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值得期许吗?

2006-10-18 13:58:41    

在近期国家原油价格一路走低的背景下,昨日国家发改委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内几大国有石油巨头、上海石油交易所、地方发改委等相关单位齐聚成都,召开一次为期两天的内部会议,而议题正是备受关注的国内油价调整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问题。中心议题则是讨论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大方向……

 

OPEC故技重施打出减产牌

而近期油价反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欧佩克传出减产计划。9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6个成员国率先宣布日减产100万桶,削减总量为欧佩克9月份产量的3.4%,产油大户沙特阿拉伯也在此列。全球第二大产油国伊朗也表示支持减产,但该国石油部长哈马内并未表态是否加入减产行列。尽管从表面来看,欧佩克此次减产计划与200412月开罗会议上制定的减产计划类似,但事实上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别。根据开罗会议减产计划,沙特阿拉伯同意在欧佩克每日100万桶的总减产额度中承担50万桶的责任,计划公布仅一周,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就上扬近14%。但数月后公布的欧佩克产量数据显示,除沙特阿拉伯之外,欧佩克其他成员国的日产量加在一起只减少了10万桶。可是在世人获悉这一数字时,油价已获得了坚实的支撑。因此,此次不排除欧佩克石油部长们故伎重施的可能,想通过减产的消息刺激油价反弹,这样一来,欧佩克在下次例会重新分析时局之前就可以免于真正的减产。

实际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佩克根本用不着减产。通过观察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石油期货历史数据发现,每年秋季来临,油价总会有所下跌。主要是由于美国夏季飓风等不确定性因素消失,投资者对石油供给的预期比较稳定。2003年以来,秋季油价下跌的幅度一般在22%25%,到目前为止,油价从78.4美元/桶的最高点跌至58美元/桶左右,还不到24%。这次油价下跌如果从季度因素考虑,完全属于正常现象。欧佩克再次做出减产姿态,更为主要的还是想通过影响市场预期来扭转油价的跌势。要知道,尽管下跌幅度还不到24%,但由于今年的最高点是78.4美元/桶,其绝对下跌量比较大。

国际油价跌势难挽

但是由于减产只是建立在一些成员国“自愿减产”口号基础之上的,欧佩克减产始终没有正式宣布,而OPEC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意见也不统一。同时由于一些成员国无力生产配额的石油,OPEC的产量上限未必实打实。出于利益的考虑,非欧佩克产油国未必会合作。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国际油价在反弹之后再次出现下跌。短期内,如果没有一些突发性事件,预计国际油价仍将保持下跌趋势,或将下探前期低点。

国内油价“跟涨不跟跌”的根源在于定价机制

此次会议规格较高,除了国家能源办、发改委能源局、发改委价格司等石油主管部门的官员将悉数出席外,各石油巨头都派遣了副总裁以上级别的高管赴会,而上海石油交易所总裁亦首次受邀参会。某种程度上,发改委昨天召开这次会议是迫不得已。近两个月来,国际油价连连下挫已引发国内舆论的躁动,市场人士大多质疑发改委当初上涨油价的决定,而对目前国内没有跟随国际油价顺势下调表示强烈不满。至15日,纽约油价盘中收于每桶59.26美元。尽管这个价格较此前的低点已有所反弹,但和今年7月中旬78美元的高位相比,油价总体上已跌去了20%以上。由于去年以来国内6次上调成品油价时,国家发改委都曾宣称,涨价的目的是为了消化国际油价上涨的压力,但此次国际油价暴跌后,国内却“跟涨不跟跌”,这就引起外界的激烈争议。争议在上周国际油价创出今年新低后达到沸点。

实际上,导致中国成品油出现“跟涨不跟跌”的局面,“一个月跟踪法”的定价机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按照目前实行的“一个月跟踪法”,发改委根据新加坡、荷兰鹿特丹和纽约三地一个月前成交价格加以平均。若三地油价变幅超过上次调整价的8%,成品油价可立即调整。而眼下轿车已经大量进入城市家庭,国际油价的风吹草动直接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观望中的普通民众早已盘算出清楚的经济账,回落幅度超过20%,而且持续时间也将近两个月,早已超过8%的调整线,但是制度设计中本应出现的下调却迟迟未能出现,这也难怪民众会有强烈不满。

“滞后定价”有望过渡到“实时定价”

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即是讨论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大方向。由于此前,相关方案早已上报,且经过了多次讨论,此次会议只需对方案进行一些微调,同时就近几个月来各方反馈的意见进行集中讨论。新机制的基本思路是国内成品油价仍参照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油价的加权平均值,但不再以成品油价为参照,而是以原油价格作参照。由于原油加工成成品油通常需要一个月时间,这正是此前国内油价滞后于国际油价的主因。而与原油价格接轨后,对国际油价的反应将更加迅速,将从“滞后定价”过渡到“实时定价”。这意味着国内油价调整的频率也将加快。

另外近日报道的以原油及炼油成本加适当利润作为成品油价格制订基础的“原油成本法”已获国家有关部门原则通过,但成品油定价机制也可能出现重要变数。

 上石所油价将成油价定价权重之一

在出席此次会议的众多“大腕”中,上海石油交易所总裁陈振平无疑是个引人注目的人物。由于这是上石所今年818日成立后首次参加如此高规格的会议,其此次受邀势必令外界在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与角逐石油定价权这两者之间产生联想。

实际上,参加这次会议,上石所是有备而来。其早已拟定了一份将上石所油价加入未来成品油定价权重的建设性方案,准备上报中央。而讨论这一方案也是此次成都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根据这项方案,今后国内油价除了参照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油价外,还将考虑上石所的油价。也就是说,由纽约、新加坡、鹿特丹和上海四地油价引申的加权平均值将最终确定国内的成品油价。

目前的方案拟将上石所油价的权重定在15%-20%。随着上石所交易量的上升和定价地位的提高,今后权重还可能进一步提高。而当上石所在国内成品油定价方面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后,其也会吸引更多的交易商进入这个市场,由此进一步推动自身的定价地位。不过,在此之前,上石所首先需要推出成品油与原油等现货产品。这也是上石所此行的重要任务之一:希望中央能够尽快放行成品油与原油的现货产品交易。按照上石所的规划,在首批推出燃料油现货产品后,上石所下一步将主推化工品,第三步将考虑推汽柴油、原油、液化气天然气等现货产品。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