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财团的出现能否承载温州经济转型之重?

2004-06-16 12:36:20    

2003年,尽管温州的GDP增长14.8%,是近6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是,增长速度却落到了浙江省倒数第二的位置,“温州模式”似乎走到了尽头。而最近分别由9家民企和7家民企组成的两大财团的出现,仿佛让人们又看到了温州经济的希望……

当温州被冠以“中国鞋都”、“中国合成革之都”、“中国包装城”、“中国眼镜城”、“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等19个“国”字号头衔之后,这些优势的产业群却开始不得不面对“难有更大突破”的尴尬。2003年,尽管温州的GDP总量达到1220亿元,增长14.8%,是温州6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是,增长速度却落到了浙江省倒数第二的位置,曾经被奉为经典的“温州模式”似乎走到了尽头。
最近,由跨行业的9家民企组成的中瑞财团和7家民企组成的中驰财团的出现却不禁令人眼前一亮,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仿佛让大家又看到了温州经济的希望。

中瑞财团率先“吃螃蟹”备受各界关注
本月16日,由温州9家民营企业联手组建的国内目前最大的民营财团——中瑞财团控股公司将在温州市发展大厦17楼正式挂牌运营。这是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全国首家无地域限制的、以“财团”命名的股份公司。备受关注的是,共同发起设立该财团的9家民企,分别来自鞋业、服装、房地产、低压电器、印刷和眼镜等9个不同行业。中瑞财团的注册资本只有5580万元,但后续运作的资金号称达上百亿元。
据了解,中瑞财团的九个股东是从30家企业品牌优、规模大、讲诚信、不偷税漏税、无不良信用记录的温州企业中挑选出来的。据介绍,中瑞财团发起设立的主旨之一就是全力打造一家由中国民营企业作为股东主体构成的、力争完全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化运作的社会公众型企业集团。为达成这一主旨,九家股东单位均分股权各占股份总额的1/9。另一主旨是全力打造一家融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于一体的综合性民营财团,使之尽快能够参与到和国际知名大跨国公司或财团的竞争中去。
中瑞财团的新闻发言人、奥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振滔在解释组建民营财团的最初动因时说:“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基于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瓶颈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的认真思考,我们才决定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财团,通过民营财团广泛聚集和调动规模庞大的民间资本,以求能够积极参与和支持国家的重点建设,和能够大力参与企业改组中的并购与转股改制。在市场经济国家,财团是市场经济第二只‘看得见的手’,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骨干和主导作用。”
中瑞财团从创建开始就导入现代企业的运作机制,总裁实行外聘,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绝对分离,实行决策的民主化。中瑞董事长任期两年,同时受8个“婆婆”管制,并不得连任。在中瑞的高层,有这么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每个月有6天时间,董事会要召开例会,所有董事必须亲自到场,不得派人顶替。迟到一分钟者罚款1000元;开会时,不得接电话,接一个罚款200元,所有的罚款均捐献给扶贫基金;每位董事因为特殊原因每月只准请两次假。
无独有偶,就在中瑞财团举办新闻发布会的同一天,另一家温州财团——中驰财团也悄然浮出水面。据了解,中驰由温州柳市的长城集团、华通集团、民扬集团、永固金具等7家企业组成,注册资金1亿元,总资产30亿元,该财团将在10月前正式挂牌。

财团的出现是近年来“温州模式”反思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温州模式”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典型模式,自80年代中期在浙江温州形成,90年代初步入成熟,主要特征是:小商品、大市场;重商主义传统与家庭手工业历史传统相结合;私人独资企业是主要的制度形式,外加少部分合资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地方政府早期实行“无为而治”,中后期则采取积极引导。这种模式在早期的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大的积极作用,但近几年来行业合力小,家族式管理弊端等问题日益突出,使得温州模式正陷入人们的重新审视之中。
民营财团此时诞生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浙江至少外流了7000多亿民间资本。从去年开始,一种“整合”的萌动已经在浙江悄然兴起,而温州则成了这种趋势的积极探索者和倡导者。
过去,温州企业都是单枪匹马,总体实力显现不出来。经过小企业大协作阶段后的温州人发现,“抱团”才有可能发展壮大,行业内的整合以及民间资本的自发整合悄然兴起。“温州炒房团”的异军突起,可以看成是民间游资的一种自发“整合”的行为;去年奥康集团携温州八大鞋业制造商斥十亿巨资在重庆璧山县打造“中国西部鞋都”,就表现了一种行业内部“整合”的需要。2003年,8家温州制锁企业走上了强强联合之路。之后,40家拉链企业又进行了资源整合。今年初,65家家具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也横空出世。
中瑞财团的组建,打破了行业局限,在最大范围内进行了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品牌的整合。——“惟有整合,才有出路”。一直都在思考着“温州模式”何去何从的奥康老总王振滔是中瑞财团的始作俑者。他认为,打破行业局限,“整合资金,整合品牌”,吸引不同产业的龙头企业,整合成为一个超级集团,向高端市场领域或者是向一些大投入大产出,甚至是垄断行业拓展,可能是温州民企整体突围的一条出路。

热闹背后急需冷静思考
温州行业间民营财团的出现是好现象,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必然产物和基本标志,确实值得大家的关注和研究。不过,据我们的观察,目前除了新闻媒体的报道上充斥着“强强联合”、“打破行业界限”、“‘温州模式二次革命’已拉开序幕”、“整合一个超级‘温州品牌’”、“打造温州的名片”等等大量的褒义之词外,有金融机构更是有了实际的行动,据悉,已有多家银行对中瑞明确表示了积极的支持态度,其中有一家已经开出了100亿的先期贷款额度……这就显然过了火,暂且不论单纯两个财团的出现能否担负上述词藻之包袱,单单看财团的运作本身仍然存在很多未知数。
首先,民营财团的出现是一种创新,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跨行业联合虽然可以短时间迅速突破单个企业资本薄弱的局限,但同时也面临磨合的考验,即游戏规则如何制定以及能否长久坚持才是问题的关键。
其次,民营财团在中国目前是新生事物,还缺少法律的规避。从目前的信息来看,财团是一种以金融资本为纽带,集金融、实业、贸易“三位”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金融业极有可能成为他们的主攻方向,这就必然会面临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问题。中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是在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在法律空隙中寻求“集团混业、经营分业”而涌现出来的。由于中国现行政策和法律对金融控股公司缺乏相应规定,而事实上其又大量存在,势必导致放任自流,蕴藏着极大风险。最近,德隆系的崩盘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事件不管对企业自身还是金融市场秩序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再次,中瑞财团将民间作为了最重要的资金筹措渠道,由于不少嗷嗷待哺的企业都转向民间寻求融资,温州地区民间借贷的利率迅速飙升,当地政府对此显然比较紧张。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温州民营企业组建财团这种重大经济事件,温州市相关部门出乎意料地保持了沉默。据说,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没有一名温州市政府部门或者相关协会的官员出现,即中瑞财团完全没有政府部门撮合的因素在内。
此外,这类财团的投机性行为如何控制更是有关部门应该提前有所考虑的。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温州民营财团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是一种进步,但现在就赋以各种意义显然为时过早;作为政府部门,目前不能仅仅停留在乐观其成的层面,更不能一出现问题就一棍子打死,而必须在政策引导和法律规避上有所作为,这样才能使温州人的这种创新精神真正得以实现其应有价值,使温州模式得以真正转型。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