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恰恰到了给“GDP至上论”降温的关键时刻
2005-12-22 10:16:46
时至年终,传来了中国GDP今年将一举超过意大利、英国和法国,从而成为全球第四经济大国的捷报,举国上下为之振奋。然而,一位留学日本多年、名叫钟庆的年轻人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在不同经济结构的国家之间讨论GDP及GDP增长率毫无意义,因为后进国家不可能通过单纯的GDP增长而成为先进国家。或许这位年轻人的观点不免有些偏颇,但中国基础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对地位的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
12月2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介绍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李德水介绍:利用这次经济普查资料初步测算,我国2004年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16.8%。而在GDP总量多出的2.3万亿元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2.13万亿元,占93%。
中国经济结构比预想的合理健康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常规统计中第三产业存在明显的漏统问题。”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解释说。例如,在个体、私营经济成分占较大比重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三个行业中,普查后的增加值比常规统计多出近1.5万亿元,占第三产业新增部分的70%。根据这次普查数据初步测算,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3904亿元,比快报数增加151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5018亿元,增加21297亿元;第一产业不在经济普查范围之内,仍采用快报数,其增加值为20956亿元。
经国务院批准,2004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共收到基层普查表3000多万张,“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数据10.6亿笔,以及各省(区、市)报送的综合表2万多张。李德水评价说,从总体上看,这次经济普查工作是成功的,获取了大量丰富翔实的数据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和综合国力。
GDP多增2.3万亿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
看到GDP又增加了2.3万亿,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欣慰。因为这是我们创造的财富,它被客观地体现在了统计数据之中。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增强,人民生活在改善,国际影响力在提高。这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全国人民建设强大国家应该说是一个正面的信号,是一个促动和激发。简言之,增加这2.3万亿,至少有以下积极意义:
一是中国对外公布的统计数据是科学的,可信的。在经济普查数据出来以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一、二、三产业的数据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并及时向世界进行了公布。有的国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含有官方色彩,存在人为压低问题。而这次“多统计”出这2.3万亿,说明尽管中国在统计中会有失误,但并不存在人为压低数据的可能。
二是对国家宏观调控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金融税收政策时,是要考虑综合经济情况的,这次GDP现价总量的增加,给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宏观调控的技术性要求更高。因为过去的一些决策是依据以前的数据作出的,情况的变化,要求中央决策在某些部位某些环节作出适当的调整。当然,相对于GDP总量,这2.3万亿并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三是如何应对中国责任和中国威胁的问题。在国家统计局公布前,我们已经从媒体上看到,英国的报纸说中国低估了20-30%,通过新闻发布会的调整可能成为第四经济大国。在一些西方媒体看来,中国只要经济总量达到某个数据,就是第几第几经济大国,就应该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义务”。他们希望中国在国际中承担更多的义务。而事实上,中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援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救灾中,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和水平,还面临贫富分化等许多问题。更有一些国家,在中国经济每一次进步后,都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散步“中国威胁论”。对此,中国既要防范“硬遏制”,更要警惕“软捧杀”。
现在反而应该考虑给“GDP至上论”降温
就在中国举国上下为新增2.3万亿GDP兴奋之际,一位留学日本多年、名叫钟庆的年轻人却不以为然。这位数月前还不为人所知的工科博士,近日因其新作《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一书的出版开始在国内知识界崭露头角。他的《刷盘子还是读书》也被认为是继《现代化的陷阱》之后,反思中国改革之路的又一部力作。他认为,在不同经济结构的国家之间讨论GDP及GDP增长率毫无意义,因为后进国家不可能通过单纯的GDP增长而成为先进国家。或许这位年轻人的观点不免有些偏颇,但中国基础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对地位的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中国经济的前途如何,一直是日本学者爆炒的话题。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采访时,钟庆指出,无论是名义GDP还是购买力平价GDP,这个指标只有在产业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才有可比性。钟庆说,如果把整个现代工业体系想像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由钢铁(冶金)、化学、机械、电子等部门组成的基干产业是现代工业这棵大树的根干。基干产业具有生物般的指数增值和进化的特征。是否拥有完整全面的基干产业,是区别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根本标志。不过,基干产业虽然是国家的希望和精华,但从西方经济学角度来看,却是没有比较效益的。原因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大工业体系的建立是和普遍的经济规律不相容的。其中的道理很浅显,钟庆说,如果世界大同的话,整个世界只需要一套大工业体系就够了。“问题是,西方大资本家不会允许落后国家白白分享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除非落后国家用资源和人力来交换。世界经济就在这种死结中分化为两个世界。拥有大工业体系的国家是独立自主的发达国家。没有大工业体系的国家只能是依附型经济。?
在日本,和经济密切相关的组织有两个:政府的经济企划厅(相当于中国的计委)和民间组织———产经联。产经联里的大企业是日本的基干企业,是日本技术的精华和日本经济的基础和骨骼。产经联有个铁律:如果基干工业没有发育好,即没有准备好相应的技术,改善生活是对民族的犯罪,再大的市场需求也得等待。基干产业出了问题,政府必须出钱修补。二战后的日本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但产经联坚决压制人民的消费需求,坚持把资源投入到重工业中去。一面组织人员攻关,一面向国外用市场敲诈技术。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基干产业的骨骼逐渐强壮,产能亦逐步增长。
钟庆在分析了中日俄三国的经济发展历史后指出,1949年后的中国开始节衣缩食去打造不能直接用于消费的重工业,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从无到有打造出中华民族的“经济永动机——重工业体系”,虽然因产能不足要压制消费,但潜在的生产能力却是呈指数上升,中国各种最尖端的技术基本上都是在1970年代产生的。中国需要检讨的是,钟庆说,在重工业体系还没有完全扩张的情况下就全面开放了市场,使民族重工业体系在全球自由贸易中处于劣势。
结束语:从2005年中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国际经贸与军事政治压力看,重化工业的弱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经济与政治安全。俄罗斯的GDP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却能始终牢牢地把握其国家军事安全的主动权,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敢轻言“遏制”二字。相比之下,中国重化工业对国家安全的支持作用急待加强。经济意义更是如此,自主创新战略的主要内容就应当包括将关系中国经济命脉的重化工业从外需供给转向立足国内。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倾尽全国之力也必须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