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欠款屡禁不止的根源何在
2004-05-21 11:12:36
监管部门三令五申,大股东占款难杜绝;上市公司沉默是金,独董反成追债主力;种种手段均难奏效,专家学者备感困惑--清欠迷途。在"清欠"问题中,地方政府是值得关注的一个主角,其身份十分特殊---并不是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主体,但在多数资金占用行为中,都或明或暗地出现了地方政府的影子;而在大股东还款问题上,它本不应该被列为还款的主体,但是,在多数的还款行动中,却都出现了地方政府的身影。
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欠账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在中国资本市场,习惯思维发生了变化---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不还反而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作为债权人的诸多上市公司,也对大股东欠款逆来顺受,在讨债方面并不积极。这就使中国资本市场的"清欠工程"陷入了迷途---尽管监管部门出台各种措施大力清欠,但至今为止,大股东欠款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在前期发生了"猴王案"、"三九案"以及"轻骑案"后,近期又陆续爆发了莲花味精、新天国际、华北制药、*ST龙涤、山西焦化、海南高速等欠款大案。监管部门严厉谴责,媒体一片声讨,专家抛出各种各样的理论,但是,"清欠道路"究竟该如何行走,没有人能够拿出完美的方案。
上市公司欠款为何屡禁不止?
事实上,监管部门为"清欠"而出台的许多措施不可谓不严厉,最近一次出台的措施更是前所未有的由中国证监会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发布,该项名为《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除了对解决大股东欠款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外,还提出了"对责任人进行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责任追究制度,但是,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仍然肆无忌惮地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大量无偿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莲花味精。
莲花味精自上市以来,其资金就长期被大股东河南省莲花味精集团无偿占用。虽然中国证监会和国务院国资委于2003年8月联合发布《通知》,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的资金往来问题,但是,自此之后,莲花味精集团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数额仍在继续增加。
2003年年初,莲花味精集团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余额为2.24亿元,但到2003年年底,莲花味精集团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余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了4.74亿元,达到6.98亿元。进入2004年,莲花味精集团继续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截止2004年3月31日,占用资金余额又增加了2.51亿元,达到了9.49亿元。
另一典型案例是*ST龙涤。
4月29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对*ST龙涤现任董事提出谴责。深圳证券交易所提出的谴责理由是,由于*ST龙涤大股东占用了上市公司巨额资金,而*ST龙涤董事会未及时履行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
据悉,自1999年至2003年末,*ST龙涤向银行累计借款11.19亿元,提供给控股股东黑龙江龙涤集团有限公司使用,其中:1999年7.65亿元,2000年1.68亿元,2002年7410万元,2003年1.12亿元。在此期间,龙涤集团累计还贷3.86亿元,截止到2003年末,龙涤集团占用*ST龙涤的资金余额仍达7.34亿元。另据*ST龙涤自查发现,控股股东龙涤集团还占用往来资金6.02亿元,共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13.36亿元。
除了莲花味精和*ST龙涤外,还有大量的上市公司,最近也被曝出大股东占用巨额资金的消息。如新天国际。截至2003年12月31日,新天国际控股股东新天集团占用其资金余额达7.67亿元。海南高速200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当年发生经营亏损5608万元。发生经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原大股东海南省交通厅拖欠巨额款项,截止2003年12月31日,海南省交通厅还拖欠6.07亿元。山西焦化2003年年度报告也显示,该公司大股东山西焦化集团以及关联方也合计拖欠公司款项合计达4亿多元。
……
为什么监管部门出台严厉的措施,媒体也一片声讨,而上市公司大股东仍然我行我素,欠钱不还,甚至变本加利地追加欠款金额,造成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
中国国企问题研究专家尹中余指出,这与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改制上市的背景有关。
中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基本上都由老国有企业剥离改制而来。老国有企业为支持改制公司上市,大多将全部优良资产投入到改制公司,原企业只剩下一些辅助生产设施,当改制公司上市后,上市公司和控股公司都由于资产不完整而发生大量的关联交易行为。由于控股公司剩余资产缺乏获利能力,并同时承担企业办社会职能,造成了控股公司频繁与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但却并不支付资金的现象。一些负担更沉重的控股公司,甚至还直接从上市公司划走资金,或者是以上市公司名义从银行贷款维持日常运转。
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欠账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在中国资本市场,习惯思维发生了变化---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不还反而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作为债权人的诸多上市公司,也对大股东欠款逆来顺受,在讨债方面并不积极。这就使中国资本市场的"清欠工程"陷入了迷途---尽管监管部门出台各种措施大力清欠,但至今为止,大股东欠款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在前期发生了"猴王案"、"三九案"以及"轻骑案"后,近期又陆续爆发了莲花味精、新天国际、华北制药、*ST龙涤、山西焦化、海南高速等欠款大案。监管部门严厉谴责,媒体一片声讨,专家抛出各种各样的理论,但是,"清欠道路"究竟该如何行走,没有人能够拿出完美的方案。
上市公司欠款为何屡禁不止?
