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节日重在挖掘其文化内涵

2006-02-14 09:22:33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洋节的流行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与交流的体现,必须尊重其代表的文化,但同时也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总之,我们应该理智的面对中、西方文化的比拼,找出我们暂时失败的真正原因……

 

又临元宵节,又到了万家齐欢庆元宵、吃元宵的传统节日。在华夏大地生活的人们或世界各地炎黄子孙都知道,元宵节是紧挨春节的一个重要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也有“正月十五大过年”之说。然而,在今年元宵来临之际,从各媒体见到的似乎却是“情人情调”漫天飞舞,大有“情人”风头盖过“元宵”之势。

 

“元宵节”为何不敌“情人节”?

    春节促销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今年围绕着只隔一天的传统“元宵节”和舶来品“情人节”的促销战火再度燃起。土节与洋节狭路相逢,让本可以制造两个噱头的商家在炒作上不得不趋向于百姓更热衷的洋节。据了解,早在距离情人节一个多星期时,各种促销广告就铺天盖地而来,早已从人们对洋节的狂热中尝到甜头的商家开始“八仙过海”。这一点,在有着“东方明珠”美誉的上海表现得尤为突出。


   
作为情人节象征的玫瑰在沪上花市“一枝独秀”,进口玫瑰每枝价格攀升到30元-50元,一些花店里的鲜花基本是顾客为情人预订的。以销售高档花卉出名的上海永嘉花市近日收到情人节的第一大单:用999朵进口黑玫瑰扎成直径超过1米的大花球,售价3.5万元。


   
沪上餐馆同样不落时尚,竞相推出为情人们专门定制的“红白绝配,恋恋美味”等套餐。在上海徐家汇,颇讨口彩的“圆缘园”餐馆领班闫立丰透露,情人节销售额一般是元宵节的两倍,由于情人节这天生意过于火爆,因此餐馆不接受预订,即使这样,能容纳300人就餐的餐厅还是挤得满满的。


   
即将到来的情人节还令处于“春节冬眠期”的酒店业迅速苏醒。目前,上海几乎所有的四五星级酒店均介入了情人节商战。早在半个多月前,一些酒店的“情人节套餐”就急不可待地跃入了人们的视线。按照往年惯例,这类套餐一般是指“特色餐饮+打折客房”。今年,一些酒店还参照婚礼程序,首次推出了“入住总统套房+豪华轿车接送+豪华游轮宴会”等套装产品,最高价格也达到了令人咋舌的188888元。沪上星级酒店对情人节极尽奢华之能事,对相邻的元宵节却颇为看淡。一位民营企业老板曾想找一个环境舒适、高雅的酒店,让外地员工在元宵节吃顿团圆饭,结果未能如愿,许多星级酒店都没有应节的特色餐饮和价格优惠,甚至连汤圆都是速冻食品,令他十分遗憾。

 

载体单一致使传统节日陷入渐行渐远的无奈中

几千年来,我国传统的节日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亲情、团聚,以及文化的传承。然而,如今过节,商业炒作越来越火,通常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节日本身的意义却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郝麦收指出,中国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可是由于挖掘不够和载体单一,其正在传承中“疲软”并逐渐消失。为拉动消费,劳动节、国庆节变成了黄金周,春节是“吃喝节”,“三·八”妇女节是购物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更是商家的必争之日。同样,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传统文化内涵也被掏空了,注入了商业内容,贴上了“经济”的标签。鞭炮禁止了,年味儿也淡了,随着节日兴趣的衰减和节日氛围的日益稀释,传统节日在人们眼中也变得单薄苍白。

那么,为何在传统节日逐渐“失宠”的同时,情人节等“舶来”节日却越来越受欢迎?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有53.6%的年轻人是为了快乐喜欢“洋节”的;超过50%的年轻人甚至并不知道“洋节”是怎样的来历。对于“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有何区别”,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水平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的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洋节正是由于没有固定模式且经“本土化”改造后,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放松和释放情绪的心理需求。

简言之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要以一种简单的排他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被掏掉内核(民族文化)的“空壳”。

 

保护传统节日须强调其现实意义,并挖掘其文化内涵

传统的岁时节日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把握而形成的,包括固定的节期和特定的文化活动,春节、元宵、清明……都是通过历史传承下来的,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些节日有的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有的是配合农业生产和劳动生活的,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有的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总之,这些传统的节令风俗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及道德风貌等,其中有许多中华民族珍贵的生活史料,是历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的沉淀,我们应该继承传统节日中的精华,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根”。

可以说,民族节日是最富有文化意味的,它与整个社会的文化现状密切相关。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必将“在变化中生存”,有的淡化,有的更浓郁,而有的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同时,这种变化是老百姓选择的结果。实际上,像元宵、清明、端午、重阳这些节日,本身都是重亲情,极富人情味的,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可以说,节日的“土洋之争”中,传统节日并不缺少精神层面的东西,关键在于真正让民众发自内心地认同这种出自本土的文化,使之成为维系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有权威专家指出,要保护传统节日,更应强调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用心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且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乐于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的源流。比如,政府部门应对现有的节日进行清理、归纳,把现代节日和优秀的传统节日有机结合,体现我们民族的特色。我们开放了,吸收西方文化,但需要正确的宣传和引导,尤其是对青少年。据分析“洋节”大多是商人炒作起来的,应该启发鼓励商人多做我们自己的节日,使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消费、文化需求上升。政府、文化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开发各种旅游活动。以端午节这样的多民族全民节日为例,应当恢复它两千多年来的防灾祛病、祈求健康长寿的本来含义。如果和此前全世界范围防治“非典”、“禽流感”疫情的大规模活动比照起来,保护端午节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端午节文化向往国富民强的优良传统,使端午节为增强各民族人民身心健康发挥巨大的推进作用,应该说是最有可持续发展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传统节日是保护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块阵地

    洋节的“入侵”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一方面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又有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革命式态度加上西方文明的冲击,让传到我们手中的文化支离破碎,甚至只剩下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借用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话说,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节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里最主要的核心。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它的精神内涵被人们忘记了,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全球化催化了人类的价值趋同,而节日是保持人们的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块阵地。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郝麦收指出,“洋”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土”衰。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必须要抢救和发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郝麦收说,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当然,我们绝不应将洋节看成是洪水猛兽,类似母亲节这样的外来节日,可以弥补我国传统节日的不足。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