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管局四个小动作,似为人民币升值做准备】

2004-06-11 14:18:14    

一向以业务管理为主、少有政策性动作的外管局近来动作频频,不起眼,动作幅度也不大,但颇有深意。5月23日,外管局副局长马德伦在京表示,外资行向中资企业的外汇贷款不再视为外债而列入国家外债管理;5月26日,外管局副局长魏本华在商务部主办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论坛上说,外管局正在研究制定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把自有外汇资金用于境外运作;5月下旬,外管局发出通知,要求实行支付结汇制度,完善、落实外企资本专案结汇和外债登记的管理政策;5月28日,外管局指出,QFII出于汇率和利率投机目的,长期将资金存在银行而不投资,将采取限制措施。
表面看来,四个小动作各有各的理由:中央一直允许外资银行对中资企业经营外汇贷款业务,但从担保到抵押都要外汇管理部门批准,手续繁复;新规定体现了逐步对外资行实行国民待遇的WTO承诺,外资行的客户群将因此再次扩大。
近年来外企不断增加,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境外融资成本高、条件苛刻;境内则只能通过投资主体增加资本金的方式,且审批程序复杂,允许跨国公司把自有外汇境外运作,既可拓宽企业的投资渠道、分散投资风险,也能更好地支持境外企业的发展。
另两个动作,外管局给了相似的理由---去年,外管局在检查中发现了一些违规行为和异常情况,一些无真实交易背景的资金出于套利动机通过资本专案渠道流入。因此规定,银行对大额结汇支付,凭企业提供的人民币资金书面支付命令直接划给指定的收款人,不得进入结汇企业的人民币账户。对QFII的限制,是鉴于12家QFII有17亿美元结汇成140亿元人民币,3月底只有88亿元投资证券市场,占63%。
把几个动作放在一起,就会发觉一个倾向---关小闸门、减少外汇流入;略开龙头,放松外汇流出。对外企实行支付结汇制度对没有具体投资专案的境外游资来说,当然是进入境内的一种限制;对QFII更明确要把已进入却无特定用处的外资劝退出境。
允许跨国公司将自有外汇资金用于境外运作,则是放松对外汇流出的限制。外资行向中资企业的外贷不再视为外债,似与外汇流进、流出的关系不大,但当局还说了这么一句---按国民待遇原则,外资行与中资的对外贷款一样,遵循有关办法纳入国家外债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外资行短期外债的管理力度。显示已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外资行资金流入流出的监管,在目前来说,当然是特别加强对流入的监管。
现阶段减少外汇流入、放松流出意味着什么?1、外储数额已相当巨大,再增加的话将给人民币带来压力,形成新的通胀;2、在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打击投资过热,同样也要控制外资投资。两点听来都有道理。但外储居高不下并非一天两天,通胀的预警信早在去年底就有了,为何到5月下旬才关小外汇流入的闸门?控制外资投资,也可以通过控制投资专案的办法解决。这样看来,关小外汇流入闸门、放松流出龙头,可能是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先兆。现在看来,它是宏观调控汇率调整的一个措施,但长远而言,应是外汇体制改革的一步。
中国的外储高达4032.5亿美元,一直有人对此不放心,原因是外汇体制长期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即企业赚的外汇必须卖给国家银行。中央持有巨额外储,对国际市场是一个巨大的震慑,但对企业来说,无法自由运用赚来的外汇,多少商机都在繁琐的审批环节中丧失。中央也意识到了这种情况,4、5月间,当局允许企业保留一定百分比的外汇,暗示外汇体制从强制结售汇制渐渐向意愿结售汇制过渡。适度放松资本专案外汇管制,允许符合条件的跨国企业将自有外汇资金用于境外运作,就是强制结售汇制松动的具体体现。企业的外汇贷款虽不作为国家外债,但作为企业债务还是存在,企业必须用自有、方便运用的外汇偿还。Back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