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为“国家汇投日赚五亿美元”欢呼

2007-06-27 09:11:07    

美国黑石集团(Blackstone)上周五在纽交所挂牌交易,收盘报比发行价上涨13%。筹备中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SIC)由于此前斥资购买了黑石的无投票权普通股,因此一天就获得5亿5000万美元的账面获利。这似乎印证了有关部门“试水”投资基金的成功和远见之明……

“账面收益”无实际意义
  被媒体广为宣传的所谓“国家汇投账面收益”,本身不过是我们寻常炒股者持有股票某一时点时、与购进价的心理比较,没有什么的实际意义,而且持有黑石集团股票的国家汇投只有等待4年以后才能在合适的时机果断减持完毕。
可见,这样一个没有多少意义的报道,被我们的相关机构默认并听任正面宣传,是不是意味着在他们的规划中,他们决心勇敢地面对和接受比12000亿美元多得多的外汇储备资金,并将这么多钱通过投资运作"以钱生钱"——这样一来,我们的美元储备越多,我们的外汇管理部门和国家汇投公司经营的本钱就越大,他们就会越加笑逐颜开了!

外储管理的两种模式
纵观全球,外汇储备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财政部主导下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二是央行主导下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
采用财政部模式的典型是日本,在2006年2月前,它还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以日本为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日本8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中,日本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只有400亿元,其余由日本财政部持有。日本财政部在外汇储备管理方面拥有最终决策权,具体操作则由日本央行执行。
那么,日本财政部是如何获得日元资产从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资产的呢?按照日本外汇储备特别会计法,日本财政部首先在金融市场上发行金融票据(Financial Bill)(FB)筹借日元资金,再用此日元资金去购买外汇储备。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日本财政部才向日本银行发行FB。如果财政部用从日本央行获得的资金购买外汇储备后,增加了市场上的总体流动性,日本利率大幅下降,日本央行就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稳定国内利率。由此可见,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日元的汇率干预是日本央行和财政部协调配合的结果。相对于新加坡、挪威等国家实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而言,日本的外汇储备仍然比较保守,基本上投资于收益比较稳定、风险很低的债券资产。
与这种亚洲国家普遍青睐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相对的则是央行主导下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挪威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在挪威央行下,设有独立的外汇储备管理公司——挪威银行投资公司(NBIM)。挪威央行是外汇储备投资指引和投资组合基准的制定者,NBIM负责具体操作。NBIM管理着挪威1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其外汇储备的资产组合分为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组合和缓冲组合三类。其中,投资组合实行长期投资和积极的管理策略。投资组合的分配大致为60%的固定收益工具和40%的股票,最初股票投资在外汇储备投资组合中的比重只有20%左右。
虽然各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外汇储备管理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央银行来完成。此外无论是挪威还是新加坡,财政部主导下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还是央行主导下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在外汇储备管理的过程中都对外汇资产的管理和运用提出了较高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建立了复杂的决策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并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这也是中国值得借鉴的经验。

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是在7年前为处理对口银行的1.4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资产,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东方、长城、华融、信达)之后,中国又一个庞大得多的国有金融资产管理机构。
  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还在为自己存续和转型绞尽脑汁时,国内媒体围绕着质疑并没有得到真正澄清。截至2006年6月末,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已处置1999年接受的不良资产11692亿元,占接收总额14000亿元的83.5%,现金回收约1870亿元,回收率仅为16%,回收率是不是不能让人满意?2005年,银建国际和花旗集团合作以5.46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了华融公司账面值为364.4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包,曾被国际投资界传为美谈;美国的摩根斯坦利公司由于内讧,暴料在中国高达900%的投资利润率,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业务,就是闻名于世的打包收购来自中国工商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华融模式”。
所以,在不能肃清外界对此类资产管理公司的质疑之前,贸然设立一个对口中国人民银行的、超过四大公司管理规模总和10倍以上的超级资产管理公司。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今后将放弃长期以来实施的、还勉强能够让国人放心的中央政府外汇资产管理的模式,而由一个从海内外招聘的经营性管理团队随时决定这些庞大资产运用的决策。这个决策如此重大,是不是有些太过仓促了?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