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盛行高利贷危险游戏

2011-11-16 13:54:37    来源:兰瑞环球经济战略研究中心

 民间借贷危机逐步显现,“涉贷”上市公司也难以独善其身。11月2日,有着“A股第一放贷公司”之称的香溢融通发布了3700万元委托贷款追还胜诉的公告,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其能否如愿拿回本息还不好说。坏账的风险如今已变成不少放贷上市公司头顶一把悬着的利剑。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热衷于资本投资,过分沉迷于放贷的轻松暴富,反而冷落了主营业务,那么,舍本逐末的负面效应更是祸害无穷,值得深省。
  ■百余公司变身“放贷款爷”
  10月21日,开滦股份公告,公司将为子公司唐山中润煤化工提供委托贷款,金额2亿元,期限一年,利率为基准贷款利率上浮5.6%。10月18日,凌云股份公告,公司将向子公司广州凌云新锐提供1000万元委托贷款,期限一年,贷款利率不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
  在资本市场中,委托贷款本是一项非常正常的财务行为,用来解决关联公司的资金短缺。然而,近年来,上市公司的许多委托贷款却莫名变了味,演变为纯粹的“高利贷”。特别是今年以来,在股市低迷、楼市调控、通胀高企、民间资金紧张的大背景下,面对高额利息的诱惑,上市公司“放贷”愈演愈烈,“金钱永不眠”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已有近150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了217份委托贷款公告,累计放贷金额300多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0%以上。仅三季度至今,沪市上市公司的委托贷款就有40多笔。
  上市公司参与民间借贷的规模变化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紧密相关。此前的2008年,A股市场也曾掀起一轮放贷潮。而今年,上市公司放贷和垫资总额均创出了历史新高。
  诚然,追求高息回报是上市公司放贷的最大初衷。虽说大部分委托贷款都是以母公司或子公司为对象,利息不会太高,大多维持基准利率或者稍微上浮,但还有香溢融通、时代出版、丰华股份、卧龙电气等纯粹把“放高利贷”当成重要业务的公司,它们的贷款利率就明显高于基准利率。
  数据显示,上述近150家放贷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利率有一半以上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最高的是时代出版,达到了24.5%,已逼近“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银行4倍”的红线。
  从贷款流向上看,资金多数进入了房地产行业。如武汉健民今年2月给中青旅集团武汉汉口饭店提供委托贷款1.5亿元,年利率20%;今年3月,杭州解百给枫潭置业提供委托贷款5000万元,年利率16%;4月30日ST波导公告,向淮安弘康房地产开发公司提供5000万元委托贷款,期限一年,年利率为18%……
  ■40余公司投身“影子银行”
  高息的诱惑实在难挡,除了直接发放委托贷款外,上市公司还纷纷通过参股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这样的“影子银行”进军借贷市场。
  统计显示,自2008年5月,央行发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指导意见》,允许众多社会资本参与小额贷款公司设立以来,手握重金的上市公司便开始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至目前,已有40多家上市公司宣布参股或增资了小额贷款公司,如康恩贝、联化科技、深赛格、澳洋顺昌、江南高纤等。今年也是上市公司投身小额贷款公司最多的一年,现已达到21家,占总数的50%。
  日前,海南高速发布公告称,公司出资2.5亿元组建了海口海控小额贷款公司,并于今年8月完成了工商注册。此前的10月11日,海欣股份公告称,将以自有资金出资4100万元,作为主发起人之一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9月27日,西陇化工也宣布,公司以自有资金出资600万元,作为发起人投资设立汕头市金平区汇通小额贷款公司。此外,金山开发、东华能源、皖维高新、南京高科等公司也有类似意向。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些公司的主营业务涵盖了日用品、能源、物流、农业、纺织等多个行业,但却均与金融行业不相干,顶多参股了部分金融企业,而它们的共性则在于,代表企业盈利水平的净资产收益率普遍不高。翻看三季报,仅有康恩贝和联化科技前三季度净资产收益率超过了10%,其他多在4%左右。
  根据央行现行的贷款利率标准,6个月以下短期贷款年利率为6.10%,6个月到1年为6.56%,以民间借贷规则不得超过银行4倍计算,小额贷款公司允许的利率上限在24.4%-26.24%之间,扣除成本等各种因素,业内人士透露,净资产收益率可达到12%以上。两相比较,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扶持,上市公司将资金投入到小额贷款公司再用来放贷的动因就不言而喻了。
  据了解,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地,还有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回报,也把部分资金以委托存款的方式交由这些渠道,再由它们以高利贷的方式借贷给中小企业,从中赚取高额息差。
   ■放贷喧宾夺主粉饰业绩
  任何上市公司都有主营业务,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企业的投资项目选择应当更多地考虑战略上的相关性,把资源主要投入到主营业务中,这样才能保持其在主营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稳健地为股东创造财富。