事实上,监管部门为"清欠"而出台的许多措施不可谓不严厉,最近一次出台的措施更是前所未有的由中国证监会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发布,该项名为《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除了对解决大股东欠款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外,还提出了"对责任人进行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责任追究制度,但是,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仍然肆无忌惮地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大量无偿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莲花味精。
莲花味精自上市以来,其资金就长期被大股东河南省莲花味精集团无偿占用。虽然中国证监会和国务院国资委于2003年8月联合发布《通知》,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的资金往来问题,但是,自此之后,莲花味精集团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数额仍在继续增加。
2003年年初,莲花味精集团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余额为2.24亿元,但到2003年年底,莲花味精集团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余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了4.74亿元,达到6.98亿元。进入2004年,莲花味精集团继续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截止2004年3月31日,占用资金余额又增加了2.51亿元,达到了9.49亿元。
另一典型案例是*ST龙涤。
4月29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对*ST龙涤现任董事提出谴责。深圳证券交易所提出的谴责理由是,由于*ST龙涤大股东占用了上市公司巨额资金,而*ST龙涤董事会未及时履行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
据悉,自1999年至2003年末,*ST龙涤向银行累计借款11.19亿元,提供给控股股东黑龙江龙涤集团有限公司使用,其中:1999年7.65亿元,2000年1.68亿元,2002年7410万元,2003年1.12亿元。在此期间,龙涤集团累计还贷3.86亿元,截止到2003年末,龙涤集团占用*ST龙涤的资金余额仍达7.34亿元。另据*ST龙涤自查发现,控股股东龙涤集团还占用往来资金6.02亿元,共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13.36亿元。
除了莲花味精和*ST龙涤外,还有大量的上市公司,最近也被曝出大股东占用巨额资金的消息。如新天国际。截至2003年12月31日,新天国际控股股东新天集团占用其资金余额达7.67亿元。海南高速200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当年发生经营亏损5608万元。发生经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原大股东海南省交通厅拖欠巨额款项,截止2003年12月31日,海南省交通厅还拖欠6.07亿元。山西焦化2003年年度报告也显示,该公司大股东山西焦化集团以及关联方也合计拖欠公司款项合计达4亿多元。
……
为什么监管部门出台严厉的措施,媒体也一片声讨,而上市公司大股东仍然我行我素,欠钱不还,甚至变本加利地追加欠款金额,造成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
中国国企问题研究专家尹中余指出,这与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改制上市的背景有关。
中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基本上都由老国有企业剥离改制而来。老国有企业为支持改制公司上市,大多将全部优良资产投入到改制公司,原企业只剩下一些辅助生产设施,当改制公司上市后,上市公司和控股公司都由于资产不完整而发生大量的关联交易行为。由于控股公司剩余资产缺乏获利能力,并同时承担企业办社会职能,造成了控股公司频繁与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但却并不支付资金的现象。一些负担更沉重的控股公司,甚至还直接从上市公司划走资金,或者是以上市公司名义从银行贷款维持日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