家加起来也仅占国内17%左右的份额。如果要实现社会化配送,要有大企业充当大医药物流的角色,同时,由于要面对大量的供应商和提货商,大医药物流更需要加快信息系统的全面建设。
  另外,依据加入WTO后三年内零售市场完全放开的原则,中国医药流通领域到2004年要完全对外资放开。较早前广东放开个人办药厂的政策,业内人士认为药品分销市场开放指日可待,民营资本和外资可以全面进入医药批发业务,这样,药品配送社会化也不会太遥远。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