  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如飞蛾扑火一般投身放贷,甚至将其作为主业来抓,高额的利息收入也成为了利润的主要来源。特别是那些实体业务增长乏力的公司,往往借此粉饰业绩,迷惑投资者。单是翻看10月末发布的三季报财务数据,浙江龙盛、亚星化学、法尔胜、中化国际、天津松江等多家上市公司均宣布通过委托贷款获得了为数不小的收益。
  中卫国脉称,公司三季度购买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及委托贷款实现投资收益1493万元,是当期净利润同比大幅减亏的主要原因,当期净利润为-487万元。钱江生化三季报显示的“其他应收款”较期初增加了10978亿元,增幅200%,也主要是公司委托贷款所致……
  更为典型的案例是ST波导。2010年,已连续两年亏损的波导公司打了一场翻身仗,年度实现净利润4225.92万元,成功摘“星”,而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就是对外委托贷款的贡献。2011年中报,公司净利润为3514.6万元,对外委托贷款的投资收益达到了1773.8万元,占比50.5%。刚刚过去的三季度,这种状态依然继续,其当季净利润为4815万元,委托贷款收益为2040万元,占比42%。对此,波导公司并不认为做法不当,在一次采访中,ST波导董秘马思甜曾表示:“公司有这样的闲置资金资源,社会上也有资金需求,我们也是对金融机构的拾遗补缺。”
  然而,虽然上市公司都在声称自己是用闲置的资金投资、放贷,但事实上,正如国泰君安分析师姜超所说,上市公司自有资金的富余主要是由于许多公司在发行之初的巨额超募,这也是投资者的血汗钱。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两市有230多家公司IPO,合计募资2200亿元,再加上增发和配股等再融资,今年上市公司融资总额达6100多亿元。而据Wind资讯统计,现已投入使用的募资金额仅有1500亿元左右。
   ■放款易收钱难违约乍现
    高收益伴着高风险,是铁的定律。如ST波导今年5月底曾公告,给予青岛中金创投的贷款应该于5月4日收回,但对方未能按期还款,公司将进行催讨。虽然至6月23日,贷款和利息一并结清,但已延期一月有余,坏账风险隐现。
  今年下半年,随着民间借贷危机的愈演愈烈,上市公司放贷难收的风险更加突出。一张张委托贷款展期公告的出现,逾期、展期、卖债、诉讼纷至沓来,终于让市场意识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已向上市公司蔓延,资本逐利的本性在这场游戏中更像是刀口上舔血,投资者可能会遭受大盘下跌和相关公司坏账攀升的双重伤害。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有5家公司的13笔委托贷款未按时收回,需要展期,涉及金额10亿多元,其中香溢融通的委托贷款展期最多,有8笔;吉林森工委托贷款展期金额最高,单笔达4亿元。
  香溢融通热衷于放贷,有“A股第一放贷公司”之称。交易所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10月16日,该公司共发布61份公告,其中涉及金融担保、放贷的就达27份,占比44.26%。
  从2011年半年报及相关公告中发现,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委托贷款业务中,台州宏业混凝土、大宋集团等8家公司都出现了贷款逾期而不得不展期,甚至付诸诉讼的现象。截至上半年末,公司委托贷款总额约4亿元,而展期未还及处于诉讼阶段的委托贷款就超过了1亿元。
  此外,驰宏锌锗也有一笔2亿元贷款一年期满后展期;莱茵置业一笔1亿元委托贷款延长半年;深圳能源2008年元旦借给惠州丰达公司的一笔7000万元一年期委托贷款展期手续尚在办理中。还有中国中铁,今年中报披露了多项委托贷款逾期。
  要说幸运,当属维科精华。今年1月,其通过上海银行宁波分行向凯翔集团放贷1.5亿元,期限为6-12个月,年利率14.4%。到8月22日,资金全部收回。而此时,凯翔集团资金链面临断裂的消息传出。
  对此,基金经理表示,由于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对象多为地产企业,而在严厉的宏观调控下,房产销售下滑,巨额贷款加上高额利息,能否还款的问号越来越大。而一旦借贷方因资金链断裂,这笔贷款就会形成上市公司的坏账,影响利润。
  ■上市公司放贷隐患重重
  除了贷款收不回来的坏账风险外,上市公司放贷还存在许多巨大隐患。贷款逾期对于借款双方、银行乃至整个社会的诚信与稳定都构成挑战。
  其次是有可能掏空“实业”。上市公司参与高利贷,不仅可能导致实体产业轻视主业甚至荒废主业的状况,而且将大大抬高社会融资成本。而承受高利贷畸高融资成本的都是贷款难、融资难的中小企业,这对中小企业更是致命打击。调查显示,不管是从银行流出的资金还是国有企业自有的资本,借助委托贷款、小额信贷或担保公司以高利贷方式流出的,最后进入到实业领域的很少。
  这样的趋势十分危险,因为无论是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看,还是从财富创造和社会经济进步发展思考,经济是整个社会政治的基础,实体经济又是整个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积累的根本,是虚拟经济之根。没有实体经济这个根和源泉,虚拟经济、社会财富最终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另外,针对通胀、货币紧缩的现实,上市公司放“高利贷”明显是与调控政策“对着干”。委托贷款及民间借贷活动太盛,势必让市场流动性风险大为增加。
  继今年9月底沪深两市交易所向上市公司下发了关于“委托贷款”及“委托理财”的情况调查表之后,近日沪深交易所再次要求部分上市公司在线填报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当期货币资金的变动情况。一个月内,两次调查上市公司资金流向尚属首次,足见管理层对上市公司涉贷的担忧。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