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发展需多方支持

2010-08-26 15:31:10    来源:全景网

企业年金在我国虽然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其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也得到确立,但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仍显得非常迟缓,不仅未能满足我国人口结构不断老化、现有基本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缺口不断加大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未能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状况相适应,使得企业年金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应有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导致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缓慢的因素较多,主要是企业年金的发展需要一系列制度与政策环境条件支撑,但是我国目前的政策环境尚未形成对企业年金的有力支持:
  1、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具有良好公信力和实践经验的投资经理机构。
  目前操纵市场、与股东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实施关联交易、提供虚假信息等损害投资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时有发生,以自律为基础、追求诚信和高效的行为方式还远没有形成。因此,从总体上讲,难以承担养老金资产运营的重任。
  2、企业补充保险的管理运营十分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基础薄弱,缺乏经验,更缺乏大批有专业技能的经营管理人员,传统的管理机构还不适应企业年金发展需要。
  3、我国金融产品种类相对匮乏,投资渠道不畅,收益率低。
  受管理体制、资本市场不完善等条件制约,企业年金积累基金缺乏市场化投资渠道,目前大量资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资金收益率很低,从而导致了企业年金的收益率也不高。
  亟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企业年金的发展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所以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动企业年金的发展,在相关政策方面进行了引导和明确,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年金发展与国际上的普遍状况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要赶上先进水平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对企业年金的政策扶持
  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是激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手段。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补充养老保险之所以达到较高的覆盖水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我国目前的相关政策在力度和导向等方面还不很明确。
  2、监管体制市场化程度须加强
  企业年金业务政策性强,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工商行政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金融业务主管部门等)和不同的市场主体(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启动和发展企业年金市场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应当根据企业年金的性质与业务流程,对企业年金从建立到投资方向、风险控制、收益分配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以保护参保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保持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
  3、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亟需提高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金融市场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介入企业年金这个巨大的市场之前,保险公司、银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都必须苦练内功,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防止养老基金遭受侵害,保护基金成员和投保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4、加快企业年金立法
  为了促进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应当加快制定企业年金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年金的发展创造稳定、公平的外部环境。
  金融机构应参与年金市场培育
  我国部分金融机构从9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参与企业年金的探索与研究,但是大多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在半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小范围的研究,面对目前企业年金发展的新态势,金融机构应该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寻找自身的优势,明确自己的定位。
  在之前举行的“企业年金与保险发展”论坛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对于保险行业在推动企业年金发展过程中的优势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拥有雄厚的精算技术力量;二是具备强大的销售能力;三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年金产品;四是具有管理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匹配的能力;五是可为企业提供包括年金计划设计、账户管理、投资等在内的一揽子服务。
  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具有自身的行业特色和优势,通过对企业年金的研究和参与,它们一定能够寻找到在发展企业年金的过程中的独特优势,推动早日实现我国企业年金的繁荣。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